普利亚一塔兰托(Taranto,意大利 )

Mica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地中海三大半岛中的亚平宁半岛,又称意大利半岛,外形酷似一只长筒靴子,靴后跟部,以行政区论,属普利亚大区(Puglia)管。跟尖突出的部分,三面临海,顾自形成了又一个次半岛,名萨伦托半岛(Salento Pennisula),那里是意大利最遥远的东南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萨伦托半岛,包含了普利亚大区几个重要的城市:莱切(Lecce),布林迪西(Brindisi)和塔兰托(Taranto),许多美丽的海滨小镇:奥斯图尼(Ostuni), 奥特朗托(Otranto), 特里卡赛(Tricase),莱乌卡(Leuca) 和加利波利Gillipoli)⋯,一併构成了伊奥尼勒海岸的绮丽风光(上图 源自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兰托市位于靴跟的底部,是普利亚仅次于首府巴里(Bali)的第二大城市,她有着特殊的地理构成及不容小觑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一特质,决定了塔兰托数千年来的兴衰荣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离开东海岸的帕埃斯图姆后,折转向西,横穿亚平宁山脉,一路艰辛,最终抵达塔兰托湾,出山再次见到海,小有兴奋。这是我们初次到访普利亚,塔兰托为初始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进入塔兰托老城区,已是掌灯时分,预定的民宿恰好位于市政厅旁。没承想,市府门前的广场,即没栅栏也没警卫,反而是停车场兼环岛,车来人往穿流不息,喧闹繁忙(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民宿闹中取静,楼前一方空场。房间的视野很好,自窄小的阳台望出去,可以看到小海(Mar Piccolo)和部分的运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次日,晨曦初露,原本空寂的小广场就有了人声,此处原来是个海鲜市场。半夜出海的漁民,此刻已纷纷回港,正在摆摊出售捕获的海产品(上图),渔村,是塔兰托给我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出行前做了些功课,从观光的角度讲,塔兰托并非理想之地。这里没有洁白的民居,没有美丽优质的沙滩,海岸边缘粗砺,却又过于平坦,缺少天然奇景。老城破旧,古遗有限,加上欧陆最大钢铁厂的入驻,严重污染了环境。</p><p class="ql-block">那么塔兰托有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有历史,冗长而令人眩目的历史,有奇特的地理位置,大小两片海洋,一分为二的城区,有心旷神怡的伊奥尼勒海湾,更有鲜美多样的海产品。这些丰富的海洋遗产,赋予了这座城市特有的个性,何况她是南部地区重要港口城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兰托建于两海之间,又被称为"两海之城"。从地图上看,她是由三个天然半岛和一个浮岛,围绕着大、小两个海湾构建而成(上图 源自网络),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大海(Mar Grand)面朝伊奥尼勒海(Ionian Sea),且有数座天然小岛构成屏障,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港湾,这一地理上的优势和战略地位,使之成为了地中海历史上争夺的焦点,现在依然是意国重要的商港和军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小海(Mar Piccolo)被视为泻湖,与大海之间隔着海岬,后在此开通了运河,与陆地分开,形成了浮岛。大小海的水体不同,也不共享潮汐。小海水质特别,海中拥有30多个甜水泉,泉水从海底不断涌出,与咸海水相互混合,形成了贻贝和牡蛎(生壕)等贝类最适宜的生长环境,造就了塔兰托贻贝之乡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代塔兰托城是从浮岛开始的,现在作为历史中心加以保护。岛的两端,分别经由那不勒斯门桥(Ponte di Porta)和吉雷沃勒桥(Ponte Girevole)与大陆地相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实在不太理解,初建者为什么会将定居地的原点,选定在这块窄小长方形的岛屿上?之后的上下数千年间,各方称霸地中海的强权,几乎也是在这片小岛上来回的折腾,凭着拳头你争我夺,战事不断,城廓毁了再建,建了又毁,几度兴衰,饱受折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时间走到了现代,对今天的塔兰托而言,这一复杂悠久痛苦的历史进程,反而丰厚了她的内涵,赋予了城市文化与海洋融为一体的魅力。