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艺术家简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周野,原名周德波,福建省永泰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国家注册艺术品鉴定评估师,毕业于厦门大学,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知名作家、收藏家、书画篆刻家,师从我国著名书法篆刻大家林健。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福建省篆刻学会副秘书长,福建丹青印社社长,岭南印社顾问,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福建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鉴定委员会主任,福建省艺术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收藏》杂志社社长,福建黄爱国拥军书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海峡百姓书画院荣誉院长,福建省海峡书画研究院研究员。2014年度入选中国百名品牌幕后英雄,2015年度入选中国文化年度人物候选人,《海峡慈善》杂志封面人物。2018年入选福建慈善十佳个人,2021年被授予福建省慈善服务特别贡献奖。</b></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仁者寿】“仁者寿”的意思是道德崇高、怀有仁爱之心的人更容易长寿。这一观点源自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品质与健康长寿之间的联系。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表达了聪明人像水一样活泼,而仁爱的人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因此仁者更容易长寿。在儒家思想中,“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睦,怀有仁爱之心的人心中有爱,对人和善,不容易生气,这种心态有助于保持健康和长寿。此外,《礼记·中庸》也引用孔子的话:“故大德……必得其寿。”,进一步强调了道德高尚的人更容易获得长寿。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和艺术家都体现了这一观点。例如,孔子73岁,荀子74岁,庄子83岁,孟子84岁,墨子92岁等。近代的齐白石93岁,冯友兰95岁,季羡林98岁等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善于修养、重视情操、有毅力、勤思考,归根到底是有智慧和良好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仁者寿】</p><p class="ql-block">清贫处世契名芳,</p><p class="ql-block">仁者寿长道德藏。</p><p class="ql-block">豁达胸怀凡事忍,</p><p class="ql-block">惠人为善福盈堂。</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日利长年】</p><p class="ql-block"> 藏头诗</p><p class="ql-block">日常活计勤无闲,</p><p class="ql-block">利取义仁污勿攀。</p><p class="ql-block">长立德心诚守法,</p><p class="ql-block">年臻福运永居安。</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意思是,只要关起房门,就能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尘世的污染,就像住在深山之中一样;通过饱读诗书,可以使自己的心灵纯洁,世间处处都是净土。这句话出自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继儒的《小窗幽记》。它强调了读书和清净心境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内心纯净,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心灵的宁静。这句话也体现了自我精神追求,通过读书让内心纯净,隔绝外界干扰,营造出像在深山隐居般安静的心境。它鼓励人们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不受外物所动,保持心底那片最明澈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闭门即是深山</p><p class="ql-block">读书随处净土】</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内心宁静诸事通,</p><p class="ql-block">读室揽书慬用工。</p><p class="ql-block">净土黉园宜养性,</p><p class="ql-block">儒生奇志贯长虹。</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谷熟年安】“谷熟年安”意指谷物丰收则年岁安宁。这句话表达了一个农业社会中的基本愿望和逻辑,即庄稼的丰收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谷物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丰收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物供应和生活水平,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情况。在更深层次上,"谷熟年安"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朴素期望。它强调了农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综上所述,"谷熟年安"不仅是对农业丰收与社会安定关系的简洁概括,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闻过则喜】闻过则喜的意思是指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此句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原文节选如下:“子路,人告之以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茶痴】“茶痴”是指对茶文化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和执着的人。他们对茶叶、茶具的品质,以及煮茶的技艺等方面非常讲究,即使是最微小的细节也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关注。茶痴不仅热爱品茶,还深入研究茶叶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常常将品茶视为生活的必需品,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茶痴对茶叶的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们对茶叶、茶具的品质,以及煮茶的技艺等方面非常讲究,注重每一个细节。茶痴常常将品茶视为生活的必需品,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茶痴这一称谓体现了对茶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他们不仅是茶叶的爱好者,更是茶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广者。通过他们的热情和执着,茶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三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茶痴】</p><p class="ql-block">连夜客来茶代酒,</p><p class="ql-block">交谈品尝储深情。</p><p class="ql-block">杯中含有千般趣,</p><p class="ql-block">一席闲聊话平生。</p><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闻过则喜】</p><p class="ql-block">乐取他人之所长,</p><p class="ql-block">说吾短者悦心藏。