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 ——八十年代初期看过的话剧(8)

余杰

1、1981年8月27日观看了话剧《灵与肉》。这是根据美国的同名电影改变的,讲的是拳击运动员的事情。<br>后来中国也有了同名的电影《灵与肉》,那是张贤亮写的作品改编的。<br>不一样的题目,不一样的内容。<div><br></div> <h1>2、说明书上是这样介绍的——<br>“亲爱的青年朋友:我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把多场话剧《灵与肉》奉献在你们面前。剧中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不太遥远的年代,酷爱拳击运动的穷苦青年却利,邂逅了美丽的姑娘碧姬,后来他成为拳王,在金钱、名誉、地位、友谊、爱情的人生长途上,开始了艰辛的历程,灵魂与肉体痛苦地挣扎着……<br>舞台上所展示的生活情景,西方世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对青年朋友来说也许是陌生的。但是社会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以及普通人民道德情操上真善美的追求和对‘金钱万能’社会假丑恶的鞭笞,这些人生的哲理应该是相通的,在我们身边也是随时可以触摸得到的。”<br>当时,我很认同这些观点,但是现在不敢苟同了。<br>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在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多次走出国门的所见所闻以及我们自己在发展中所产生的许多问题,渐渐动摇了我们的一些看法。<br>在金钱、名誉、地位、友谊、爱情的人生长途上,现如今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开以后,许多在毛泽东时代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世界的大潮冲击下,年青一代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东西。<br>例如:金钱万能。在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以后如何看,需要我们再次重新认识什么事金钱?金钱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以当下看病、住房、教育等社会突出问题而言,没有钱能行吗?<br>又如: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什么是真善美与假丑恶?仅靠提倡啊、发扬啊、弘扬啊行不行?<br>这些话有些扯远了。</h1> <h1>3、回到话剧的本身。<br>那时的我们通过一部话剧(包括电影、小说等)初步了解了西方世界是怎么回事情。刚刚打开了国门,一下子看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是多彩的,是吸引人的。我们曾经被封闭在遥远的边疆,其实城里人也是一样。因为整个国家被密封起来,肯定是自我独大、自以为是的。不仅如此,还要扬言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大众呢,包括像话剧中的黑人拳击手却利。结果是什么呢?我们自己就是这个“三分之二”的一员!<br>所以今天再来谈论当年这些作品,从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准确地认识整个世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清晰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赞美人民道德情操上真善美,鞭笞社会假丑恶,应该是文学作品的主题。<br>有人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学为什么进步不了,因为作家们在他们写作的时候,没有自由的心灵,不是他们不知道该写什么,而是他们太知道他们该写什么了。”(谢泳:《逝去年代里的那些知识分子》)<br>此话说得多好啊!</h1> <h1>4、记得看那场话剧的时候,看到说明书上印有的“广告”,当时很好奇的。虽然只是在广告中推销自己演出的话剧,但是对于刚刚打开国门的我们来讲还是很新奇的。广告,如今是满地开花了,那时可是稀有之物。我们就是从这样的稀奇中走过来的,在不断的稀奇中认识了一个充满精彩的世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