湫兮如風 凄兮如雨

雁蕩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江風習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揚子風習習,飄飃而吹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湫兮以凄兮,暮雲行未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園晚來早,院深閟天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夜半聞蕭瑟,沙沙聲緩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人醒殘夢,寤寐兩依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雁蕩山人丙申孟秋於楊子東岸萬景園別墅區羅馬別墅秋風薄暮時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湫兮如風 凄兮如雨</b>——語出宋玉《高唐賦》句。湫(qiu),應該是瀑布跌落形成的水潭水坑水池的意思,比如雁蕩山的“大龍湫,小龍湫”,然而“湫兮如風凄兮如雨”分明是一個動感的情景,不然怎麼可以“如風”呢!可以想象那個情景。</p><p class="ql-block"> 有解釋“湫”字是深沉,有解釋是上下浮動,漂浮。單就字面意思,那就是水潭、水池、水坑。本文的意思,是“湫”像“風”,是描寫一種動感的意思,感嘆的意思。試想一下“大龍湫,小龍湫”的情形,水從萬丈懸崖跌落水潭的情形,激起的水花水霧。古人造字時,都是在表現一個字的所在表達的景象,是一個場景的縮影描寫,然後把這場景提煉成一個符號,“湫”就是這個場景的濃縮符號,瀑布水猛烈洶湧飛灑飛流直下,激起巨大浪花,水潭翻騰咆哮,在水池水潭邊那種帶著風的情景,是不是很爽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宋玉《高唐賦》“湫兮如風”好像不是描寫“湫”如“風”的意思,是說那個“風”像是“大龍湫小龍湫”般的瀑布激起的氣流,“湫兮如風”可以理解為風如湫兮。“凄兮如雨”,凄也是風,是雨帶來的涼爽的風。</p><p class="ql-block"> 詩經 《綠衣》風·邶風篇末段有句云,“……絺chi兮綌xi兮,<b>凄</b>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凄”還是風的意思,看到妻子用絲綢做的衣服穿起來合身舒服,走起來飄動著帶著風,更加思念妻子。</p> <p class="ql-block"><b>  揚子風習習 飄飃而吹衣</b>——習習,原指鳥扇動翅膀產生的輕風,鳥,猜想應該是家燕,因為,家燕最接近人,便於觀察。過去堂屋高大,屋頂有一定的空間,有燕子棲息。燕子飛過帶來的涼涼的輕微輕盈的風,舒適宜人。本文比喻揚子江送來陣陣涼風像燕子在堂屋飛過,翅膀扇動帶來的舒適宜人的風。</p><p class="ql-block"> 繁體字“習”是羽和白上下二字組成,燕子外背是黑的,腹部和翅膀下面是白的,翅膀扇動起來,人在下面可以看到白色的羽毛,這時候翅膀扇動帶來的絲絲涼風就叫“習習”。</p><p class="ql-block"> 裝裱的畫軸有兩根木杆,上面綁掛繩的小方木杆,叫天杆,下面起收卷作用並作為抻平的墜物有一定重量的圓木杆叫地杆,以保證畫軸懸掛保持平整。</p><p class="ql-block"> 古代是瓦房,比較高,特別是堂屋,有的有四五米之高,堂屋掛的畫軸也比較高,叫中堂。堂屋的大樑上經常有燕子做的窩,燕子回來一般棲息在樑上,如果掛的有畫軸,它會落在天杆上面棲息停留,當然,主要有時也會拉屎汙染到畫面。為了防止燕子落在天杆上,人們在天杆中間掛繩的對應的兩個縧圈位置,幫兩根尺許長,一指多寬的絲帶,燕子飛過,兩根絲帶也隨風而起,絲帶飛起像蛇,會驚飛嚇跑燕子不敢往天杆上落,因此,這兩根絲帶叫“驚燕”,顧名思義。本文只是說明燕子飛過的風還是有一定的風量,會把畫軸吹的“叮咣叮咣”翻動作響,帶動的“風波”,會讓人感覺到涼意,引申到這種清涼的風,鳥飛扇動的風就叫“習習”的風,</p><p class="ql-block"> 文字簡化後,只取偏旁,給人形象的美好的遐思出處就沒有了。