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文名:南京明城墙</p><p class="ql-block">外文名:The Nanjing Circumvallation</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江苏省南京市</p><p class="ql-block">著名景点:中华门,玄武门,西安门,仪凤门,挹江门,中山门,东水关等</p><p class="ql-block">修建年代:六朝(东吴)至明朝</p><p class="ql-block">城垣格局: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p><p class="ql-block">相关展馆:南京城墙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是明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城墙,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终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的营造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础上,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依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北有后湖为屏、西纳石城入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3千米,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而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千米,围合面积逾230平方千米,为世界历史之最。</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筑城技术达到中国筑城史上的巅峰,是东亚筑城技术的典范。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其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均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p> <p class="ql-block">1956年10月,南京城墙被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列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南京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作为“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者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在六朝、南唐等历朝历代城池的基础上修建而成,其中城西段是在六朝时期石头城的基础上建造,武定门至水西门段即沿用、加筑了南唐金陵城的城墙。2001年,有关单位在维修南京城墙东南段时,发现了一段城墙中的建筑遗址,从其砌筑方式、城砖规制、灰浆成份等现场实物,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该处遗址属于被明城墙“封存”已久、极其珍贵的南唐城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构成,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京城城墙蜿蜒盘桓达35.267千米,比北京明城墙更长,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外郭城周长更是超过60千米。其营建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并对对明中都(凤阳)与北京城的营建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都城建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看似“不规则”的形状,其实有着非常严密的规则,其根据就是中国古代都城营造传统的“堪舆术”。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象星座的长期观察,将环绕北极和比较靠近中国周围上空的星象,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所谓“三垣”,是指环绕在北极和比较靠近头顶天空的星象,分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区,由于各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绕成城垣的样子,故称“三垣”。</p> <p class="ql-block">明南京城的宫城,依照“紫微垣”布局。紫微垣“天帝坐也,天子之所居”,故而用紫宫来当宫城的名称,意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紫微垣城”,又因宫廷之内门户有禁,故又被称为“紫禁城”。紫微垣内有华盖,位于北极的北面,南京故宫城内三大殿的中殿取名“华盖殿”。</p><p class="ql-block">明南京城的皇城,依照“太微垣”布局。太微即“政府”之意,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南京皇城内与太微垣相对应中央官署的布局是:千步廊东(左)西(右)两侧均为大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端门为太微垣的南门,皇城内故亦设端门。</p><p class="ql-block">明南京城的京城,依照“南斗星”与“北斗星”星宿聚合加之“天市垣”布局。京城的13座城门分别对应“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的十三颗星。南京城墙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钟阜门与仪凤门之间作一划分,南为南斗六星,北为北斗七星。南斗星的六颗星对应为聚宝门、三山门、清凉门、石城门、定淮门、仪凤门六座城门,北斗星的七颗星对应为通济门、正阳门、朝阳门、太平门、神策门、金川门和钟阜门七座城门。南京城墙呈“南斗”与“北斗”聚合形布局,与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呈北斗星布局不是单纯的巧合,而是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时,受当时社会及思想影响的结果,体现了“天地合一”与“皇权神授”思想。</p> <p class="ql-block">天市垣,是“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天市垣”中的“贯索”星座(即代表刑部天牢),在南京京城的位置及建造的理由。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就太平门外建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时称:“太平门在京城之北,以刑主阴肃,故建于此。敕曰:肇建法司于玄武之左,钟山之阴,名其所曰贯城,贯法天之贯索也。是星七宿如贯珠环而成象,乃天牢也。”因此,朱元璋利用这种布局吓唬三法司的属臣:在“贯索”围成的星环中,如果没有其他星在里边,说明刑法得当,没有营私舞弊的现象;如果有其他星在星环里边,说明刑法失当;如果在星环里边的其他星很亮,说明有重大的冤案、假案。并在通往三法司的“孤凄埂”上,建造了一座牌坊,上面书写了“贯城”两字。显然,这是朱元璋利用天象作为巩固其统治(包括职能和人心)的一种手段,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一脉相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