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1、现如今反腐题材的作品不多。今年一部《以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原因是一个突破了“尺度”的问题。这使我想起了类似的题材,在1982年3月8日我观看的话剧《谁是强者》。这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演出六场话剧。那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细胞正在逐步萌芽,已经有了这类问题的出现。深究起来应该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h1> <h1>2、这部话剧的剧情是这样的:一家叫新华棉纺厂的单位的九千锭车间刚刚投入运行的时候,突然停电了。这个车间的投产一年可以上缴国家一千几百万,怎么办。企业的领导们想到了“关系学”。于是就派人到电力公司倪科长家里送礼,一条毛毯。当送礼者目睹了小小的倪科长家里的富丽堂皇后,愤然向纪委去举报了。“原来电力公司刘经理要新华棉纺厂解决一名职工大学的名额才给送电,而江南纺织机械厂要搭配一万块钱的积压配件才能发货,空调车间要完工还需要给组建单位两套房子,甚至连袁厂长女儿结婚的家具也要用钢材或者粗花呢做交换……”<br>最终的结果,一号“英雄人物”出场。纪委副书记一举查清了腐败分子,取得了胜利。</h1> <h1>3、当时看这部话剧的时候,我有点激动。为什么呢?因为在进入工厂工作后,尤其是在八十年代初期,许多“目不暇接”的改革手段、开放办法使国有企业处于一个社会的焦点。身边或多或少存在着话剧中所揭露的问题。耳闻目染这些“丑陋”的现象,对于我们普通工人而言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发发牢骚罢了。像话剧中揭露的权权交易、关系交易,既有打着为企业的旗号,更多的是夹杂着个人的利益。在这些背后的交易中,能够获得利益的是一些当权者。在刚刚结束了一场浩劫之后,那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物资较为贫瘠的国度。所以诸如紧俏的电力、钢材等物资成为交易的砝码。解决就业、解决住房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在看这些交易的筹码,与今日揭露出来的贪污腐败的金钱相比较,简直是不值得一谈的东西了。<br>那么,为什么会越演越烈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h1> <h1>4、对于腐败,老百姓是深恶痛绝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有些脑残之人为了某种目的和企图,居然图解出什么在毛时代中国没有腐败。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改革开放错了,是在走资本主义道路了。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个大转型的时期,是各种利益在进行重新分配。集权了,据说是好办事,能办大事。结果呢,也为乘机巧取豪夺打开了一扇大门。权力太集中了,自我的监督只是画在纸上贴在墙上糊弄人的东西。现如今,如果我们对抓出不少“老虎”们沾沾自喜的话,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那么“老虎”们一定会“前赴后继”的。狠狠地打了一群“老虎”,躲在深山老林深处的“老虎”会收敛一时。但巨大的既得利益的诱惑,这些“老虎”必定会东山再起的。<br>还是一个体制与机制的问题。<br>善良的人们,警惕啊!</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