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直喜欢绿茶,一年四季杯子里泡的都是绿茶。尽管知道绿茶性凉,冬季不宜喝,还是天天喝。用透明的玻璃杯沏了,看着那嫩芽在杯子里翻滚,宛如一场翠绿的舞蹈,清冽又妩媚,心情也跟着欢喜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身为北方人,父母一直都是喝红茶的,记得家里那个大茶叶桶里一年四季都装着茉莉花茶,直到那一年,小魏和小郑两个大学生从南方寄来了他们自己炒的绿茶,我们就改喝绿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的故乡青岛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这两个大学生,还有一段难忘的青春故事。那是1967年,是全国进入“十年文革岁月”的第二年。有一天,纺织工人的妈妈下班后带回两个大学生,是青岛海洋大学大四的学生,学校停课,就被派到工厂“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妈妈所在的青岛国棉一厂来了很多学生到车间干活,妈妈一下子有了两个大学生徒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年头,能考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这小魏和小郑虽然来自鲁南的乡镇,却是彬彬有礼很内秀的样子,一下子就被妈妈喜欢上了。妈妈带他们回家,叫我去买肉。我那年读初中三年级,学校也停课了,家里来了两个大学生哥哥,自然很高兴,溜溜地跑去买肉,然后大家一齐动手热热闹闹地包饺子。爸爸下班回来,也喜欢这两个大学生,就叫他们每个星期天都到家里来,做厨师的爸爸给他们改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待人热情又慈善的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个哥哥很喜欢我,给我讲大学校园的趣事,还带我去他们的学校玩。青岛海洋大学在市南区优美的鱼山路,校园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还有古老又精致的德式建筑,让第一次进入大学校园的我大开眼界。游览中也替两个哥哥惋惜,不能在这么好的学校里读书,却跑去机器轰鸣的车间打零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子就这样过了大半年。两个大学生来家什么活都抢着干,还跟着爸爸学烹饪,这一次学了,下次再来就试着炒上一个菜。优秀的人,学什么像什么,那菜炒得一个好,大家一块那个乐,小屋因为他们的到来而充满欢声笑语,感觉他们已是亲人。还有一次小魏哥患了重感冒,妈妈就让他住家里,给他熬姜汤发汗,直到痊愈。后来他们离开了工厂依然经常来家里,直到毕业分配离开青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小魏哥哥专程回青岛看望我爸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意想不到的是,他们学了四年海洋生命科学,毕业却被分配到了浙江的一个乡镇,第一年是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他们来信说,因为“文革”,科研单位基本停摆,能分配到乡镇也总算是有了正式的工作。那口气有些无奈,也让我心中充满悲凉,蹉跎岁月,大学生的前路尚且如此,等待我这个中学生的会是什么?这是当年我们这些年轻人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又很快来信说学会了采茶和炒茶,并寄来了自己炒的第一锅绿茶。取回包裹,打开用草纸包着的茶叶,爸爸妈妈抹起了泪,是想念和心疼的泪,也是感动的泪。那绿茶确实好喝,不是红茶的浓厚,是一种透明舒展的清香。妈妈是个老茶客,因为胃病动过手术,医生叫她喝茶助消化。大学生哥哥知道这事,就不断地寄茶叶过来,从此,我家就与绿茶打上了交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两年我充当了青岛与浙江那个乡镇之间的信使,时不时地写信、取包裹、寄包裹。我寄美食包裹时会躲过邮局的检查,用针线封口时再悄悄塞进一封信。给大学生哥哥写信也是一乐,既练了笔也获得了青春笔会的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茶山上的小郑哥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当兵离开了青岛,充当信使的任务就中断了。爸妈上了年岁,无力写信也无力跑邮局寄包裹了,但两个哥哥还是一如即往地寄茶叶过来,有一年小魏哥还专程来青岛看望爸妈。他要了我的通信地址,就和小郑哥哥给我写信,很羡慕我穿上了军装,也和我说说他们在茶乡那些事儿。我读着信,眼睛也湿了,想着两个儒雅博学的大学生哥哥,寒窗苦读那么多年,毕业之后却是学非所用。我想像着他们的模样,还有那在茶树中闪烁的眼镜和被蹉跎了的青春时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和两个哥哥早已失去了联系。但当年小屋里那一齐动手包饺子的欢乐,那收到茶叶包裹的欣喜,那袅袅热气中的茶香,还都历历在目,成为一帧帧悲凉中透着温暖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革”早已远去,那被蹉跎了的青春故事却留了下来,也算一个前车之鉴,给后人照亮了前行的路。对我而言,这蹉跎岁月中的茶香凝聚着的爱心与善良,已成为青春岁月中美丽的珍藏。无论时光如何变化,这茶香氤氲中都会存留一抹嫩绿的茶色,照见生命与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丽华50</span></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