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姜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钟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邓艾</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264年,以偏师偷袭成都取得伐蜀头功的邓艾被押上囚车,随后被自军乱兵杀死。伐蜀统帅钟会囚禁了大批魏国将军,连夜与姜维密谋起事,事情败露,魏军下层军官组织大批军人围攻指挥部,钟会慌乱连问姜维:“如何是好?”姜维答:“还有啥,干他娘的”,随后两人及亲从被乱兵斩杀。</p><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的三个英才全数陨灭。姜维、邓艾、钟会都是人中龙凤中的顶流,在刘禅投降后分别都有自己运用蜀中力量的方案。邓艾打算留在成都,从西往东顺流而下征伐孙吴;钟会眼看大势在握,准备北上反叛司马昭攻击长安;姜维假降无间道,煽动反叛并伺机杀掉钟会取得兵权恢复蜀汉,最终三个私心都灰飞烟灭,可比现在间谍警匪片要惊险得多。</p><p class="ql-block"> 光荣制作的邓艾图</p><p class="ql-block">光荣制作的钟会图</p><p class="ql-block">魏军剖开姜维尸体,发现姜维“胆如升大”,惊奇不已。那些个粗鲁军人,常年打打杀杀,血腥无比惯了都觉得惊奇,史书没有记载姜维肝胆疼痛,并且常年作战打头阵,没有胆结石之类疾病,可见姜维的胆真是不一般。</p><p class="ql-block">1. 降将不仅忠于蜀汉</p><p class="ql-block">把时间拨回公元234年,这一年姜维32岁,风华正茂,但这一年对姜维来说应该是非常痛苦的一年。</p><p class="ql-block">最初投降蜀汉且不说是否有不得已的形势所迫,但其想建功立业的初心应该是起了很大作用,史书上说姜维“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远志和当归可是两味药力和药味都很重的中药。对于一个人来说,形势所迫和志向高远,往往是人做出任何选择的基本盘。加上当时诸葛亮在国际上名声显赫,能得到国际大V真心赏识实属不易,所以姜维跟着诸葛亮是认真学习,踏实肯干。诸葛亮也评价他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如果评价一个人是对着他自己说,可能是安慰和客套,但是这句话是对着当时负责军事总后勤工作的蒋琬说,应该还是取比较客观的意见。</p><p class="ql-block">正是这一年,诸葛亮陨落,按照原计划应该是大将魏延断后,姜维负责组织撤退第二道防线。可是魏延自己先溜了,姜维临危起意,自己领兵顶替魏延的战斗位置,堵截司马懿的追击。击退追兵送丧到成都后,被任命为监军,按照蜀汉新领导班子的安排,实际上也解除了他的部分兵权。</p><p class="ql-block">后诸葛亮时代的国策进入到了战略防御阶段,大盘彻底转向保守。原先,诸葛亮在蜀汉构建的组织文化是有愿景的。可以想象,有一天夜晚,诸葛亮与姜维吃饭,他肯定说着蜀汉北伐中原、光复大汉的宏伟蓝图等等,就是他《出师表》写的那样。理论上,姜维这种人很大程度上应该是被这种愿意也好,画饼也好触动,要不然蜀国人少地小粮食又缺乏,难道跟你还能上市不成?</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说姜维极大可能是被愿景所动,史书上说他不爱吃不爱喝不爱钱不爱玩不爱女色不爱楼盘不爱宅基地等等,一个人没有一点不良嗜好!却有一个很受君王忌惮的爱好,有钱就喜欢分给士卒,平时阴养死士。这不就是一个典型野心家,人设完美,羽毛干净,这种人分分钟都在想干大事。当然大佬尽管都喜欢这类执行力强、手段狠、背景干净的人,但大佬也知道一般具备这些特点的人,野心都大,不太好控制,所以大佬用人一般还是喜欢业务能力差一点,好拿捏。还好姜维遇到啥都无所谓的刘禅,要是汉武帝在世,派出所他三天两头都得去一趟。</p><p class="ql-block">基于以上分析,姜维对诸葛亮的建国纲领和发展野心是很有认同感,加之诸葛亮的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权威,对此,他有充分的期待和依赖心理应该也是正常。</p><p class="ql-block">这一下自己的后台崩了,建功立业没赶上,赶上了接班诸葛亮的蒋琬是个铁杆鸽派,国家战略发生三百六十度转变,当初的愿景自然就无从谈起了。千不该万不该,诸葛亮责任心还特别强,该说和不该说都说了,弥留之际一口气指定了连续的两个接班人:先蒋琬,后费祎,没有给接班年轻人一点选择空间。这几乎决定了国家在极长时间里都会由这两位鸽派的文人雅士做帝国一把手。</p><p class="ql-block">蜀汉有个特点,可能是国家比较小,往往总理还兼任军方一把手,军方二号人物王平在军中素有威望,姜维无法企及,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能负责边防巡逻,查查走私兼打打土匪和叛民。</p><p class="ql-block">作为天生行动派,姜维倾向于通过行动的方式来消解问题,而不是发牢骚甚至失落消沉,加上他确实不抽烟不喝酒,也没啥好消遣的,就在管理思维上动心思。</p><p class="ql-block">光荣制作的姜维图</p><p class="ql-block">在业务上先模仿再创新,模仿诸葛亮的北伐套路,从他之后军事中临时应变和决策速度来看,相像程度极高,年轻人缩短成长路径少不了要这样做。</p><p class="ql-block">具体工作上,先计划再行动,进行深度思考,姜维的北伐并没有按照诸葛亮谨慎保守的战术套路,很多时候主动出击,大胆进攻,打了不少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仗,可能也与他生理上胆大有关。