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9)

余杰

<h1>1、1981年9月3日我在位于海宁路乍浦路口的中国剧场观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三团演出的话剧《金子》。那个剧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br>也许与剧场的命运差不多,这部《金子》话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就消失了。<br>这是一部讲述当年知识青年回城以后的事情。在那个年代里,大批历经上山下乡的青年们终于回家了。但是命运与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一切必须重新开始!而且是艰难地开始!于是在当年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待业青年。<br>这部话剧讲述的事情是一群待业(其实就是失业)的知青们,自我组织起一个青年服务联社的故事。作品的用意很清楚:青年是“金子”,要努力奋斗。</h1> <h1>2、这种“紧跟”的话剧紧贴了社会的关注度。至今我们还会想起当年北京的知青们在回城以后买大碗茶的故事。很典型的自我救助啊!当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一批批带着农村“土气”的知青们涌入了。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本来要他们上山下乡就是一个就业难题无法解决后的下策,等到十年后允许他们回来还是一个就业问题。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是这代人一个人生道路上巨大的转折点。无法选择,只能等待。因为国家(政府)把每个人都“包”下来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同时捆住了问题解决者的手脚。对于回城的知青来讲,没有顶替机会的,没有恢复高考后挤上大学校门的,没有得到机会进入街道里弄生产组的,只能“待业”在家。由此,这些失落者的人生轨迹变得不可自我掌握。</h1> <h1>3、当年类似话剧《金子》的小说、电影有一些。因为这个社会问题足以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创作者们很快发挥了想象的翅膀,创作了一些应景之作。<br>话剧《金子》的说明书中写道:<br>“青年——是人一生最灿烂的年华,可是长期的待业生活磨难了青年们,消沉、抱怨、蹓狂、叹息……然而,做父兄的长辈们,请不要过多地责备吧!难道没有我们的责任?!<br>青年就是青年,青春的血液决定了它,不甘于等待,自己要来安排,分担祖国忧愁,承担社会责任!<br>青年时时代的金子,社会的希望!”<br>所以,话剧的创作者在三幕话剧的标题上清晰地留下当年语言的痕迹:彷徨、奋发、起飞。</h1> <h1>4、我们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话剧只是舞台上的“天真烂漫”。生活中绝非一帆风顺的。那时的回城知青所经历的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他们用行动“初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统天下’”。<br>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经如是说:(2014年8月13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文嘉)“ 1977年恢复高考,一大批‘知青’离开了插队的农村,但他们忘不了这块培育了自己的黄土地、黑土地。又隔了一年左右,‘知青’下乡的政策停止施行。‘知青’们的上山下乡给当年的国家缓解了就业压力,这已是经济学家们的共识,但这只是‘知青’就业问题的一个缓冲,因为就业问题只是拖延了解决的时间,而没有真正得到缓解。‘知青’们于1979年大量回城,各地政府用了大约三年左右的时间才使就业问题在新的政策措施影响下真正得到缓解,新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私营和个体创办企业;在国有企业的大框架下建立集体企业,以吸纳新就业者;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容许乡镇企业自筹资金、自主购买机器设备、自找商品销路,以增加就业,等等。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起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除了吸纳一部分人就业而外,还创造了一个‘计划外的乡镇企业商品市场’,从而初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统天下’”。<br>这段历史我们能忘记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