</p><p class="ql-block">交情诚信仁兼义,</p><p class="ql-block">进道通衢达四方。</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雅趣】</p><p class="ql-block">文章雅趣陶人爱,</p><p class="ql-block">世上真诚划事成。</p><p class="ql-block">忍让施仁堪可慕,</p><p class="ql-block">前程锦绣灿光明。</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雅趣】“雅趣”二字,乃是指高雅的意趣,或是情趣高雅之意。这二字甚妙,颇能概括文人墨客之情怀。如闲暇之余,沉浸于书画之中,便是一种雅趣。又或如晋之道恒所言:“名位财色,世情之所重,而沙门视之如秕穅,可谓忍人所不能去,斯乃标尚之雅趣,弘道之胜事。”此中“雅趣”,便是超脱世俗之追求,令人钦佩啊。</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日利长年】“日利长年”是一个吉语,寓意着吉祥和长久。吉语印起源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今。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尚吉祥,因此将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刻入印章,以图吉利。吉语印的主要内容各朝代也有其特色,如战国时多为三个字以内,汉代则常见“日利”、“今日利行”、“日入千万”等。“日利长年”是一个吉语,意为“太阳的光辉带来长久的利益”。这个吉语通常用于祈求好运和长久,寓意着光明和顺利。在古代,人们常常将吉语刻成印章,以示吉祥。例如,在宋、元时期的吉语印中,还饰有龙、虎、双鲤等吉祥图案,印面活泼多姿。虽然现代社会中吉语印的使用不如古代频繁,但“日利长年”这样的吉语仍然被一些人用于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综上所述,“日利长年”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吉语,也是人们追求吉祥和长久的美好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一个哲学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老子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阐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强调一切事物都应当遵循其内在的自然法则,而不加人为干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根本原理,是一种无形无象、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而“自然”,并非我们今天常说的大自然之意,而是指事物自身内在的规律性、本真状态,即自然而然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实际应用中,“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回归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上有重要地位,也在现代生活中提供了顺应自然、减少外在束缚、倾听内心声音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诗四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梅花无恙香依旧】</p><p class="ql-block">身经繁事记心间,</p><p class="ql-block">奋学耕书哲岭攀。</p><p class="ql-block">淡泊真诚衢进道,</p><p class="ql-block">梅花无恙腊开颜。</p><p class="ql-block"> 二 、</p><p class="ql-block">【静观事变】 </p><p class="ql-block">精心冷静步徜徉,</p><p class="ql-block">明智从情不荒唐。</p><p class="ql-block">处世存仁担道义,</p><p class="ql-block">异常变化历沧桑。</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谷熟年安】</p><p class="ql-block">佃户耕桑获谷丰,</p><p class="ql-block">万民饱食盼求同。</p><p class="ql-block">般般行业粮为本,</p><p class="ql-block">国祚安平泰运通。</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宇宙运行巡辑定,</p><p class="ql-block">自然道法律因循。</p><p class="ql-block">为人处世诚贤善,</p><p class="ql-block">六合调和四季春。</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出自《后汉书·耿弇传》,意思是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这里的“志”指的是坚定的意志和决心,“事竟成”则表示事情最终能够达成预期的结果。这句话鼓励人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通过不懈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常被用来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坚持到底。</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能除一切苦】“能除一切苦”是指通过修行《心经》中的般若智慧,可以消除一切痛苦和苦难。《心经》中的“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句话意味着通过修行般若智慧,可以消除所有的痛苦,包括内在和外在的苦难。这些苦难不仅包括生活中的各种困扰,如贫穷、疾病、失败等外在苦难,还包括内心的痛苦,如烦恼、执念等内在苦难。修行般若智慧能够帮助我们觉察到苦的根源,并通过觉知来消除这些痛苦,从而达到真正的解脱。具体来说,修行般若智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觉而不挂碍:通过觉知来消除对苦的执着和挂碍,认识到苦的不可得性,从而不再被苦所困扰。远离虚妄:通过修行般若智慧,远离虚妄的执着和妄想,达到真实的解脱状态。通过这些修行方法,修行者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执念和外在的困扰,最终达到真正的解脱和圆满。</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能除一切苦】</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禅心法力度生灵,</p><p class="ql-block">般若慈悲致福星。</p><p class="ql-block">陌道坎坷艰处世,</p><p class="ql-block">消除困苦佛经聆。</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静观事变】“静观事变”的意思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保持冷静,不动声色地观察事物的变化,等待合适的时机再采取行动。这个成语强调在变化无常的环境中,保持冷静观察和等待的重要性,避免轻率行动。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事情的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种态度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观察和等待,以便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适用于工作和管理。在职场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况和挑战时,保持冷静观察和等待可以帮助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此外,这个成语还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给事情以缓冲的时间,不要急于解决问题。当局势发展到不得不变的时候,再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小的变化来应对即将发生的大变化。