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写在母亲逝世二十周年

绿草苍苍24351820

文图/邓波 我和母亲 <p class="ql-block"><b>我的母亲李素莲生于1927年元月26日,农历丙寅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属虎。卒于2005年2月12日,农历乙酉年正月初四,享年七十八周岁。</b></p><p class="ql-block"><b>很多年来,心里一直想写写母亲,为母亲、为自己、为后代留点念想。可是每次坐下来提笔之时,情绪激动不能自己,想起母亲的音容笑貌,想起母亲的慈善情怀,想起母亲对整个家庭的负重前行,想起母亲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我便泪如雨下,胸腔起伏,哽咽不止,难以行笔,一直拖延至今。</b></p><p class="ql-block"><b>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二十年,我也是七十有三的古稀之人了,来日无多,时不我待。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今生不留遗憾,今晚我必须拿起笔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避免被情绪左右,我将昨天喝剩的半瓶白酒拿过来放在了手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左一母亲怀抱周岁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的针线】</b></p><p class="ql-block"><b>幼年丧母是人生三大不幸之首, 可怜我的母亲八岁丧母,从小就承受着失去母爱的艰难痛苦的命运。说母亲的童年是苦涩的,一点都不过份。</b></p><p class="ql-block"><b>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有一手好针线,我们兄妹四人都是穿着妈妈为我们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长大的。后来孙子辈的娃娃们也都享受到了这种特殊照顾。妈妈做的缎子面的棉衣棉裤,都是布钮襻做的扣子,可以跟商店买的服装相媲美。可是母亲这一手漂亮的针线活是怎么掌握的?听妈妈讲完这段历史我才恍然大悟…要知道,东北冬天的寒冷是令人恐惧的,母亲为了给自己和家人做棉衣从十岁起就开始学着做针线活,在热心人的指导下,心灵手巧的母亲十二岁便能独立完成棉衣棉裤的制作流程,令人难以置信…</b></p><p class="ql-block"><b>母亲成家后,为了我们兄妹几个冬天能及时地穿上棉服,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在灯下替我们缝制棉衣棉裤。多年以后,每当想起当年母亲灯下的身影,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七九年回沈阳探亲全家合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坚强】</b></p><p class="ql-block"><b>母亲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农历小年,属虎。</b></p><p class="ql-block"><b>母亲从小长得身材瘦小,体弱多病,一生做过几次大手术,肝和肾都被切除了一部分,肠子也被截去了几米,但老天有眼,命不该绝,每次都是阎王拒收,死里逃生。民间俗语说属虎的人命硬,在我看来,母亲哪里是命硬,分明是自幼生活的磨难造就了她适应环境的生理机能,培养了她的坚强意志!</b></p><p class="ql-block"><b>母亲工作的单位离家很远,大约有六七公里路,单程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母亲每天都是步行上下班,从六十年代初期一直走到退休,十五年的时间里风雨无阻。我粗略的计算了一下,每年按300天每天按12公里计算就是5万多公里,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圈多。</b></p><p class="ql-block"><b>天有不测风云。那一年,几乎从来不生病的父亲却突然患了脑血栓。子女们都因工作而无法完全脱身,照顾父亲的重担又一次落到母亲的肩上。此时母亲已经年近七旬,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担当起照顾父亲的重任,成为照顾父亲的绝对主力。母亲精心地伺候着病中的父亲,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直至四年后父亲安祥离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八八年母亲与两个儿子合影 <p class="ql-block"><b>【母亲的善良】</b></p><p class="ql-block"><b>母亲的善良是从骨子里带来的。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居民大院中一个带套间的大房子里面。