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手笔记之158——晨跑上海滩

Xzczcp

<p class="ql-block">  到上海公干,住的酒店离外滩不远,所以晨跑的起点便选在了外滩,当然,这也有向白金标赛事上海马拉松致敬之意,毕竟它的起点也在此地。</p><p class="ql-block"> 跟徐州比,虽说上海是南方,但终究是数九寒冬,早晨5点钟的风还是凛冽刺脸的。外滩的大街上基本没有行人,只是偶尔有一辆出租车孤独地驶过,给寂静枯燥的夜幕带来些许尾灯的光亮。</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城公园”处,停留了片刻,打算拍个景,可实在是太黑了,啥也看不清,只好继续向前跑去。从公园西侧跑进了一条小巷,看导航,这里是豫园所在。豫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为曾任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园林,有着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清幽秀丽、精致玲珑”,与露香园、日涉园合称为“明朝上海三大名园”。</p> <p class="ql-block">  看看导航,上海城隍庙就在前方不远处,前进!途中,一辆大车从路旁的一个支巷里开出,我向巷里张望了几眼,便跑了进去,立刻听到了一声断喝:“干什么的?”“这里是车库!”我忙解释说想去城隍庙,看门人依旧叨叨不停:“……城隍庙得向右绕过去,它从来就没在这里过……”</p><p class="ql-block"> 他说的没错,绕过去的确就是城隍庙。上海城隍庙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供奉敕封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城隍庙的山门,建造于明朝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山门的柱子是石柱,横梁是木头,上面有四个金色大字“保障海隅”,原来是由明代上海县知县冯彬题写,现在的字是在1994年上海城隍庙恢复开放的时候,根据历史照片由赵朴初重新书写的。山门的前面安放着两个栩栩如生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  从城隍庙西行,便要经过上海老街。上海老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小东门)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它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呈现着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  白云观位于上海市大境路259号。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住持徐至成将原全真道观改为“海上白云观”,并请得明版《道藏》一部计8000余卷,作为镇观之宝。现存的七尊明代铜像,为全国其他道观所未见。</p> <p class="ql-block">  在“淮海公园”跑圈后,我便直接跑向了黄浦区的淡水路。这里的66弄4号是《中国青年》编辑部的旧址,这是一座石库门住宅形青砖建筑,二楼局部有挑空阳台。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这里创刊,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是上海市红色文化的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  晨跑在人民广场结束。广场的北面有座大酒店,叫上海金门大酒店。这个座落在上海最繁华的“中华第一街”南京路钻石地段的酒店,建筑整体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装修华丽,气势恢弘。自1926年建成以来,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当年十里洋场名流淑媛、精英荟萃的地方。80年来,酒店见证了大上海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拉伸、放松时,有两处雕塑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处是五卅运动纪念碑,主体雕塑从“五卅”两字变化而来,高15.6米,宽21米,重50吨,既像鲲鹏展翅,又似烈焰飞腾,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中间是一座两个工人形象的青铜圆雕,高3米,宽4米,重3吨多,表现着工人阶级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纪念墙上是陈云书写的“五卅运动纪念碑”七个金灿灿的大字。</p> <p class="ql-block">  另一处是不远处的“南京路上好八连”雕塑。1963 年 4 月 25 日,国防部授于上海某部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光荣称号。同年 8 月 1 日,毛主席写下了光辉诗篇《八连颂》,号召全国军民向好八连学习。主雕高 3 米,由 3个战士和一男一女2个少先队员组成。当年还有一部电影,叫《霓虹灯下的哨兵》,讲述的就是八连战士在南京路上同敌特英勇斗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晨跑是充实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开阔了眼界,收获颇多,颇多。</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5年1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