历史无疑是城市的底蕴所在(上图,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介绍些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上篇的帕埃斯图姆一样,塔兰托也是大希腊时代的殖民地城市国家,但她比前者有名而且强大的多,在其鼎盛时期,一度是南部沿海最大的城邦之一,拥有最强大的军力和海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城建者是来自希腊的斯巴达人,时间为公元前706年,相当于中国的周朝。众所周知,斯巴达是古希腊三大城邦之一,与雅典齐名。雅典崇文,斯巴达尚武,本质上是个军事社会。男孩只属于国家,自小进入军营训练,随时准备战斗,故以军事实力而闻名。公元前6世纪崛起后,迅速占据统治地位,在著名的波希战争期间,被众城邦公认为领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击败了雅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塔兰托的起源有点奇特,据说是由一群被称为"Phalanthus"(处女之子)的"混血斯巴达人"创建的。古代的希腊,战事频繁,斯巴达人四方征战,需要更多的男丁补充兵源,故特许斯巴达未婚女子和自由民男子(非公民)结合,他们的后裔被叫做"Phalanthus"。斯巴达最初允诺Phalanthus可以成为斯巴达公民,但之后又食言,至使一众"处女之子"成为了流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些没有正式身份的混血后裔居无定所,不知何去何从,便在领袖的带领下,前往圣地德尔斐(Delph)求问神谕。神谕为这群流放者指定了塔兰托这片海湾为新的定居点。Phalathus们便依照神谕来到了半岛的靴跟处,安顿下来,建立城市,取名塔拉斯(Taras)。</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数百年后(公元前4世纪),塔拉斯出了个能人叫阿基塔斯(Architas),史家定义他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和数学家。在他统治的七年中,塔兰托的权力和财富达到了顶峰,于大希腊一带确立了霸主地位,拥有南部主要的商港和最强大的军队和海军。公元前347年,阿基塔斯去世,自此,塔兰托好运不在,进入了频繁的战争,动荡,衰落的漫长历史进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兰托现存的古希腊遗址基本不在,仅有两根神庙石柱和少许城墙,似在顽强的证明她的出处(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希腊人之后,直到1860年併入意大利王国的两千多年中,塔兰托经历了罗马人,哥特人,拜占庭人,撒拉森人的控制,经历了诺曼王朝,拜占庭帝国,阿拉贡王国,那不勒斯和两西西里王朝的统治,所有的后继权者,都是靠战争手段赢得的塔兰托,频繁的战事,无非就是为了掌握制海权。战争中,城市数度被毁,居民被卖为奴,人口锐减。尤其是撒拉森海盗的反复洗劫,掠夺,经常令其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下,无法经营安居乐业。塔兰托的城市功能,被明确定义在军事用途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战时,这里是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基地。二战期间,是著名的塔兰托海战的(Battle of Taranto)发生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在地中海布署了光辉号航空母舰,舰载机是当时先进的鱼雷轰炸机。在塔兰托海战中,英国首次起用了这款战机,发动全机舰对舰海上攻击,用空中鱼雷袭击了停泊在大、小海的意大利战列舰,使意大利海军全面瘫痪,塔兰托港及城市最后被英军占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战后,塔兰托仍然是该国南部重要的军港,延续着传统的防卫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携历史漫步在老城区,一派安宁。保留下的老区,恍如一座诱人的迷宫,狭窄的小巷遍布如网,街巷离海岸都不太远,时常回荡着渔民从海上辛苦劳作归来的声者。大部分的建筑,应是17/18世纪的产物,基础落在被摧毁的古代城池之上,踩着历史往前走。巷子里不乏一些瑰宝式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年久失修的危楼,墙壁上涂抹着并不精致的涂鸦,窗外悬挂着衣物,随风飞舞。鱼市与咖啡馆酒吧并存,还有众多的海鲜餐厅,从里面不时地传出正在播放的当地乐曲,不觉之间,你便被牢牢地包裹在意国南部浓郁的氛围中(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卡塔尔多大教堂(Cathedral di san Cataldo 上图),1713年重新设计建造,老城中最有价值的文化景观,建在网格状街巷中的一块小广场上,和雄伟壮观没有关系。教堂前立面呈现巴洛克风格,圣卡塔尔多的雕像,位于上方正中位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的历史很悠久,始建于公元5世纪,初心奉献给圣母玛利亚,之后改为崇拜卡塔尔多圣人(San Cataldo),他被当地人奉为保护神。