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有我来18:我终于进了康陵

马宏

​<h3>  明十三陵,我进去转悠过5个。其中,正式开放的长陵、定陵、昭陵,我进去了很多次,尤其是一直对游客开放的长陵定陵,早在1980年夏天我大一暑假实习时,以及1984年我来北京读研究生时,就用月票坐远郊公交车来过了。</h3></br> ​​  有点不同寻常的是,至今不开放的景陵,我1990年国庆节期间就进去了。当时景陵不开放,但围墙倒塌的只剩半截,大门的铁栏杆用铁丝连着稍微用力就能拉开。我跟着长陵村一群捉迷藏的小学生钻了进去,在残砖断瓦中转悠,拍照。当时用的还是沉甸甸的单反相机和乐凯彩色胶卷。我用三角架和延时自拍,把自己跟黄瓦脱落梁木耷拉下来的明楼拍进同框画面,还给孩子们拍了几张,包括一张跟他们的合影。回去扩印了这几张彩照,寄给了其中名叫兰旭的长陵小学三年级女孩。<h3>    上图就是我翻箱底找出来的那次旧照之一,可以看到当时的景陵院内是自六十年代简单维修以后的抛荒状态,砖石残破,屋顶长草,明楼已坍塌,鸡鸭猪羊出没其间。我身后的石五供只剩了光秃禿的台案,五供一个也不在。近年景陵大规模修复后,找回了4个石鼎石香炉等供件,但最右侧的一件仍然缺失。</h3></br> ​<h3>  顺便说一下,我在景陵遇到的是长陵村的孩子,因为跟景陵连成一体的就是长陵村,而跟长陵连在一起的却是景陵村。</h3></br><h3>  如上图所示,左侧较大的黄顶建筑长陵,紧挨着的民房是景陵村;右上绿松丛中露出的小小黄瓦景陵,却被长陵村包围着。这种反搭的局面,其实很简单是历史形成的。也就是当初先建了长陵和长陵监,后来长陵的孙子死了建景陵,选址选在了长陵监旁边,景陵监的位置已经有长陵监了,只好隔远一点,在长陵的近旁建景陵监。清朝之后各监变成了守陵村,并向四周扩展,长陵村与景陵连在了一起,景陵村与长陵连在了一起,两个村也犬牙交错连成一体。</h3></br> ​​  岁月悠悠,自然抛荒状态下的各陵虽然对外不开放,各守陵村也安排有专人负责锁门、巡查,但除了长陵、定陵,其他各陵围墙都是残破的,大门口处要么可以透过铁栏杆一览无余,要么可以扒开木门缝隙,或者趁看守人员出入时,探头探脑向里张望。<h3>  但是近两年完全不复从前了。围墙都修补好了,各出入口门禁森严。不仅用带铁尖的高高栏杆把大门囗圈起来,还有两米高的铁皮挡板遮挡视线。这曾经让我这样的十三陵爱好者很难理解,斥之为“损人不利己”。</h3></br><h3>  上图就是我和同学在庆陵门口,趁看守人员换班之际,尾随进去的人抢拍的裬恩殿残墙遗址。看守的人回头发现我在拍照,立即追出来厉声喝止。经过我们诚恳沟通之后,他也解释了态度严厉的原因。原来是近年来网络直播兴起,总有播主为了吸引眼球,千方百计拍摄各陵院内景,还配上各种奇谈怪论,引发网上舆情,导致管理部门尤其是他们值守人员屡受责难。</h3></br> ​<h3>  最后一个进入的,是我前两天才去的康陵。康陵经过近两年的修复,近期试验性开放。所谓试验性开放,就是提前预约,交费一百,全程导游陪同讲解(其实是严密看管,不许乱走乱动)。因为这,我一直不想去花钱听导游背诵导游词,或者“必须先迈右脚”、“必须喊着我回来了出棂星门”之类的荒诞说法。我还在以前的网文《异类皇帝,异类皇陵》中贴图我从康陵外高坡上拍摄的陵内情景,建议大家不用花这一百元冤枉钱。直到前两天,经过我和同学跟他们讨价还价,费用降到30,更重要的是只陪同,不主动讲解,我二人终于进康陵走了一圈。</h3></br> ​<h3>  这是我在康陵外山坡上拍的康陵院内场景。</h3></br> ​<h3>  站在康陵裬恩殿残留的台基和半截墙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是在院外高处无法替代的。</h3></br> ​<h3>  康陵宝城上原来的松柏被李自成军队烧毁后没有复种,鸟儿叼落的橡籽长出来的橡子树长成了宝顶上的橡树林。这是康陵宝城中最大的一棵橡子树,枝叉斜伸向宝城墙外,树干比这个枝叉还要粗一倍,估计至少有300年了。</h3></br> ​<h3>  康陵宝城很小,很快就转完了一圈。城头马道及垛口都修复的很好,但奇怪的是城头砖上都没有铭文。这与我登过城头的长陵定陵昭陵都不一样。其他几个陵宝城的垛口,尽管很多是近年修复的,但砌砖都用的是明朝大砖,很多砖上有字。</h3></br> ​​  这是康陵方城及其上面的明楼,是十三陵中尺寸较小的。