1958年夏天,不知为什么?我们家与邻居家房屋对换,搬到了邻居家只有十几平米的单间房内。当时我还不满六岁,大妹妹不满四岁,所以对换房这种事根本就没有什么概念。直到弟弟和小妹妹相继出生后,我们的小房子就显得格外拥挤了,此时,想要再换一套大一些的房子谈何容易!就这样,全家六口人挤在这间窄小的房间中一住就是二十多年。</b></p><p class="ql-block"><b>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小家,陆续从窄小的房间内搬了出去,但是,那么多年全家人挤在一间小房子中生活,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与困扰,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p><p class="ql-block"><b>直到多年后,我从外地回沈探亲时,就这段往事问及母亲为什么当年要用自家的大套房去换邻居的一小间居住?母亲的回答解开了我多年的不惑,也因此对母亲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爱戴!原来当时邻家老少三辈九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日子过得既尴尬也无奈。而我们家那个时候,爸爸在公安局工作晚上经常不在家,我和大妹妹还小,所以,邻居提出换房的请求时,母亲的善良让心头软了,就答应了下来。我知道,母亲是不会看到别人有困难而不去伸出援助之手的人。</b></p><p class="ql-block"><b>母亲一生中,把我们兄弟姐妹四个拉扯大以后,接着又将自己四个子女的四个孙子辈的孩子逐一带大,其中的辛劳不易和酸甜苦辣不言自明,我们做为儿女的都看在眼里,铭记在心。</b></p><p class="ql-block"><b>如果说因为血浓于水,我们毕竟是一家人,那么,善良的母亲在带着自家孙子孙女的同时,又把邻居和朋友家的俩个孩子也带大了,母亲的善举和无私的付出,为我们兄妹们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母亲的善良是与生俱有的,是从骨子里带来的。从她老人家身上体现出来的母爱和善良,是中国母亲的伟大所在,也折射出了那个年代助人为乐的淳朴风尚。</b></p><p class="ql-block"><b>这就是我伟大善良的母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九一年作者与父母亲在一起 <p class="ql-block"><b>【母爱】</b></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一九七O年十月二十七号,是我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令我永远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早上,一千名十七八岁的学生,聚集在沈阳北站的月台上,编号为零次的火车即将启航,它将越过千山万水把我们带到祖国的大西北,距沈阳五千多里的黄土高原一个叫陇西的地方,去参加祖国的三线建没。从此,这一群少男少女将远离父母家乡,远离生我养我的城市,独自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各种挑战。 车上车下送行的親人们,不舍中双手紧紧抱住对方的肩膀,惜别的泪水打湿了彼此的衣裳。我独自坐在车厢内冰凉的硬座上,眼睛望向窗外有些迷芒…</b></p><p class="ql-block"><b>我没有親人相送,全怪我匪夷所思的荒唐。清晨的我原本还在沉睡中,冥冥中感觉有些异样,原来是母亲坐在身旁细细地盯着看我,滴嗒的泪水落在儿的脸上……我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埋怨妈妈为什么要这样?母亲坚持着要去车站送我,我却执拗地加以拒绝,表现的非常蛮横,而且不容商量。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不谙世事的懵懂少年伤了母亲的心,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当年的场景,懊悔中总恨不得搧自己几个耳光! </b></p><p class="ql-block"><b>母爱是真挚的,有时还会很神奇。记得九十年代我得了严重的胃溃疡,跑了许多医院都治不好。有一次回到沈阳老家探親,母亲看到我饭后经常捂着肚子,了解了我的胃病以后,第二天她从药铺里买回来好多蜂腊,说是要给我治病,弄的我一头雾水。</b></p><p class="ql-block"><b>母亲用铁锅将蜂腊化开,然后往蜂腊里打了两个鸡蛋,并让我趁热一块儿吃下去。我不知所措有些犹豫,活了40多岁头一回要吃这么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母亲说这是偏方,要趁热吃下去才有效果。并监督我快速地将它们三口两口的吞下去。说句实话,这是我今生吃过的最难吃的东西!热蜂腊入口后,迅速地挂满了舌头,塞满了牙缝和嗓子,别提多难受了。我十分怀疑母親的这个偏方的作用!母亲则说这是她刚从老中医那里学来的药理,蜂蜡吞到胃里可以把溃疡面封住,使食物无法进入破损的部位,每天清晨早餐前坚持吃一顿,一个疗程半个月。我的天哪!还要吃半个月! 