公元10世纪时,奉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之命重建,初成现在的规模。之后又经历了多次结构和装饰艺术的改动,最后定格于1713年的巴洛克风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之所以受到皇帝的亲睐,只因为这里是圣人的安葬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卡塔尔多是位生活在7世纪的爱尔兰主教,升任主教之后,因不适安逸,且心怀宗教冲动,便冒险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当他从圣城返回时,不幸船在塔兰托附近失事,落难主教受到了当地人热心的帮助与鼓励,故而接受了当地的教职,定居于此,热心传教。据说卡塔尔多后来显现的一些奇迹,令塔兰托免受瘟疫水患之灾,得到了塔兰托人的崇敬,视他为神人。公元685年死于塔兰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世纪时,他的棺木偶然在教堂中被发现,和遗骸一起发现的,还有下葬时的一柄金十字架,依然完好如初(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教堂正殿极为简朴,地面上残留有拜占庭时期流行的马赛克拼图(上图)。主祭坛两旁设有两座大礼拜堂,右侧一间,走入金属大门后,就是圣卡塔尔多礼拜堂(Chapel of San Cataldo),一座精致唯美的巴洛克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圣卡塔尔多礼拜堂(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椭圆形的教堂,用材考究,采用了多种色彩明丽的不同材质,如珍珠母贝,天青石,玻璃珠等材料,与大理石相互嵌和,组成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六座大型人物雕塑,出自雕塑家萨马蒂诺(Sammartino)之手。祭坛中,安放着11世纪发现的圣人遗骸,那柄金十字架,竖立在祭坛正中,闪着光。塔兰托人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圣人的崇敬,并以此寻求心灵的救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教堂广场右侧的小巷穿出去,就能撞到海,景致豁然开朗,海湾和港口近在眼前,远方是更为辽阔的伊奥尼勒海,记忆中,我还是第一次与这片海洋见面。一条海滨大道,沿海岸蜿蜒,自那不勒斯门桥,一直通往另一端的古城堡,其间,建有多处观景平台,看海,闲坐,冥想,发呆(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阿拉贡城堡(Aragonese Castel),塔兰托城最重要的历史古迹。现存的古堡完成于15世纪,由当时的统治者,阿拉贡王国(同时也是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一世下令修建。从空中俯瞰,城堡是一座四边型加中央庭院的建筑物,正式名称:圣安吉洛城堡(San Angelo Castel )(上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城堡的位置,在平转桥老城一侧,最早是古希腊人殖民时期的防御工事(公元前3-4世纪)。公元780年,拜占庭帝国时期,为了抵御撒拉森海盗(阿拉伯人)和威尼斯共和国的进攻,建起了城堡刍形。随后接手的诺曼王朝,继续对其加以完善,据说,城堡中短而宽的大厅,就是诺曼人的特色。1486年,西班牙人统治了塔兰托,为了对付日益强大的劲敌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犯,国王下令,对城堡进行了完整的修整扩建,尤其改进应对火炮进攻的能力。1594年,改建后的城堡,成功击退了奥斯曼人的进攻,成效显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堡的四个巨型塔楼,各有各的名称,分别从四个角度封锁住海面,相互之间又组成四个重叠的射击位置。塔楼之间,有内走廊相互连通,彼此照应(上图,墙楼一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央庭院(上图)可通往各个区域,简单而实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城堡御敌的军事方式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功能,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西班牙帝国),它被改建为监狱,其中不乏关押过一些著名的将领,后又被用做兵营,这似乎是所有古城堡的宿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1883年以来,古城堡一直归属于意大利海军,修复和考古工作也由海军负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堡一侧的运河,开凿于1481年(长375米,宽73米),打通了大、小两片海间的航道,增强了城堡的防御功能(上图)。