<h3>  从地面到方城券洞门前的平台,要走上一个青砖侧垒的斜坡,这在古建筑里叫礓䃰。我以前不知道这两个字的读音,导游告诉我读jiangcha。铺礓䃰的大砖,看来还是明朝的。为了保护这些明朝砖,现在礓䃰上架设了塑胶台阶步道,避免游客踩踏古砖。</h3></br> ​<h3>  这是康陵裬恩门前的石板礓䃰,看得更清楚,也是明朝原物,质量很好。</h3></br> ​<h3>  这是康陵裬恩殿基座的汉白玉栏杆,也是明朝原物。可以看出石材质地和雕工都很讲究,只是遭受过某次人为破坏,被暴力砸断了。</h3></br> ​<h3>  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张康陵80年代旧照。照片里是一支英国摇滚乐队在康陵明楼前演唱,他们人和乐器及音箱都上到了石五供案台上。可以看到康陵的破败情况跟1990年我拍的景陵同样严重。</h3></br> ​<h3>  同样的慷慨大方还给了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太极张三丰》。这是1993年在景陵三座门前的裬恩殿遗址上拍摄的一个镜头。放大来看,剧组在三座门上还挂了块黑底金字的“三清观”匾额,甚至能看到远处明楼已经修复了,完全没有1990年我拍下的坍塌惨状了。</h3></br><h3>  我注意到,至少还有2000年的电影《卧虎藏龙》,一个晚上比武的镜头是在茂陵或庆陵剩有半截残墙的裬恩殿遗址拍摄的。再往后就没有人能幸运被允许进入十三陵遗址拍电影了。</h3></br> ​<h3>  接下来再回到康陵的一大特色:五花八门的大砖铭文。果然如多家网文所说,康陵宝城尤其是明楼四面墙砖上,铭文众多,各具特色。我拍到的,有字体最大的,有字数最多的(五、六十个字),有官职姓名年月日罗列最详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上面图中第二块砖上“兴化县造”4个字就是字体最大的之一。第三块砖铭文字数较多,罗列较详,“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委官……”这里的直隶显然是南直隶,我略感惊讶的是正德年间已是明朝中期,砖上的铭文仍不区分南北两个直隶。</h3></br><h3>  另外,尽管正德皇帝在位16年,这个时间不算短,但是康陵城砖带正德年号的却不多见,其他明陵、北京城墙乃至明长城上,正德年号更是几乎没有。估计原因是朱厚照这个皇帝中的顽主,在位16年一直忙着花样百出地玩闹,完全没把心事放在烧砖造城这类基本建设上面。包括当有蒙古人来犯,别的皇帝都是修筑长城,坚壁清野,只有朱厚照的对策是任命自己为威武大将军,率军出征,追着蒙古人打,并亲手斩杀敌兵。</h3></br><h3>  如此,我们现在很少见到正德年号的城砖,就连正德皇帝自己的康陵,用的城砖上的年号也大多是弘治、成化,也就是朱厚照的父亲和祖父在位时生产、储存下的。</h3></br> ​<h3>  这是康陵宝顶,也就是俗称的大坟堆。可以看出康陵坟堆的封土不像别的陵那样填得满满的,而是只填到宝城城墙的半截,而且封土表面很平缓,没有隆起一个馒头状土丘。据说,民国时期曾有土匪来盗康陵,他们在封土上挖下去很深的盗洞,但是关键时刻天降大雨,盗洞坍塌,有盗匪被活埋在里面,其余的落荒而逃。所以,康陵像其他11个皇陵一样,几百年中的天灾人祸只损毁了大部分地面建筑,地宫里面都没有被盗。唯一的例外是第十三个陵,倒霉的崇祯思陵,由妃子墓改建而成,民国时土匪盗掘了地宫,地面建筑也多次被军队拆去修工事了。</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07mPw8pWEtzEHWEv2pm9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  两点补充:一,文中拍照的康陵大门外石头上台斜坡(专业名字是礓礤),不仅是明朝原件,而且是极罕见的石头雕刻,一般礓礤都是用城砖立着漫铺的。二,文中那张英国乐队在石供台上演奏的照片,说是在康陵,后来得知那是德陵。八九十年代,除了长陵定陵,十三陵其他各陵地上建筑都是那种破烂不堪状态。</p><p class="ql-block"> 指岀以上两点的,都是我们十三陵爱好者(俗称“坟协”)微信群资深群主松园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