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b></p><p class="ql-block">“是可忍,孰不可忍”是一个成语,《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72年·北京版)解释:“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意思是决不能容忍。”</p><p class="ql-block">这个成语的出处在《论语·八佾》:</p><p class="ql-block">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个章句,自古以来,《论语》的注疏家,就多作如上解释,比如南朝齐梁间人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p><p class="ql-block">云“孔子谓季氏”者,“谓”者评论之辞也。云“八佾舞于庭”者,此是孔子所讥之事也。云“是可忍也”者,“是”犹此也;此,此舞八佾之事也。“忍”犹容耐也,“孰”谁也。孔子曰:此八佾之舞若可容忍者也,若此僭可忍,则天下为恶谁复不可忍也。</p><p class="ql-block">再如北宋邢昺《論語注疏》:</p><p class="ql-block">桓子用此八佾舞於家庙之庭,故孔子评论而讥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者,此孔子所讥之语也。人之僭礼,皆当罪责,不可容忍。季氏以陪臣而僭天子,最难容忍,故曰:“若是可容忍,他人更谁不可忍也?”</p><p class="ql-block">然则,古人也并不都做这样解释的,比如朱熹,他在《论语集注》中说: </p><p class="ql-block">“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有此分歧呢?关键盖在于对“忍”字的解释的不同及其由此引起的对“忍”的行为主体的认定的不同。</p><p class="ql-block">“忍”字在古汉语其基本词义有二:一是忍心、狠心;二是容忍、忍耐。</p><p class="ql-block">在《論語》,“忍”字一共出现3次,除本章句2次,余一次出现在《衞靈公》篇:</p><p class="ql-block">15.27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p><p class="ql-block">历来注释者解此“忍”作“容忍、忍耐”无异。</p><p class="ql-block">而于本章句,如皇侃、邢昺及清刘宝楠诸公亦都释作“容忍、忍耐”,而朱子在《论语集注》独释以“忍心、狠心”。自然,对于“忍”的行为主体,朱子认定就是本章句中的“季氏”,而皇氏等不认此“季氏”,所指“季氏”之外的谁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按理,像本章句这样的话,无论是说的孔子,记的弟子,还是相与辑而论纂而将其入于《论语》的门人,毋庸置疑应该都是明确其意并且只此一意的。他们又不是布置数学作业,让包括两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在内的学生子都解解方程题,解的结果是得二解甚或多解。</p><p class="ql-block">然则孔子及其门弟子的“一意”到底是哪一个呢?就是成语的意思吗?是皇氏等人的注释对?还是朱熹《论语集注》的解读是? </p><p class="ql-block">窃意,这个“一意”应该向《论语》文本中去求索,文本本身也完全足以提供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敢以现代汉语语法学之句法进行分析:</p><p class="ql-block">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p><p class="ql-block">1、全章句为一个主+谓+双宾语句式。“孔子”主语;“谓”谓语;“季氏”宾语1,为谓语“谓”的对象;“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全句为宾语2,是谓语“谓”的内容。</p><p class="ql-block">2、宾语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一个由两个单句结构成的因果关系复句。前边偏句提出已经发生的状况,后边正句推断应该如此的结果,为推论因果。复句的行为是“忍”,行为主体系宾语1“季氏”,“忍”作“忍心、狠心”解。</p><p class="ql-block">3、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 是一个单句,是一个双主语句。其中的“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八佾舞於庭”一事。所以,“八佾舞於庭”以主谓句而名词化,与“是”俱作主语。“可”是能愿动词,与动词“忍”联合,构成能愿合成谓语。“也”,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引起下句,且有强调作用。</p><p class="ql-block">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为反问句。“孰”,疑问代词,哪个。对应于前面的指示代词“是”的指代事,“孰”亦疑代事而非人,故不可以作疑代人的“谁”解。</p><p class="ql-block">5、综上,本章句试以现代汉语翻译,则为:孔子评论季氏,说:“八佾舞於庭这事都可以忍心做,还有哪个事不可以忍心做呢?”可以想见说话时孔子的平静而冷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可以反证。</p><p class="ql-block">如若此“忍”字不应作“忍心、狠心”解,而当作“容忍、忍耐”,则其行为主体必不可以是“季氏”。</p><p class="ql-block">然则其行为主体是文本里显然明示的“孔子”吗?是隐含在“八佾舞於庭”史实里的“鲁昭公”抑或所谓的“大夫”?甚或是站在“八佾”以及“禘”等礼仪制度背后的礼制精神和社会正义?下面逐个看看。</p> <p class="ql-block"><b>1、孔子</b></p><p class="ql-block">如所周知,孔子不仅是当时社会顶级的礼家,也是西周社会和周礼无与伦比的忠实拥趸,更是以禮之与仁为归旨的儒家的开创者,他对于任何违礼僭越的现象与人物当然都深恶而痛绝,并且奔走呼号。所以,一部《論語》记录孔子对于僭越违礼尤其如“季氏”者口诛的章句甚夥,但似乎都没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激越与决绝。最严重的一次应该是对于 “陳成子弒簡公”事件的,虽然发生在齐不在鲁,但孔子说过:“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6.22)</p><p class="ql-block">14.21 陳成子弒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p><p class="ql-block">老人家开始严肃认真得一本正经,最后在现实面前碰了两鼻子灰,虽然无奈却很平静。对于一个手头没有充分而必要的资源、条件的人,激越与决绝甚而至于到”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是不成熟和不理智的。激越与决绝不是孔子为人的性格,也不是孔子行事的作风,所以后学如孟子才会说:“仲尼不为已甚者。”(《孟子·离娄下》)。</p><p class="ql-block">关键是孔子当时也根本没有”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行为表现啊。假如他当时所说的“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就是现在的成语的意思的话,则他老人家要怎样交代自己说过的话?又怎么面对自己的学生?