</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万物轮回有始终】万物轮回有始终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起始和终结,就像车轮一样不断循环。这一概念在佛教中被称为“六道轮回”,强调生命的不断循环和转生。佛教认为,众生在生死之间不断轮回,经历不同的生命形态,直到达到解脱。儒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轮回”的概念,但孔子在注解《周易》时提到“易于天地准”,强调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与轮回的思想有相似之处。儒家也强调因果报应和道德规范,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轮回”一词,但其思想中也蕴含了对生命循环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万物轮回有始终】</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轮回生命儒家论,</p><p class="ql-block">因果始终辗转循。</p><p class="ql-block">道德为先良处世,</p><p class="ql-block">施恩忍让善修身。</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心若无所求,有风无风皆自由】这是一种生活哲学,表达了一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内心没有过多的追求和欲望,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心态并非拒绝追求幸福和安稳,而是懂得放下那些无法改变的事物,去拥抱未知的风浪。在这样的心态下,人们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变化,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由,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p><p class="ql-block">这句话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当我们不再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而改变自己,不再被虚荣和欲望所驱使,就能找到内心的宁静。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放下心中的执念,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们会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糟糕。这种豁达的心境让我们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由洒脱,展现了生命的韧性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意思是形容龙在海中自由遨游、鹤在天空自在翱翔的壮阔景象,用以鼓励人陶冶像龙、鹤那样志向高远的情操,表达对自由、广阔天地的向往和追求,或象征一个人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发展和施展才华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这句对联,以其生动的画面和深远的寓意,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句话描绘了龙在海中自由遨游、鹤在天空自在翱翔的壮丽景象。海,作为龙的栖息地,象征着广阔无垠、深邃莫测的领域,为龙提供了尽情施展才华与力量的舞台;而天,则是鹤的家乡,代表着高远、辽阔的空间,让鹤得以自由飞翔,展现其优雅的身姿。这句对联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宏大而自由的画面,让人不禁对龙与鹤的生存环境产生无限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二首</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p><p class="ql-block">龙鹤安家择所栖,</p><p class="ql-block">浮云广海不蒙迷。</p><p class="ql-block">自由世界随来往,</p><p class="ql-block">造福生灵惠德兮。</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人生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人生若梦竟逢场,</p><p class="ql-block">喜怒乐哀瞬际臧。</p><p class="ql-block">继祖持家成己责,</p><p class="ql-block">立德留名万载扬。</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千金散去还复来 】“千金散去还复来”意思是指财富或才华虽一时失去,但有能力再次获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金散去还复来”这一成语,源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一诗,其中“千金散尽还复来,纵有病死其身也”一句,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财富观与生死观。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是即使个人财富(千金)散尽,也有能力或机会再次获得(还复来)。它不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得失,更深层地指向了人的精神力量、才华与智慧的不可剥夺性。这一表述,既是对人生无常的坦然接受,也是对个人能力与潜力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李白的《将进酒》中,“千金散去还复来”是诗人对人生豁达态度的体现。李白以酒为媒,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应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哲学。在这句诗中,千金散去象征着对物质财富的超脱,而“还复来”则寓意着精神世界的永恒与不朽。李白通过这句诗,鼓励人们不要被一时的得失所困,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金散去还复来”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在财富观与人生观方面。它提醒人们,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富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变幻莫测的人生旅途中,物质财富可能会因各种原因而流失,但个人的才华、智慧与品德却是无法被夺走的宝贵财富。这种观念鼓励人们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人生,将重心放在个人成长与内在价值的提升上,而非过分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p> <p class="ql-block">敬题米兰社长传发的一日一印</p><p class="ql-block">【千金散去还复来】</p><p class="ql-block">勉励人</p><p class="ql-block"> 郑金庆</p><p class="ql-block">凌云壮志济川才,</p><p class="ql-block">金榜题名望夺魁。</p><p class="ql-block">堪叹征途多曲折,</p><p class="ql-block">千金散去可重来。</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心情安定,即使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也会感到踏实安稳;只要性情稳定,即使吃的是简单的菜根也会觉得香甜美味。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定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这句话出自林清玄的《清凉菩提》,作者通过这句话阐释了清凉的世间,要求得清凉自在,每个人都需具备两种基本心:一是柔软心,二是谦卑心。