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 小年送灶神

秦岭老叟

<p class="ql-block">  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小年”。</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不在户口本上的一家之主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灶干粮”、糖果、纸钱、点上香烛为灶神饯行。</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最少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华夏大地上就开始祭祀灶王爷了!灶王爷被尊为掌管人间烟火、饮食的神灵,是最贴近普通人生活起居的神明。供奉灶王爷,是人们对生存最真实的理解,是对美好生活最热烈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老爷、灶君司命、灶神星君,是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最初,人们供奉灶神,是祈愿得神明保佑,有足够的食物,保证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旧时,差不多每家每户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尊他为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的灶火、饮食,管饱肚子,于是备受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又把对世间善恶的监督职能“赋予”灶神,因为他最贴近各家各户最贴近每个人,能够及时登记每个人的善行劣迹,有利于上天赏善罚恶。灶王爷便晋升为“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所以,老百姓对灶王爷格外注重,希望他平时能管好饮食,上天庭时能在玉帝面前多多美言,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和谐美满。</p> <p class="ql-block">  在关中西府农村,供奉灶王爷有着独特而庄重的仪式。灶王神龛大多设在灶房内的北面或者东面,供上灶王爷的神像。不设灶王神龛的人家,就将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只供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三,我们西府人祭灶所用的祭品主要是糖果、“灶干粮”等。“灶干粮”就是腊月二十三专门制作的用于祭灶的巴掌大的小锅盔。小时候,每年今日,奶奶和母亲就会一起烙“灶干粮”祭灶。</p> <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二,奶奶就开始用农家酵子发面,将起好的面块放进面盆,盖上锅盖放在热炕上。第二天午后,面发旺后,奶奶和母亲就开始烙“灶干粮”。先把面团倒在案板上,揉光,擀圆,倒上菜籽油,用手涂抹均匀,再均匀撒上盐,卷成长卷,切成小段,拿起来旋扭几圈,压平,再擀圆,撒上黑白芝麻,用手轻轻按压,芝麻便密密地镶嵌到面饼内。记忆犹新的是“灶干粮”上装饰的花纹。奶奶拿来干净的木梳和顶针,先用梳齿横着、斜着在一个个生面饼上压出经纬交错的菱形,然后再用顶针在菱形框内摁出圆圈,漂亮的“灶干粮”雏形便诞生了。母亲用麦草烧锅,锅热后,奶奶就将做好的“灶干粮”面饼放入锅内开始烙“灶干粮”。烧烧停停,翻来覆去,锅内的“灶干粮”两面便显出了黄澄澄的颜色,拿起“灶干粮”放在手掌轻抠上面,掌心能感觉到震动时,“灶干粮”就烙熟了。这时,将预先和好红色的食色,找一节高粱杆棒剥去皮,在高粱杆棒一段圆形截面上插六根火柴棒,中间一根,环绕五根,在食色水里蘸一下,再在烙熟的热得烫手的“灶干粮”上撴一下,一朵朵盛开的“红梅花”就像描上去似的,漂亮极了! </p><p class="ql-block"> “灶干粮”烙好后,先要祭灶王爷,然后才能自己食用,据说,这样能沾福气!腊月二十三夜晚,各路神仙都要回天庭述职,直到腊月三十晚上才回来,故而有句话叫,从地上到天上,来回得七天。这一去,路途遥远,而“灶干粮”无疑是路途最好的口粮,耐饥饿又便于携带,所以,在关中的西府农村,人们都用“灶干粮”来祭灶,以此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来年有个好收成!</p><p class="ql-block"> 祭品备好后,接下来便是祭灶。祭灶的时间通常是在晚饭前进行,为表示对灶王爷的尊敬,祭灶时要保持灶房的整洁,不得将刀具等放在灶头,不得在灶前大呼小叫。奶奶作为主祭人,要洗手净面,先在灶王爷的神龛(像)前燃一根红色蜡烛,并插三柱信香,祭盘内摆上“灶干粮”、糖果、麻糖等,然后双手合十,弯腰鞠躬,表情庄重肃穆。讲究的人家,还会在户外燃放小年的第一声鞭炮,以示祭灶开始。在燃香烛焚神票的过程中,奶奶恭恭敬敬地向灶王爷磕头敬礼,口中默默念叨着吉祥祝福语:十二个干粮一柱香,打发灶爷上天堂,玉皇爷若问凡间事,就说弟子都安康(干粮一般烙十二个,意思一月一个,如是闰年,则要烙十三个)。接下来,奶奶会把贴在墙上的灶王爷像小心翼翼地揭下来,一边象征性地把祭盘里的糖果往灶君嘴里送,一边还会说:灶王爷,你嫑嫌,如今生活比蜜甜;到了天宫说好话,弟子一家都团圆。磕头仪式完毕,则要把旧灶王爷像烧掉,这表示把灶神送上了天。</p><p class="ql-block"> 祭灶(又称辞灶)完成后,要等到除夕大年夜,再将新请回来的灶王爷神像贴上,意为迎接灶王爷下界回宫,继续守护家人的生活,是谓“迎灶”或“接灶”。在请灶神时,一定要注意灶王爷画像或神位左右两侧的鸡、狗位置,即“狗朝外咬,鸡朝进叫”的灶神神像选择。在传统观念里,鸡为“六禽”之一,狗为“六畜”之一,它们代表着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平安健康。由于各家灶房方向不同,灶神也就有“狗左鸡右”和“狗右鸡左”的选择。狗朝外咬,鸡朝里叫。鸡司晨,负责报晓,提醒人们天亮该起床劳作,暗示人们要勤劳,按时开始一天的生活与工作;狗守夜,看家护院,有守护家庭、保家安宁之意,象征着家庭生活的有序与平安。不同地区可能对“灶王爷左鸡右狗”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其寓意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其说法和寓意都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习俗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对灶王爷信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念。尽管现在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灶王爷的信仰和供奉依然在民间传承着,寄托了劳动人民对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成为了连接人们生活和文化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  随着祭灶仪式升起的袅袅香烟悠悠飘向天际,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被一种祥和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所笼罩。它不仅是仪式,更是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论工作多忙,我们都不要忘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我们在烟火中找到纯真和美好,让祭灶习俗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这份传承的温暖继续照亮每个人的心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