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威士忌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13)

余杰

<h1> 1、今天谈及话剧《绿色的威士忌》,恐怕知晓的人不多。如果说讲到小说《闪光的氰化物》(中国译本《死的怀念》),也许会有不少人阅读过。<br>八十年代初期,国门打开了。不少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被引入封闭了几十年的中国国内,老百姓的眼界大开,脑洞大开。以上说的话剧《绿色的威士忌》就是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之一。<br>记得那时观看这样的文学作品(包括话剧),有点如疵如醉。因为那时太“饿”了。读了,看了,才感到世界原来是如此精彩的,我们被耽误了整整十年啊,我们知晓的晚了一些啊!</h1> <h1>2、记忆中这部话剧留给我的印象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br>预料之中,意料之外,合乎情理,逻辑严密。<br>新娘罗丝玛丽在一年之前的万灵节她自己的生日宴会上,服毒自杀,死在众亲友面前。几乎就在罗丝玛丽死去一周年之际,乔治突然莫名其妙地提出要在罗丝玛丽死去的那家饭店举行一次类似的聚会,邀请当时参加的人们前来。这个举动使得人人都想起了那次可怕的死亡。<br>话剧就是在回忆起罗丝玛丽的过程中,层层剥开了一个个悬念。六个人各自暴露了对于死者的陌生、嫉妒、憎恨、迷恋等等往事。当六个人极不情愿地来到死者生前的地方后,不是怀念,而是充满了恐惧。<br>结果,在大家为罗丝玛丽干下一杯后,一起几乎和当年一模一样的悲剧发生了!死者竟然是乔治!</h1> <h1>3、如同说明书中介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结构非常严谨,故布疑阵而不使人感到生造,情节离奇而又合乎逻辑”,“她的推理小说,摒弃了单纯追求情节的俗套,着力于刻划人物性格、心理的冲突,努力阐发高度的道德观念,告诫人们不要因贪欲而堕落‘一念之差’的罪恶深渊。”<br>也许这就是现如今国产的侦探小说、电影、电视剧的水准很少有超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的原因之一。<br>侦探作品,说简单一些就是一个破案的过程。如何在过程中把人的本能一面写的准确,揭示的充分确实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这也许与大环境有些关系。在现实的生活中,绝非是好人与坏人脸谱化的讲述。创作出一部好的作品,确实很难。能够产生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有作家本身的天分,剩下的是不是少许一些干涉呢?<br>记得那时有一位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在临终时有肺腑之言:干涉太多!<br>有领导认为他是死前放了一个屁。<br>不过,我感到这个“屁”能够起到警醒的作用。</h1> <h1>4、回到话剧的本身。在我的笔记(日记)中记载着,当年看了话剧《绿色的威士忌》后,“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一些作品。到今天读过的有《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捕鼠器》等等。<br>那年,随着《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谋杀案》等电影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上映后,这位传奇的女作家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了。<br>作家是靠作品活在后人的心里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