柔软心能使欲念的火气温和,甚至消散,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在《菜根谭》中,这句话也被引用,强调内心的平静和安定才是真正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心安茅屋稳</p><p class="ql-block">性定菜根香】</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阖家和睦事称心,</p><p class="ql-block">性定生涯惜寸阴。</p><p class="ql-block">饱食安居如海福,</p><p class="ql-block">吟诗酌酒奏笙琴。</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人生不过如此】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表达了一种理解,即人生无论多么复杂,最终都是平凡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种态度暗示着接受和珍惜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强调人生的平凡和无常。人生不过如此,暗示着接受人生的平凡,并珍惜每一个瞬间。无论生活如何起伏,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不完美是常态,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是在想象中。不计较得失,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才能快乐度日。生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珍惜每一个当下,过好每一个瞬间,才是最可贵的选择。人生中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这些都是最好的安排。坚强地面对,最终会变得更强大。</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狂心未歇】“狂心未歇”是指心中的妄念和烦恼没有停止,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平静和安宁。在佛教中,“狂心”指的是心中的无明妄念和颠倒妄想。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烦恼和痛苦,是因为这些妄念时刻牵动着内心,使得内心无法安住,常常忧虑和恐惧,无法得到解脱。具体来说,“狂心未歇”意味着心中的杂念、妄想、烦恼、善恶、是非等都没有放下,内心无法达到清净的状态。在《楞严经》中提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这里的“狂心”指的是心中的无明妄念和颠倒妄想。佛教认为,只有放下这些杂念,内心才能得到清净,智慧自然显现。慧律法师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也提到,妄想和执著就像负担,让人们每天都背负着沉重的包袱,痛苦不堪。因此,佛教强调要通过内观自心,放下杂念,达到内心的清净和智慧的显现。</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种*心心相印】心心相印是一个汉语成语,意为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这个成语源于佛教用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默契和相通。表达的是两个人或多人之间在思想感情上的深厚默契和高度一致。最早出自唐·裴休《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心心相印】</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书坛广阔觅知音,</p><p class="ql-block">文情笃意义恩深。</p><p class="ql-block">古云执友亲三代,</p><p class="ql-block">心心相印会儒林。</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送友人》。这句诗以景寓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浮云游子意”中,浮云象征着游子行踪不定、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诗人用浮云来比喻友人的离去,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像浮云一样远行,行踪不定,难以捉摸。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未来生活的关切和担忧。“落日故人情”则通过落日这一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落日余晖,给人一种温暖而又略带哀愁的感觉,就像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一样,虽然即将分别,但那份深情厚谊却永远留在心中。诗人用落日来象征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眷恋,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首诗《送友人》以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等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李白妙诗评,</p><p class="ql-block">真诚送友行。</p><p class="ql-block">浮云游子意,</p><p class="ql-block">落日故人情。</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梦想之家】这是一方应邀为电影“梦想之家”创作的篆刻作品。梦想之家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心中理想中的家,是梦寐以求、希望拥有的家居环境。梦想之家是一个充满个人情感和期望的家居环境,是人们心中理想中的家。它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空间,更是个人生活梦想和追求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句话出自无门慧开禅师的《颂平常心是道》,意思是:如果心中没有忧愁的闲事需要去烦恼,一年四季都是人间的好时节。这句话描绘了四季的美好景象:春天有百花争艳,秋天有圆月高悬,夏天有凉风习习,冬天有白雪皑皑。它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人生态度,强调只要心无烦扰、挂碍,每一刻都是好时光。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禅理,提醒人们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领悟生活的美好。只有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和烦恼,才能真正体会到“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意境,享受到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一日一印*劝君更尽一杯酒】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真诚地劝告朋友再喝一杯酒。这句诗的背景是王维送朋友元二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附近)时所作。诗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描写了清晨的渭城,细雨润湿了尘埃,旅店周围的柳树显得格外清新。后两句则是劝朋友再喝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老朋友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它不仅仅是一杯酒的劝饮,更蕴含了深厚的友谊和对友人未来旅途的关心。</p> <p class="ql-block">敬题印雕【劝君更尽一杯酒】</p><p class="ql-block">郑金庆</p><p class="ql-block">故友情怀海样深,</p><p class="ql-block">同舟共济契知音。</p><p class="ql-block">一杯醪酒千重意,</p><p class="ql-block">三代持亲胜万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