</p><p class="ql-block">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p> <p class="ql-block"><b>2、鲁昭公</b></p><p class="ql-block">《左传·昭公二十五年》:</p><p class="ql-block">“將褅於襄公,萬者二人,其眾萬於季氏。臧孫曰:‘此之謂不能庸先君之廟。’大夫遂怨平子。”</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八佾舞於庭”相关的史实。“將褅於襄公”的行为主体是昭公,“襄公”是昭公的先父。</p><p class="ql-block">《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禘,祭也。万,舞也。於礼,公当三十六人。”孔颖达疏:“季氏私祭家庙,与禘同日,言将禘,是豫部分也。乐人少,季氏先使自足,故於公万者唯有二人,其众万於季氏,轻公重己,故大夫遂怨。”</p><p class="ql-block">诚然,鲁昭公是“季氏”“八佾舞於庭”一事的欺侮对象,孔子有为他仗义执言的理由,同时孔子也有卫护他的情感和实证。</p><p class="ql-block">《孔子家語·本姓解》:“(孔子)十九,娶於宋之上官氏,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鯉而字伯魚。”</p><p class="ql-block">《論語·述而》7.30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p><p class="ql-block">但孔子完全没有支持和包庇昭公“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冲动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宋国的樂祁在当年春就对宋元夫人曹氏、本鲁国的子家懿伯在”九月戊戌伐季氏”发动前对昭公本人,都曾做过类似的分析:</p><p class="ql-block">樂祁曰:“(魯)政在季氏三世矣,魯君喪政四公矣。……魯君失民矣,焉得逞其志?靖以待命,猶可,動必憂。”</p><p class="ql-block">懿伯曰:“舍民數世,以求克事,不可必也。且政在焉,其難圖也。”</p><p class="ql-block">昭公固然听不见樂祁的话,但也根本不听懿伯的劝告,贸然以伐季氏,结果为三桓所败,流亡国外,7年后客死他乡。</p><p class="ql-block">以孔子之仁而且圣,若与其事,事先不必赞同,而事后必不刻意卫护昭公的“小不忍則亂大謀” (15.27)以至于强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根据《春秋左传》,当季氏“八佾舞於庭”的时候,鲁昭公本人其实也并没有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极度反应。不但没有极度反应,而且处事还相当审慎。而据《史記·孔子世家》“昭公率師擊平子”的原因则是因为“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 真正“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p> <p class="ql-block"><b>3、“大夫”</b></p><p class="ql-block">根据《春秋左传》以及《史記·魯周公世家》,昭公的“率師擊平子”实际是因为个别“大夫”的经营与激动。尤其季公亥:</p><p class="ql-block">“公若獻弓於公為,且與之出射於外,而謀去季氏。” </p><p class="ql-block">“公為”是昭公的儿子,加上昭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前前后后,经几次,终于说动昭公,《史記·孔子世家》之“季平子與郈昭伯以鬥雞故得罪魯昭公”当然只是作为“昭公率師擊平子”的一个借口。而这些个别的“大夫”,他们的经营与激动根本不是出于对季氏”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礼制精神与君臣大义,一个个都是因为与季氏有个人积怨,是为了发泄私愤。子家懿伯在昭公向他征询意见的当时就指出他们这是“讒人以君徼幸”。难道仁圣如孔子,就识不破这些“讒人”,还在强烈为他们“以君徼幸”、“ 陷君於難”的行为表示赞同、支持与声援吗?</p> <p class="ql-block"><b>4、礼制精神和社会正义</b></p><p class="ql-block">孔子是代社会正义发声吗?且看当时: </p><p class="ql-block">《禮記·祭統》:</p><p class="ql-block">昔者,周公旦有勳勞於天下。周公旣沒,成王、康王追念周公之所以勳勞者,而欲尊魯;故賜之以重祭。外祭則郊、社是也,內祭則大嘗禘是也。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也。子孫纂之,至于今不廢,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國也。</p><p class="ql-block">从中可知,包括“褅”、“八佾”的那些是周天子的专利,周公旦以天子之臣与鲁国始封之祖,本不得有此礼遇,但由于他在武王死后曾经摄天子以相成王,“有勳勞於天下”,所以才被特许享用。但作为鲁国的君主,无论昭公的父亲襄公,还是三桓的祖上桓公,都没有享用的资格,否则就是顶级的违礼僭越。</p><p class="ql-block">《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p><p class="ql-block">昭公將弒季氏,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於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子家駒曰:“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駒曰:“設兩觀,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p><p class="ql-block">说明,在当时的鲁国,至少有两点:</p><p class="ql-block">一、僭越违礼的,非止“季氏”,连魯昭公都是,可见非常普遍;</p><p class="ql-block">二、久僭而不自知,可见已经习惯成自然。</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以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这样的社会现实,还有礼制精神和社会正义吗?试想孔子,以一介寒士,他能以 “是可忍,孰不可忍” 相号召,毅然决然为礼制代言,替社会发声吗?即便能,终究会不会汇成洪流托起礼制精神和社会正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b></p><p class="ql-block">但是,中华民族的礼制精神和社会正义是存在的。</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不错的,至迟从夏朝起,中华民族就已经构建了礼制体系,自此因袭損益,绵延不绝。孔子说“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丗,可知也。”( 2.23)虽然,中华民族的礼制精神和社会正义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时强时弱,或隐或现,有时甚至不绝如缕,但她始终写在中华民族的典籍中,装在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良心里。这大概就是从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平静而冷峻,走到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激越与决绝,并且定格、放大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片引用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