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秋水(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257557</p> <p class="ql-block">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丛林中穿梭久了,心中便时常涌起对古老岁月和传统建筑的向往。去年盛夏,我踏上了前往福建省闽西地区长汀县涂坊镇的旅途,只为探寻那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涂坊围屋。</p> <p class="ql-block"> 还未抵达涂坊围屋,远远地,便能瞧见它在一片葱郁之中若隐若现。那高大的墙体,宛如一位位历经沧桑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在这山水环抱间,围屋仿佛自岁月深处走来,满是故事。</p> <p class="ql-block"> 涂坊围屋,又名涂氏风如围屋,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正值清朝盛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发展,为这座大型围屋的建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物质基础。围屋的建造者是当地涂氏家族第二十六世传人才中公,他经商致富后,延请众多能工巧匠,精心打造了这座当时涂坊首屈一指的大屋。然而,这座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围屋,却曾遭兵匪纵火,化为一片废墟。但涂氏家族并未就此消沉,涂才中之三子风如公发愤图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按照原屋样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风如屋” 也因此得名。这段家族的兴衰史,为围屋增添了一抹悲壮而坚韧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走进围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别具一格的门楼。门楼横楣上,“模山范水” 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宛如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四个字,不禁让人联想到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古训,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屋主,心怀对山水的钟情,将这份情怀融入到建筑之中。门楼的木雕、石雕工艺精湛绝伦,花卉、动物、人物等图案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 穿过门楼,一方池塘如同一面镜子,静静地镶嵌在围屋前。微风吹过,水面波光粼粼,“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诗意油然而生。池塘不仅具有防火、灌溉的实用功能,在客家人的风水观念中,它还寓意着聚财纳福,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发达。池塘边的空坪开阔平坦,想象着过去,这里曾是族人晾晒谷物、举行集会的热闹场所,孩子们在坪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则谈论着家长里短,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踏入正门,围屋的内部结构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围屋采用穿斗抬梁式木架构,这种结构巧妙地将柱子与梁枋组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又使内部空间显得格外通透开阔。抬头仰望,单檐悬山顶的坡面平缓舒展,出檐深远,仿佛能为人们遮去岁月的风雨。从下厅到中厅,再到上厅和后厅,空间层层递进,秩序井然。中厅的屏风上,“恕可堂” 三个大字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涂氏家族文雅谦逊、宽容豁达的家风。堂柱上 “存忠孝心,行仁义事” 的家训,更是时刻提醒着族人要坚守道德准则,传承家族的精神命脉。</p> <p class="ql-block"> 左右两排横屋与前后围屋相互呼应,围合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走进横屋,屋内的木雕装饰琳琅满目,梁枋、斗拱、门窗上,处处都有精美的雕刻。花卉图案娇艳欲滴,仿佛散发着阵阵芬芳;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往昔的传奇;象征吉祥的动物雕刻活灵活现,仿佛即将破壁而出。这些木雕不仅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客家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围屋的回廊中,指尖轻轻划过斑驳的墙壁,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这里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围屋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椭圆形的平面布局在客家民居中独树一帜,既保证了居住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又赋予了围屋流畅自然的美感。从高处俯瞰,围屋宛如一颗温润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土地上,与周围的山水田园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在这围屋之中,时光仿佛慢了下来,让人沉醉在这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里。</p> <p class="ql-block"> 在围屋中,我与一位当地的老者攀谈起来。他热情地向我讲述着围屋的故事,从家族的迁徙到围屋的建造,从过去的辉煌到如今的坚守。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家族历史的自豪与对围屋深深的眷恋。从他的讲述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涂坊围屋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涂氏家族的精神寄托,是客家人团结奋进、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夕阳的余晖渐渐洒在围屋的墙壁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我缓缓走出围屋,心中满是不舍。此次涂坊围屋之行,让我领略了客家建筑的独特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涂坊围屋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这份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