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单身汉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14)

余杰

<h1>1、我是在1982年1月24日观看了由上海青年宫艺术团话剧队演出的话剧《快乐的单身汉》。这类话剧基本都是及时地反映当下社会关注的问题,演出以后很快就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什么原因呢?我解释不清。<br>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包括一些文学作品,有及时性、针对性。但是缺乏延续的生命力,很短命!为了图解一些政治概念,拼凑起来的作品玩得是上场快速,消失彻底。浪费时间与精力,被忽悠的都是观看者。</h1> <h1>2、话剧《快乐的单身汉》反映的是一场大浩劫以后青年人的生存现状。那时的中国百废待新啊!整整折腾了十年之久,像一个病人大病初愈一般。十年浩劫遗留下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br>单身汉,成为当时社会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因为这些在浩劫年代长大的青年,不少都成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里的一员。什么是爱,什么是性?在长达十年中这些字眼都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代名词。当大地苏醒以后,留下的单身汉这个话题自然成为创作者关注的焦点。只是没有人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单身汉?好比今日,一本讲领导人知青生涯的书一出,大家争先恐后地进行“赞美”大比赛。很少有人就此问一个为什么会出现“知青”这个名词?为什么要上山下乡?当年为什么要把学生都驱赶到贫瘠的黄土地去?</h1> <h1>3、话剧《快乐的单身汉》剧情一点也不复杂。以一家厂锻工班的几位青年人的故事。他们是车间主任的“宝贝疙瘩”,干活的好手。但是在他们的身上有许多同龄人的一些“恶习”,诸如在枕头下面藏脏衣服,爱打抱不平用“拳头”教训流氓等等。<br>话剧主要通过两件事情来反映这群年青人的可爱之处。一是关爱被当作家母亲抛弃的孩子。二是通过女大学生来到他们中间的感受,在一番波折后建立起来的爱情。<br>故事情节一般化。那首主题歌更加简洁明了:“为什么我这样快乐,姑娘请你听我说。因为我有贴心的兄弟,我过着幸福的生活;因为我们追求着幸福,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用劳动创造美好的明天,我总是唱着欢乐的歌。”<br>这就是那时的故事、语言和那个时期的歌。</h1> <h1>4、看这部话剧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三年工厂生活的体验。生活中类似“调皮捣蛋”的青年工人确实存在。特别是在十年大浩劫以后,留给我们心灵的伤痕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消除干净的。面对着新的时代的到来,有振奋的,也有消极的。这部话剧按照今日的话语来讲,是想通过“正能量”来教育观众。创作者选择这个题材,及时性是做到了。但是文学作品的深度无法通过“活报剧”的方式来反映的。<br>八十年代初期,上海这座城市二十到三十的年青人的构成中,一下子涌入了大批从“广阔天地”回来的知青。如果说对于“单身汉”的感受有真切的体会的话,在农村度过将近十年的知青们也许更有发言权。<br>例如,在1979年1月云南北上的知青在京受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王震的接见。谈话中就涉及到已经在农场十年的知青的恋爱婚姻问题。在现有的谈话记录里还能看到当时王震提到请邓大姐从内地找一些姑娘来解决知青的婚姻问题等等。可见,上山下乡即将被终止的时候,这代人的“单身汉”问题也是一个令上层不安的事情。<br>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