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闲谈

十兄

<p class="ql-block">  九江,长江边上的城市,滚滚而下的长江水流到这里,带来了鄱阳湖的烟波浩渺,也带来了庐山上的烟雨迷蒙。浔阳江浩浩荡荡地越城而过,便如飘动的丝带。</p><p class="ql-block"> 九江,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江州司马的“琵琶行”,让浔阳江上的琵琶声,随江风飘逸了上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江城押司的“反诗”,也让</span>浔阳楼上的美酒,把这一方土地醺醉了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九江城边,庐山脚下,却是东林寺那穿越千古的钟声。</p><p class="ql-block"> 由于离高铁开车时间尚早,于是绕道去了一趟离庐山站并不远的东林寺。从九江城里坐车,半小时就到。寺外市集尘嚣,熙熙攘攘,走过虎溪,便觉平静安宁,“妙净常乐”的寺门,便在虎溪不远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里是南方佛教的中心,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与西安的香积寺同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span>自1600年前晋朝慧远大师在这里结庐造寺、研经诵佛以来,佛家八大宗派之一的净土宗,便从这里传播开来,一时成为主流。<span style="font-size:18px;">净土宗顾名思义,便是以净土为宗,追求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span>自汉明帝时期佛教从西域东传以来,净土宗,是第一个将佛教教义溶入汉文化基因、让西来佛教逐渐汉化的先行者。其念佛法门被佛教其他的教派所涉取,其与禅宗的相溶,更让汉传佛教成型,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鼎足而立,成为佛教三大分支之一。故净土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佛教本土化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大贡献者,</span>是当之无愧的汉传佛教第一宗。当年,这里便让西域佛家“东向稽首,献心庐岳”,如今,这里更是日本、尼泊尔、印度等国许多佛教徒的心中向往,斐声海外。</p><p class="ql-block"> 这里堆积着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文化底蕴。这里有陶渊明与陆修静的“虎溪三笑”,有鉴真大师和智恩大师东渡的坚持,有唐太宗李世明亲笔写下的“聪明泉”碑,有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的感悟,有王阳明诗碑刻石的伤怀,也有白居易雪夜探访的洒脱。这里蕴含着的历代文人的笔墨传神,便如庐山烟雨般的梦幻迷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走进寺门,便见古木参天,慧远大师种下的“六朝松”,就在东侧门内。树后是整洁宽阔的广场,广场延伸处见三座香塔,半岛状地凸出在一方硕大的池塘里,池塘莲叶婆娑,绿意盎然,“莲池”二字,就立在池塘对岸,这由谢灵运开凿的白莲池,千年之后,依然生机勃勃。这若大的莲池后面,便是佛家殿堂。</p><p class="ql-block"> 佛家爱莲,因其高洁之身、出淤泥而不染之品性,与佛家静修理念相通。<span style="font-size:18px;">净土宗又名“莲宗”,其爱莲之心尤甚。</span>慧远大师在此净土结社时,取名“白莲社”,取白莲纯洁、高雅之意,自此净土结社,成了当时时尚。由此,更引出了风靡一时的“白莲教”民间教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朝以来,教义通俗、奉教简单的“白莲教”日益在民间流行,其</span>源头,便出自这“白莲社”,这“净土结社”。自宋朝僧人茅子元在淀山湖建立‘′白莲忏堂”、传播白莲教义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林寺与白莲忏堂,便被当时的教众捧为“白莲教”的两大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 白莲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净土宗教义相似,</span>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白莲教”教义更为通俗易懂,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以“在家出家”的半入世方式传播,对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又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底层民众,更容易被理解接纳,自然深入底层民心。自宋以后,渐成民间的核心信仰之一。又由于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师徒传授、宗门相属”的</span>结社方式,多成为底层民众互助互动的纽带,往往成长为与当权者对立的组织。元代白莲教众的起义,更是直接导致元朝的覆灭。</p><p class="ql-block"> 金庸先生写下《倚天屠龙记》时,曾以历史为依托,引出推翻元朝的是明教。明教又名摩尼教,是以波斯拜火教义为基础发展的一个民间教派,强调善恶对立,主张光明战胜黑暗,所以自诞生以来,就不为统治者所喜,多半时间在民间秘密传播。白莲教由于源自佛教,在奉藏传佛教为国教的元朝曾受统治阶层放任,故信徒更为广泛。红巾起义,更多的是白莲教徒,红巾军初始领导人韩山童,本就是白莲教会首,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现在也有一些考证说法,白莲教也溶入了一些摩尼教教义,以佛教中的弥勒佛代替了明教的迷摩尼佛,统称“明王”。白莲教在明初虽然受到严厉打击,依然在永乐年间有唐赛儿的起义。及至清代,白莲教徒组织的农民起义更是此起彼落,让统治者头疼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人的电影里,“白莲教”多被妖魔化。究其原因,其半入世的方式、通俗的内容和面向底层,应不为知识阶层和官僚阶层所喜。其实白莲教,本意上是源于佛家思维、追求平和往生、并根植于民众的民间信仰,只是其师徒传授、在家出家的方式,难免因人而异、思维走偏,在受民间神鬼信仰和所谓正统的儒、释、道三家的长期影响下,越传越繁目众多,神怪之说也就越多,且越易被人为操控,终成世俗人心的替罪羊。而作为有一定组织架构的教派,在这人口众多的地方,特别是底层民众认为受压迫受剥削而受鼓动时,自会聚众而起。故白莲教及其傍支,的确给当朝统治者制造了不少麻烦。</p><p class="ql-block"> 想起来也不免唏嘘,一个以平和静定为方式、以个人修行为目的的佛教衍生教派,竟然能派生岀一个阶级的反抗组织,影响了中国千余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历尽沧桑的东林寺,如今巳基本恢复了它的原貌,寺内的殿堂塔庐已是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许多古迹得以修复。东林寺古来便以山水园林著称,慧远大师布局东林寺时,便有意与庐山融合,香炉峰的紫烟,虎溪的清流,山林绿野的豁达,加上寺内精致的园林,身处其间,怎不心旷神怡。