</p><p class="ql-block">落地执行上,这是姜维所有能力上最大的特质了,凡是能动手的就不动嘴,就是执行力极强。有一个很明确的行为方式贯穿他始终,先完成再完美,事情计划了就行动,不足的在行动中学习,打草中搂兔子。粮草不够就在行动中积累、兵源更加是在行动中增加,没听说过一个小国关起门拼命生孩子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别人三千万人口一年两百万新生儿,你三百万人口一年二十万新生儿,关起门了怎么生过人家。所以,姜维这个做法与诸葛亮雷同,老爸关起门来跟自己儿子做生意是发不了达的,不需要担心失败了怎样怎样,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焦虑和担忧,这其实是一个干大事的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p><p class="ql-block">在北伐事务上,包括党政军一把手在内的满朝文武都觉得蜀汉不行,担忧打不过,失败了怎么办,这种事在统帅心中留就好了,要是在朝野中广泛宣传这不行那不行的,谁还跟你混?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比较新的心理学概念,叫做“共同反刍”,是指双方或小团队过度讨论一些负面性的事情或者问题的行为。这种反复、沉浸式的咀嚼负面或消极性的问题行为,会给双方或小团队逐渐强化负面体验,也可以用于巩固双方的关系。共同反刍只是强化问题,却不会通过提出解决方案来走出困境,事情就越发糟糕。这种消极情绪和投降论非常不利于组织的生长发育,蜀汉神速投降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社论影响下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蒋琬、费祎都是这样的论调,底下高官名士流传各种蜀汉不行了,发不起工资了自然不会少。帝国最后的鹰派,姜维人微言轻,能做的就是沟通,不停地沟通。先解决自己情绪问题,再解决问题。情绪管理到位了,开展跟一把手的理性对话。</p><p class="ql-block">力主北伐的道理值得研究,这不是批评者用穷兵黩武一个词可以糊弄过去。蜀汉被陆逊一把火烧了大部分家当后,就一直都无法组织起来有规模的战斗,即便诸葛亮在世也是如此。魏国虎视眈眈是铁打的,高层无论谁上台,都想从蜀汉那里捞一把丰功伟绩作为政治资本,曹真、曹爽、钟会、司马昭都是这种心思,也都付诸实施过。如果诸葛亮不亮一下自家的高科技武器,并督促战士保持战斗力,魏国那国力平推过来,蜀道也抵挡不住。</p><p class="ql-block">蜀汉家底有多薄?看诸葛亮带兵打仗就知道,凡事权衡再三、抠抠搜搜,舍不得一兵一卒,每一次战斗几乎到了没有容错率的空间。相比魏国,司马懿高容错率显示出来的松弛感,这种有钱人的气质,诸葛亮是模仿不来的。这也让诸葛亮打仗打成了一种专属的特色:“善败者不死人”。诸葛亮是极善于打败仗的人,死一点就要撤,打败仗尽量做到不死人。都穷到这种地步了,这是打仗啊,能不死人的嘛!多说一句,蜀国打仗也很有意思的,他打到哪里就把那里的人户全数迁回蜀中,这不就是抢人口嘛,很明显大家都知道蜀国的人口扛不了多久。</p><p class="ql-block">姜维继承的也是这种军事思维。家里穷,没资格也没条件进行大规模战斗,但真正的高手,在于稳定性与持续性中保持战斗,日拱一卒,坚持做下去,总比留在蜀中等死要好。</p><p class="ql-block">光荣制作的蒋琬图</p><p class="ql-block">蒋琬以及后来主政的费祎当然没有把姜维的话当回事,日子还能过,就没必要走死中求生的路线。史书说蒋琬也提出过一种北伐主张,蜀军从水路东下,抵过汉水、沔水进攻魏国上庸,不再从祁山出。这种看似附和鹰派理念的计划,其实更像是一种对姜维的安抚,对践行诸葛亮路线那派人的笼络。这种北伐主张牵强附会到什么程度?可以说离谱中不带一丝合理。连长期的政治同盟费祎都觉得蒋琬演的有点过了,觉得差不多得了,这计划再说下去就假透了,塑料都不算,就是一团胶纸。</p><p class="ql-block">摊开讲,蜀汉自从关羽兵败之后,水军就没什么说服力的东西,全部山地兵离开擅长的山地作战,搞渡江突袭,要知道蜀汉不仅兵少,还只有步兵,打仗要以比较低的伤亡交换比来推进才有胜算,伤亡交换比1:1在蜀汉这边,回国当打败了来收拾的。在不擅长的地形,脱离兵种相克的背景下打仗,别说赢,撤退撤不了。</p><p class="ql-block">姜维要北伐是真,但脑子不傻啊,这不是把蜀汉的那点家底全沉水底。不知道蒋琬实在入戏太深还是宰相计谋太厚,最后搞得姜维也看不下去,只好自己出面劝说不打了不打了,就当我从来没提过北伐的事情好吧。蒋琬所谓的北伐计划只好作罢。果然,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被解决,但情绪始终可以被安抚。</p><p class="ql-block">时间是个无情汉,姜维在汉中、陇西一带守边,带着几千人不到一万人小打小闹,小仗打了十几年,才熬死了蒋琬。</p><p class="ql-block">一个魏国降将,在整个国家政界、军界都在反对北伐魏国,甚至在蜀汉最后阶段,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也在反对姜维的路线,姜维心力交瘁的情况下仍在坚持,显然不是忠于蜀汉就解释得通。</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他不是复刻了诸葛亮的职业素养,也肯定在践行一个理想:“他不必非得让那些不喜欢他的人都喜欢,但是要让那些喜欢他的人觉得自己有眼光”,换言之,他践行诸葛亮的路线是要在九泉之下有个交代。</p><p class="ql-block">修改于</p><p class="ql-block">摆渡人-无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