表面簡化,實際造成後代很多字迷惑不解,不知出處。台灣香港的兒童小學生,並沒有因繁體字學習增加難度。</p><p class="ql-block"> 學書法,是繁體字,人們還要重新學習文字,額外增加一種文字概念,是不是又無辜憑添一種麻煩。</p><p class="ql-block"> “飄飃而吹衣”,語出陶淵明《歸去來辭》,“……舟遙遙以輕颺,<b>風飄飃而吹衣</b>。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愜意的風,把衣服也颳起,實際表現的是陶淵明歸鄉心情。</p> <p class="ql-block">  王鐸有詩《聞友道北武當之勝便約弟子欣然欲往》其二,“何故閒身舍翠屏,天風<b>習習</b>下松汀,黃河變作無邊白,綠嶽 翻為不斷青,牀外泉喧聞虎鬥,硯中雨到覺龍腥,百年生計同翔(去),斷續樵歌仔細聽”。天風習習,是不是涼爽的天風像鳥扇動著翅膀一樣,一陣一陣飄落下來!</p><p class="ql-block"> 立秋以後,白天依然還是有點熱,但,早晚已有涼爽之感。單就一日的片段,氣溫和春天沒什麼兩樣,持續一段時間看,一個是漸漸的暖,一個是漸漸的涼,無論怎麼說,春秋都是一個天氣宜人的時段。</p><p class="ql-block"> 孔老二寫春秋,同樣是那個時代,他不寫冬夏。後人就把春秋作為這個時代歷史記年的時代;詩人寫詩寫“我言秋日勝春潮”,實際是說,秋日像春天一樣,秋天也不比春天差,至於“勝與不勝”那完全是詩人自己主觀感受,自己認為。總之,春秋是個不冷不熱的天氣,正是個做“春秋大夢”時節。八月下旬的天氣儘管也會有反復,但指定是熱不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b>  湫兮以淒兮 暮雲行未雨</b>——傍晚時分,陰雲密佈,氣溫,涼風都有了,就是沒下雨。和夏天不一樣,天氣變化沒有那麼迅速,山人做好了迎接下雨,看雨,聽雨的準備,天卻沒有準備好。也難怪,楊子江畔畢竟不是巫山,也沒有巫女,也沒有楚襄王,也不是夢中相會。雖說旦為朝雲暮為行雨,這雲也不是早上聚集的,所以,暮色時分沒有下雨也沒說錯。</p> <p class="ql-block">  “行雨”,好像就是下雨的意思,但肯定也不全是,“行軍”也不全是走路的的意思,行軍打仗,應該是軍事行動。有個師妹問山人,王鐸書法的詩裡的“行藥”是什麼意思,山人說,大概就是採藥、炮製藥甚至是銷售藥等的職業的行為的意思吧。師妹問,為什麼?山人說,我也說不清楚為什麼,猜測的吧!說你老公是醫生,如果你能告訴我“行醫”是什麼意思,我覺得“行藥”應該和那個意思差不多吧!她說,謝謝,我明白了。所以山人以此類推,“行雨”大概也和行醫行藥差不多吧!至於後來為什麼把“行雲雨之事”發展成另一種意思,山人就不得而知了。都是楚襄王和巫山之女曾來夢中相會引發的事,而作為唯一旁觀者宋玉只管記錄,聽之任之,隨其自然,樂見其成。</p><p class="ql-block"> 當年我們文科班有一對雙胞胎女同學,姓祝,姐姐叫祝雲,妹妹叫祝雨,姐妹倆形影不離,不與人往來。聽到這個名字,同學們很詫異,這父母太厲害了,該不是父親自比楚襄王,母親自比巫山之女!巫山相會……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雲』……。</p><p class="ql-block"> 行未雨,肯定是雲雨未得其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風也吹了,氣溫也降了,烏雲也雲集了,天也黑了,就是這雲雨之事沒有成行。</p> <p class="ql-block"><b>  小園晚來早 院深閉天魆</b><b style="font-size:15px;">——</b>晚來早,是說別墅院子黑的比別的地方要早。由於別墅院子貼著揚子江堤,低於堤壩,太陽落下後,本來就暗下來的餘暉,加之江邊觀光帶茂盛的高大的林木還有別院貼著院牆濃密的林木遮擋,天早早就黑下來了。</p><p class="ql-block"> 閟天魆,魆xu就是黑、暗,就是閟天黑的意思。應該是閟天黑,為了押韻就用了相近的字。