“殷勤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岳飞也曾想在功成名就后如此希望。</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古木参天、绿意盎然的地方,不由想到了另一个以“东林”之名留存于世的名字——“东林书院”。</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宋朝的“东林书院”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杨时倡导修建,“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岀自杨时。当年杨时游历无锡时,看到城东门内古木森天的样子,与他曾居住过的庐山东林寺十分相似,便<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城东开办讲学书院</span>,依东林寺之名,取名“东林书院”。却不曾想,这以理学为教义、育人为主旨的“东林书院”,却在明末因朝堂党争而名动一吋,衍生出当时最大的党派——“东林党”。</p><p class="ql-block"> 历经宋元及至明朝,曾任吏部文选司郎中的无锡人顾宪成被削职回乡后,与弟弟顾允成倡导重修东林书院,号东林先生,开始授书立说,宣扬其政治主张。由于顾宪成在士大夫中有较高声望,一时间文人汇聚,学名远播,有“东林八君子”之名。东林书院形成的年会、月会制度,终让其演变成集聚士人、议事论政之场所,“东林党”由此成型。他们在学述上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在政治上要求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在经济上提倡藏富于民,反对矿税等税收。他们抨击朝政弊端、面向民间疾苦,一时间占据了道德高位,东林书院,成了当时的舆论中心。东林党人在朝堂上亦几度浮沉,影响了朝政几十年。</p><p class="ql-block"> 认识“东林书院”,还是在小学时:</p><p class="ql-block">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p><p class="ql-block"> 家事国事世界事,事事关心。”</p><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领袖顾宪成所撰写的这幅对联,曾激励了多少学子仕人。</p><p class="ql-block"> 现代对东林党人的评价却逐渐走向负面。我们后人看前事,回顾明朝覆亡的这段历史,才感知一个明明站在政治道德高位的团体,却成了一个误国的罪魁。被人诟病的主要的有几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造成实质性的党争。东林党人以舆论为手段,不断在朝野间制造政治压力。这些所谓‘′清流”的东林党人并不能团结其他官员团体,包括江浙系的一些官员。而面</span>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林党”人的舆论压迫,朝堂上的其他官僚为求自保纷纷以籍贯划分成“党”,从此为各自利益而斗争不断。东林党人虽有政治主张,却无治国方略,终成了真正的空谈者。而历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的党争,终于耗尽了明朝的最后一滴精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短浅而狭隘的眼光。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他们打着廉洁奉公、为民谋利的名号,压迫朝庭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让东南临海一带及商贸繁荣之地减赋减税、富了东南当地豪强,却苦了西北农民。朝庭无法征收东南富庶之地的税收,只能加大西北农户的赋重,在天灾等外力作用下,最终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在西北方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北方努尔哈赤的满族八旗兵的双重军事压力下,明朝最终覆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并不能服众的民族气节。当国难当头,朝庭紧急向大臣富商征集军响时,那些早已占有绝对财富的东林党人,出资竟不如一个太监,终让军资无以为继,直接停止了大明王朝最后的挣扎,覆巢之下无完卵,这道理连当时的太监都懂。更让人不齿的是,一些所谓“清流”的东林党人,随着清兵入关南明尚在的时候,便屈膝而降成了真正的清流,特别是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钱益谦的降清,连其妾室、明末才女柳如是也为之不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所以现代甚至出现了“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之说。一个站在东林党人对立面、严厉打击东林党人的宦官,在后世,却被说成了明朝的最后屏障。世道轮回,不胜唏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林寺之名,只是因它位于西林寺之东,因西林而得东林。更早建成的西林寺,便是苏东坡《题西林壁》处,西林题壁、东林呈偈,成了永恒经典。“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法净身”,这庐山下的尘外,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抒情处,又是多少世人的身心出世之地,红尘漂缈,梵音入梦。莲自污中岀,花开身自洁,悠悠我心,天地自如。</span></p><p class="ql-block"> 源于东林的白莲教,最终却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成了俗家,搅动的又何止是一池莲叶。</p><p class="ql-block"> 而名自东林的东林党,更卷入了政治漩涡的中心,身随事死,名从义灭,只剩下东林书院那依稀残存的读书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平地而起的庐山高大而灰黑,庐山之下,旷野之间,东林寺那微微弯起的飞檐画角,仿如在绿丛中扬起的法号、执着的法螺。时间的指针滴滴答答,仿佛正从缓缓走过的披袈僧人的脚下溜过。莲池的莲花大多凋谢,新绿却在萌发,终将又会一池花开。时间轮回,世事沧桑,终不能一词言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出寺外,又见虎溪,这从庐山上流下来的涓涓细流清澈见底,源源不断,无声无息地流淌着,它终将流入滚滚长江,流入淅淅沥沥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向前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林寺前</span></p> <p class="ql-block">东林寺内</p> <p class="ql-block">莲池</p> <p class="ql-block">庐山下</p> <p class="ql-block">虎溪碑立</p> <p class="ql-block">虎溪水</p> <p class="ql-block">九江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