同时,也让老城区与大陆地彻底分离,成了个弧立的小岛,两者之间全靠运河上的拱桥相互连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吉雷沃勒桥(Pone Girevole 上图)横跨运河两端,一头连接浮岛老城(Borgo Antico Island),一头通往半岛新城(Borgo Nuovo Peninsul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钢木结构的桥,建于1886年,液压动力系统,现在的桥,重建于1958年,改为电力系统,拱形桥身,可以开合。拱桥以水平移动的方式打开,每半个桥,分别以两端的混凝土桥墩为轴心,水平旋转至与岸平齐,所以又叫平转桥(swing bridge)。大桥打开之后,交通暂时中断,城市被分为两部分,为的是让军舰通过运河,进入位于小海的兵工厂进行维修。每当此时,两岸人群聚集,船员们在甲板上向人群及亲人挥手致意,每每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也因故吸引了电影和文学艺术家的注意,在各自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若要说到塔城的精华,必定是运河两岸的风光,塔城人以此作为城市的象征,一张名片,将自己展示给世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带风景区的特色,是以平转桥为纽带,联结古城堡、古运河、两片海,两座城,亦古亦今,新旧并存,综合了人文与自然两种元素,勾勒出很强烈的画面感。同时,也将塔兰托特有的地貌特征,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画面里,运河的存在太重要了,开凿的初衷,只是为了加强古堡的防御能力,可无意间,却切分开新旧两个世界。当于桥心处眺望,一河两岸,一边停在古典,一边迈进了现代。水道恰似一条代际分割线,将相差了数百年的两种不同,分隔的清清楚楚,甚至没有过渡地带,这在其他古城似乎很难实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城一侧宽大的观景平台,视野开阔,景致壮丽怡人,无论摄影还是观赏,都是最佳角度无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沿海步道自此继续向新城方向延续,一直伸展到建于海岸边的省府半圆型大平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塔兰托是塔兰托省府所在地,为此建造了一座宠大的宫殿"塔兰托政府宫"(Palazzo del Governo 上图 源自网络)。这座宫殿式的政府机构,集省总部,警察总部和省、县办公机构为一体,设计师是阿曼多.布拉西尼(Armando. Brasini)。建筑的正立面,使用了大量的红砖,整体感觉厚重、沉闷、压抑,如同古罗马时的一座城堡,威严有余,美感不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工程耗时四年,耗资巨大,却得到了时任总统墨索里尼的欣赏,并亲临了1934年的落成典礼。墨索里尼似乎偏好此类复古且巨型的建筑风格,在他主政时期,风格大抵雷同,典型如建于新罗马地界的"意大利文明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看完城,切记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品尝海鲜,尤其是贝类,它们是市场上的主调。这里随处可见早上的渔市,还有印象深刻的海鲜码头,或早或晚,都能见到渔船回港的情形(上图)。渔民很辛苦,大多半夜出海,到港后不适休息,立马收拾起渔网,脚上蹬着雨靴,忙碌着将捕获的各种海产摆在几张桌子上,便成了市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活贻贝是塔兰托的骄傲,还有生壕(牡蛎)。在市场上,用刀撬开就吃,不加任何佐料,据说口感极好。价值不便宜,每只2欧元,王老板试吃一只,大呼过瘾,碍于银子,没敢吃第二只(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他贝类如骨螺,乌蛤,海胆,黑贻贝及各式鱼类,鲜虾,鲜活丰富,极有诱惑力。只可惜我们仅是过客,不能像当地人那样,自由选择,亲手烹饪。只好留下点遗憾,待他日变为现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海鲜餐厅是不二的选择,塔兰托有许多家,我们择定的这家,位于老城的运河边上。评分不错,价格小贵,位置好,环境上乘,硕大的落地窗外,是如画般的小海风光,还有运河与吉雷沃勒桥。餐厅名字以位置取之,就叫"AL CANALE"一一"运河"(上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食材的新鲜度不必质疑,做法超级简单。若生吃,仅点少许柠檬汁,若烹调,基本就是火烤,贻贝水煮, 调料就是盐和胡椒,这是意大利餐的基本作法,坚守清淡、原汁原味,远离各种酱料(上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要离开去下一站了,若再来,全凭机会。塔兰托算不上热点城市,离旅游的主旋律比较远,虽停留时间不长,却留下深刻印象。心想,若冬天能来小住,最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