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岁末的温情序章

清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华夏大地广袤无垠的版图之上,甲辰年腊月二十三日,小年如一位灵动的使者,迈着轻盈的步伐悄然降临,恰似一把精巧的钥匙,轻启新年的大门,唤醒了人们心底对团圆与美好的热切期盼。二十三祭灶官,过年帷幕便徐徐拉开,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正月初一便迎来新的一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追溯小年的由来,岁月的长河中流传着诸多神秘动人的传说。相传,小年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重要时刻。灶王爷,这位默默守护在人间家家户户的神灵,每日静静凝视着一家人的生活点滴,掌管着家中那袅袅升起的烟火气息。到了小年这一天,他便肩负使命,踏上前往天庭的遥远路途,向玉皇大帝详细汇报这一家人在过去一年里的善恶之举。正因如此,祭灶便成为了小年这天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关中农村,人们怀着敬畏之心,精心准备好锅盔馍,恭恭敬敬地摆放在灶王爷像前。承载的是百姓们质朴而又无比殷切的心愿,他们期望用锅盔馍当作礼物“贿赂”灶王爷,让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为自家说些好话,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一习俗,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从古老的祭祀仪式逐步演变而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不但没有被岁月的洪流冲淡,反而愈发香醇浓厚,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寄托着世世代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普遍贫穷,给灶王爷的干粮也十分简单,就是锅盔馍(也叫砣砣馍),即其他地方所说的烧饼。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烙馍。那时家里平日很少吃纯麦面的馍,蒸馍和面时,在麦面里掺些玉米面或豆面,这样蒸出的馍与纯麦面馍比起来,色泽口感都差很多。大人们很虔诚,给灶王爷备干粮,毫不含糊,用的都是纯麦面。和面时,还不忘加少许食盐和花椒粉,充分地糅合发酵。在锅底擦上菜油,把面饼棋子似地码匀。灶膛里烧的是麦秸,火力均匀。刚出锅的馍,焦黄酥松,泛着油光,散着麦香,吃起来筋道爽口。馍烙好了,装入碗碟,平年十二个,闰年十三个,母亲双手捧上灶君祭台,并反复祈祷,“甭嫌瞎(不好),都带上”。供奉一克钟后,馍放得正好不那么烫嘴,就进了我们的嘴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西安,作为历史文化与民众信仰重要寄托的西安都城隍庙,今天举办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小年祈福活动。上午城隍庙准时为众生搭建起醮坛,一场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的「嘉平饯灶暨祭送太岁禳灾祈福道场」正式开场。在袅袅升腾的香烟与庄重肃穆的道乐声中,刘世天道长身着华丽且富有传统韵味的服饰,依照传承千年的古老仪式,领着道长们恭恭敬敬地送灶君启程。与此同时,甲辰年初在庙内请佩「化禳太岁锦囊」「护身符」的信众,也迎来了神圣的「谢岁仪」。依照传统,信众们纷纷带着「锦囊」「护身符」来到庙中,神情庄重、态度虔诚地进行朝礼。他们有条不紊地跟随着道长们的指引,将承载了过去一年守护与祝愿的物品,在醮坛前庄重焚化,以此表达对太岁庇佑的感恩之情,同时也为新的一年祈求福祉、消除灾祸。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传递新春的美好祝福,下午城隍庙还精心筹备了道长送福、送春联活动。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非凡,道长们个个气定神闲,挥毫泼墨间,一幅幅饱含吉祥寓意的春联和象征福气满满的“福”字跃然纸上。这些墨宝,或笔锋刚劲有力,或字体飘逸灵动,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深的祝福。信众们满心欢喜、秩序井然地排队领取,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这份来自城隍庙的美好祝福捧在手中,如同捧着一整年的希望,期盼着新的一年福运满门、万事顺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小年的钟声敲响,大江南北,各地独具特色的习俗纷纷登场,宛如一场盛大的民俗联欢,在中华大地热烈上演。在北方,小年时节,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忙碌而欢乐的扫尘氛围中。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场别开生面的除旧迎新大作战就此拉开帷幕。大家手持扫帚,奋力挥帚掸尘,不放过屋舍的任何一个角落。门窗几案被擦拭得干干净净,窗台墙角的灰尘被彻底清扫一空。“尘”与“陈”谐音,扫尘便寓意着将过去一年的晦气、疲惫统统一扫而空,让家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在那忙碌的身影与欢声笑语中,满是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而在南方,祭灶一般在腊月二十四进行,仪式则显得格外庄重盛大。屋内,香烛摇曳,袅袅青烟升腾而起,各式各样的祭品整齐罗列在案前。阖家老小身着整洁衣物,面容庄重,虔诚地向灶神叩拜。他们在心中默默诉说着对灶神庇佑的感恩之情,感恩灶神在过去一年里的日夜守护。庄重的仪式中,流淌着的是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畏与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除了扫尘和祭灶,剪窗花也是小年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只见心灵手巧的人们拿起一张张鲜艳的红纸,在指尖灵动地翻转、折叠。随着剪刀的开合,纸屑纷纷扬扬飘落,转瞬之间,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便跃然纸上。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间跃出;福字吉言笔锋刚劲,传递着满满的祝福。将这些窗花贴于窗棂之上,原本素净的冬日瞬间添上了一抹绚丽色彩,每当阳光透窗而入,那光影都似带着浓浓的喜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烟火人间,小年无疑是春节的暖场序曲,奏响了团圆的动人序章,更寄托着人们深深浅浅的期盼。漂泊在外的游子,望着小年夜晚那温暖的灯火,满心盼望着归乡的路途顺畅无阻,能早日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家的温馨与宁静;家中的长辈们,在筹备小年诸事的过程中,满心期许着新的一年家人身体安康,孩子们学业有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辛苦忙碌一年的劳动者们,在心底默默祈愿来年工作顺遂如意,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让心中的梦想照进现实。这看似平凡普通的节日,却汇聚着无数平凡人的伟大梦想。当那甜滋滋的糖瓜在舌尖缓缓化开,甜蜜的滋味弥漫开来,那是生活给予的回甘,更是人们心中信念的笃定——所求皆有望,所行皆坦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它独特的方式串联起了过去与未来,连接着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它让我们在传承习俗中铭记历史,在祈愿祝福中展望明天,让这份浓浓的年味儿,在岁月流转中延续、升华,永不消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