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1、八十年初期的上海举办了戏剧节,在当时吸引了我们这些长达十年没有“精神食粮”的渴望者。我是在1981年11月23日到上海艺术剧场观看了话剧《孙中山与宋庆龄》。<br>孙中山与宋庆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如同“剧情介绍”中说的:“本剧描述的只是他们那波澜壮阔画卷中的几笔淡描。”</h1> <h1>2、记得小的时候,只是在报纸上看到每年的国庆节报道中,天安门广场上有孙中山先生的画像。对于我们只有读过小学的学生来讲,没有机会好好学过历史课程,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知晓还是靠自己啃书本后才略有所知的。后来浩劫开始了,中山先生也渐渐被人遗忘了。那时十亿人只能为一个人欢呼歌唱,给予我们的教育是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个伟人创造的。<br>我们这些在1966年就不读书的人对于中山先生的认识是模糊的。对于宋庆龄先生的认识,只知道她是孙先生的夫人。长达十年的浩劫中,记得只有在1975年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看到宋先生被当选为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br>所以当这部话剧《孙中山与宋庆龄》上演之际,我立即购票观看,以弥补自己历史知识的缺陷。</h1> <h1>3、从话剧《孙中山与宋庆龄》全剧看,我感到编剧在截取两位人物的生平中选择的比较好。记得话剧的开场时讲述的是,当年只有13岁的宋庆龄在上海西摩路宋家花园洋房里,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先生的场景。一个用“牧师”身份掩饰自己真实身份的革命者,一位被清政府悬赏通缉的犯人,是以他的“魅力”已经征服了少女的心。这个开场为这两位年龄悬殊的男女最终的结合埋下了伏笔。宋庆龄由“仰慕”到“爱慕”,传奇一般的伟人爱情剧就是这样诞生了。<br>现如今,对于这两位人物的爱情与革命的传奇故事有着许许多多的本版,或者说是各类传说都有。当时看话剧的时候,正值对于现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伟人”如何评价。记得我走出剧场的时候,有几位中年人边走边聊。他们说,看看孙与宋,再看看毛与江,唉,一言难尽啊!<br>好了,闭嘴!现如今又到了“莫谈国事”之时了!</h1> <h1>4、当时演出这场《孙中山与宋庆龄》的话剧,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br>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的功夫我们纪念那场革命要一百多年了。如何看待这场推翻满清皇朝的革命,专家学者们至今还在细细地研究着。已经过去的一百多年,一个封建皇朝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封建的思想残余都被消灭了。男人们可以不再留辫子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而已。留在脑子里的“辫子”实际上至今还是存在的。<br>八十年初期,是被一些有良知的学者们公认的中国现代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在那个时期观看这部话剧引发的思考是多样的。那时一场浩劫刚刚过去,人们都在反思昨天的行为。当我们对领袖顶礼膜拜的时候,当我们举起小红书疯狂地拥戴一个人的时候,当我们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思考的时候,当我们把领袖像神一般供奉起来的时候,恰恰是记忆中残留在人们思想深处的那根“辫子”发作的时候。<br>我想,中山先生在天之灵是不想看到国人继续残留这些“辫子”的!</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