就这样,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硬着头皮去吃老娘亲手制作的偏方“蜂腊炒鸡蛋”然后再用很长的时间刮舌头,抠牙缝,苦不堪言…</b></p><p class="ql-block"><b>日复一日,半个月终于到了。说来也是有点效果,我的胃疼感觉好多了。就在我暗自庆幸的时刻,母親又发话了,决定让我再继续治疗一个疗程!我用祈求的眼神望着妈妈说:差不多就行了吧?母亲用不容置疑的目光告诉我:不能前功尽弃,再吃一个疗程,进行彻底治疗!望着妈妈满头的白发,我还能说什么!</b></p><p class="ql-block"><b>就这样,每天清晨又重复着同一件事情……每天见到这两样东西,我条件反射般地就想吐,以至后来很长时间我连炒鸡蛋都不想吃了。就这样,母亲为了儿子的健康,不厌其烦地坚持每天烹制她的中药偏方,儿子望着母亲渐渐苍老的白发不忍拒绝。</b></p><p class="ql-block"><b>苍天有眼,奇迹就此诞生了,我患病多年连医院都无可奈何的胃溃疡,楞是让母亲给治好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犯过此病!</b></p><p class="ql-block"><b>妈妈,儿子想你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网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的时光】</b></p><p class="ql-block"><b>2003年底母亲病重卧床。得知消息后我在兰州迅速与单位办理了内退手续,昼夜兼程的赶往沈阳,参与了由我们四个子女组成的的护理母亲的团队。按大小顺序轮流值班,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实施了护理计划。</b></p><p class="ql-block"><b>由于母亲的胃口功能很差,我们采取了少食多餐的饮食方法,一日五餐营养搭配干稀结合。为了防止褥疮的生成,我们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母亲翻身按摩,丝毫不敢大意。为了保持母亲的卫生状况,每周都要洗澡一次并清洗头发。这个工作基本上都由我两个妹妹来完成,不论春秋冬夏。</b></p><p class="ql-block"><b>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句俗话,但在我们兄弟姐妹面前从来就没有灵验过,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护理妈妈这件事情上我们做的不差!</b></p><p class="ql-block"><b>在最后的日子里。母亲的大小便已经不能自理,小便还可以用尿不湿来解决,但是大便就比较麻烦一些。我们每周一次用开塞露开道,然后用手指一点一点的将粪便从体内抠出来。不论是谁值班就没有一个人皱过眉头。 这个活一般情况下都是在俩个人交班时一起做(因为排完便还要给母亲洗澡)或者是知道哪天排便大家都赶来一起上一起做!因为每个人都懂: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她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而我们不过为她操心一阵子,精心伺候母亲,我们责无旁贷,必须全力以赴做好这𠆤工作,这也是回报母亲对于我们无私的爱的关键时刻,努力做好不留遗憾!</b></p><p class="ql-block"><b>就这样,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共同尽力,虽经400多个日日夜夜精心照料,仍然回天无力,母亲于2005年大年初四这天安祥地闭上了她那慈祥的眼睛,带着她那勇敢坚强和善良的一生,带着她对家人的无限眷恋驾鹤西游了…</b></p><p class="ql-block"><b>呜呼!母亲走了,在我的人生旅程里只剩归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1年作者给父母亲扫墓</span></p> <p class="ql-block"><b>  其实写自己的母亲用不着打腹稿。母亲的一生都历历在目,她就是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中的普通一女,无需刻意拔高,只是需要在她漫长的岁月中,选取最能呈现她那优秀品格的极平凡的事例加以记录便可,同时限于篇幅长短也需做出适当的删减。</b></p><p class="ql-block"><b>每当写到情难自已、泪水潸然而下时我便呷上一口酒,擦擦眼角,平复心绪,然后继续。</b></p><p class="ql-block"><b>不知不觉中星稀月落,东方发白,当最后一个字落定稿纸时,我如释重负,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提起酒瓶将剩余的白酒和着泪水统统倒进了口中…</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元月22日 于兰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网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