文天祥《正氣歌》詩有句曰“……陰房闐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根據遠處建築物看到天並沒有那麼黑,但,深陷在樹木蔥蘢的江堤邊的羅馬別墅小園,已經先黑暗了下來了。這時忽然撲捉到一種熟悉的感覺,不是天黑,是因深院遮蔽而天黑,雖然是秋院,也深深體會到文天祥北京牢房那春院閟天黑的感覺。</p><p class="ql-block"> 閟天黑,那個天黑是因為牢房幽暗幽深,人為製造出的像天黑的氛圍,也許天不黑,也許是白天。羅馬別墅不一樣,小園只是因江堤樹木遮擋的原因,早黑了一會兒。</p> <p class="ql-block"><b>  夜半聞蕭瑟 沙沙聲緩急</b>——夜半聽到小園有沙沙作響的聲音,不知是林園樹木枝葉在風的作用下的摩擦聲,還是落雨的聲音,緊一陣緩一陣的。蕭瑟既表示景色淒涼,也有表示風吹草木的聲音。更多是景色風聲共同構成。那麼,急切的落雨聲在看不到的情況下是分不出風聲雨聲的。</p><p class="ql-block"> 風吹草木的聲音和淒涼的景色能構成“蕭瑟”,那麼,緊一陣緩一陣的搞不清是否的雨聲是不是也同樣能構成“蕭瑟”之景呢?</p> <p class="ql-block">  “蕭瑟”,應該是草木有點乾枯在秋風吹送下發出呢聲音,或者江水在秋風吹松下翻起的細浪發出的聲音。再或者是風冷的稀疏的莎莎的雨聲。</p> <p class="ql-block">  王鐸《登昌平翠微山》一詩有句“城下高峯天氣清,飄然世外早涼生,居庸西去啣三晉,天壽東來拱眾陵,秋興又吟閒海景,故鄉獨喟古今情,名山不道非吾土,何處還留蕭瑟聲”。</p><p class="ql-block"> 王鐸三朝禮部尚書的“蕭瑟”之聲寓意深刻,既有秋天登山景色的“蕭瑟”,又有心中的“蕭瑟”;既有名山非吾土的降清後的國破山河在景色,又彷彿在尋求還有沒有人們反清的悲壯聲音,或者說,難道再也沒有亡國的哀嘆聲音嗎?幸虧文字獄乾隆後才出現,否則,投死下獄定不能免。</p><p class="ql-block"> 相比山人就簡單多了,山人聽到的“蕭瑟”之聲或許是開始枯萎的草木被風吹動的聲音,或許是淒涼的雨聲,也或許是想象的一堤之隔的江水聲,總之,秋天的江岸、江水、江風,還有這秋草秋樹秋聲,看誰都有一股蕭瑟之氣,蕭瑟之聲,獨沒有家國情懷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有人會說,你踏馬這不是替降臣賊人說話嗎?投降有兩種,一個真降,一個假降。一個偽降,這主要看罪行。一個大明皇帝親封的大書法家神筆,還是禮部尚書,看不清大是大非也不太可能,這主要是站的高度,是人民利益,還是利益集團的利益。</p><p class="ql-block"> 大明末年,民不聊生,餓殍遍地,易子而食,人吃人,慘絕人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王鐸已經看到結局,不斷上書,要求剝奪皇家權貴土地,還土地於人民,受皇上不待見、心煩。王鐸喟嘆,大明不亡,天理難容。然投降後,大清政府一個屌樣,不同意王鐸的治國理念,讓他就繼續他禮部尚書頭銜就行。於是,他為了釋疑,整天聲色犬馬,借酒消愁,鬱鬱寡歡,每日以詩畫消憂。王鐸一生有詩四萬多首,在天津渡口以失火為由,焚燬一批降清前詩稿文稿。</p><p class="ql-block"> 本文明顯是降清後的文稿,“蕭瑟”之聲就是王鐸的內心不服的心聲。比之山人,山人就是個呆子,知其一不知其二,聞蕭瑟之聲而僅僅因為日月輪迴四季變換之自然之聲也,沒心沒肺,鰥夫寡婦孤獨寂寞無為之心聲也。</p> <p class="ql-block"><b>  山人醒殘夢 寤寐兩依依</b>——風聲更或者雨聲驚醒了山人,使山人從殘夢中醒來。該來的總會來的,看看時間,差不多相當於朝雲暮雨的時間。雲需要聚集,厚積才能薄發,這不,到了半夜終於來了。</p><p class="ql-block"> 這個點接近山人早起的點,是睡還是不睡已不重要了!醒,我有殘夢沒有終結,需要繼續;睡,一日之計在於晨,怎麼可以用千金一刻來消費時光。噫!世間怎麼老是這麼多難以取捨,這麼多上不來下不去的選擇,無論醒睡隨其自然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