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馆(上海)

钟田(田中艾美)

<p class="ql-block">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又称周公馆,位于上海思南路73号。这幢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西班牙式花园楼房,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共有一底三层。外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夏天整幢楼房掩映在浓绿的爬山虎的叶丛中。</p><p class="ql-block"> 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此楼房,对外称为“周恩来将军私人寓所”,简称“周公馆”。周恩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p> 位于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是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 <p class="ql-block">“周公馆”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段故事:1946年,中共代表团租下这间房屋,原意是作为中国共产党驻上海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设立办事处。于是对外只能用周恩来将军寓所的名义,因此大门上周公馆的户名牌由此而来。</p> 楼房的南面,有一个占地一亩多的花园,花园的中间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草坪的中央有一棵与楼房一般高的百年雪松,三面环绕着女桢、腊梅、黄杨、冬青、玉兰、海棠、茶花等树木花卉,还有一个小的喷水池,环境幽静,当年周恩来曾在花园里会见客人。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的外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夏天整幢楼房掩映在浓绿的爬山虎的叶丛中。</p> 主楼<br> 一楼朝东的一间房间面积约14平方米,这是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床上被子是办事处成立时发的。周恩来办公室兼卧室原复原在三楼东间,1981年6月5日,邓颖超等领导来旧址参观,根据邓颖超的回忆,移置到一楼东间。 办公桌上是周恩来为上海各界人士于1946年10月4日为举行李公朴、闻一多公祭时,在追悼大会上亲笔写的悼词和他阅读的一些书刊。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工作到深夜。 朝南的一间面积约40平方米,是会客室,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同志曾在这里亲切会晤了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柳亚子、许广平等各界进步人士,办事处还多次在这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 1946年7月18日,周恩来在周公馆举行记者招待会,报告全面内战爆发后日益恶化的形势。 二楼有龚澎、乔冠华的工作室兼卧室。陈列有收音机、英文打字机、油印机和编辑出版的《新华周刊》等物品。 《新华周刊》(NewChinaWeekly)于1946年5月17日创刊,由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外事组编辑出版,它只出版了三期即遭到国民党政府取缔。《新华周刊》从诞生到结束,前后时间不足一月,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份英文期刊。 三楼是办事人员集体宿舍。朝北的一间面积约12平方米,是董必武的工作室兼卧室。这里也时常作为接待许多南来北往同志的临时住处,床位不够时,就加铺或打地铺。 1947年3月1日,面对国民党当局对周公馆的封锁,这里举行了最后一次党支部大会,由董必武同志布置任务和进行气节教育。 <p class="ql-block">旁边另一幢楼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史迹陈列馆。</p> 展览厅分为“办事处的设立”、“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正义主张”、“团结各界人士、壮大爱国民主力量”、“撤离上海”四个部分,采用了图片、文物、版画、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当年的故事。 周恩来与郭沫若(左一)李维汉在周公馆门前合影 抗日战争结束后,上海各界成立了“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反对内战,呼吁和平。6月23日晚,请愿代表抵达南京下关车站,遭到国民党特务围攻殴打,史称“下关惨案”。周恩来闻讯深夜赶往医院,慰问受伤代表。图为周恩来慰问受伤代表马叙伦。 邓颖超在周公馆西楼梯处留影。 邓颖超同志出席“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并在追悼大会上诵读周恩来手书的悼词。 爱国民主人士闻一多、李公朴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周恩来为闻一多、李公朴手书的悼词。 周恩来在周公馆内宴请各方代表。左起:邵力子、周恩来、陈家康 为了在谈判过程中团结争取第三方面人士,周恩来率办事处成员先后在周公馆、吴铁城公馆与各方代表举行非正式会谈。图为1946年10月19日会谈时的合影。 会谈结束后,周恩来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吴铁城握手致意。 1946年10月21日,周恩来、李维汉由上海飞赴南京参加正式谈判。但蒋介石当天飞往台湾。国民党方面拒绝无条件停战,致使谈判中断。图为《文汇报》的有关报道。 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限令中共代表团撤离上海,随即对周公馆实行公开监视并阻扰记者采访。 周公馆工作人员搬运行李准备撤离上海。 1947年3月5日,办事处最后一批成员撤离上海时在周公馆合影。 1947年3月7日,董必武率领中共代表团由南京飞返延安。 撤离前,周恩来将思南路周公馆的房子和房子里一些搬不动的东西一起转送给了民盟机关,并亲自把房子的钥匙交给沈钧儒,同时向沈钧儒赠送了一柄配有木架和玻璃罩的淡绿色烧瓷如意,后来由沈钧儒女儿沈谱捐赠给办事处纪念馆。 汽车间里停放着周恩来当年使用过的“别克”轿车(复制品)。 <p class="ql-block">陈列馆中,还特设了一个《周恩来和上海》的专题展厅。</p> 周恩来从上海出发,赴欧求学,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1926年12月,周恩来从广东秘密来到上海,并担任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总指挥。 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周恩来坚守上海,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p class="ql-block">全民抗战时期,周恩来利用和国民党谈判路过上海的机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右图为1937年3月周恩来参与国共谈判在上海会见民主人士时下榻的新亚酒店(今虹口区四川北路51-59号)</p> 全国胜利前夕,1949年6月,周恩来致信宋庆龄,邀请她北上共商建国大计,并派邓颖超前往上海迎接。 展览还有许多建设时期周恩来在上海的照片和文物,我只留下周恩来最后一次到上海的照片。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从出口处走出来,便能看到周恩来的铜像伫立在庭院之中,令人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