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宋一位不受重视的词人,一首春节贺岁词流传千年却鲜为人知。</p><p class="ql-block">《玉楼春·己卯岁元日》是一篇辞旧迎新的贺岁词,冬寒虽未消退,但词人已满怀如对故友般的期待,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玉楼春·己卯岁元日》</p><p class="ql-block">宋朝·毛滂</p><p class="ql-block">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沉冻酒。</p><p class="ql-block">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p><p class="ql-block">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p><p class="ql-block">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p> <p class="ql-block">莲花滴水送走了旧的一年。在井悬冻酒,晓寒侵人之时,柳枝的苗条身姿,已透露出了新春气息。</p><p class="ql-block">虽有佳人歌女劝酒佐兴,可词人却为早春的物候所惊,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故旧。</p> <p class="ql-block">整首诗构思新颖,饶有情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新春佳节的欢乐与感慨交织在一起,既展现出节日的喜庆与热闹,也透露出词人对时间流逝、友情难觅的深深感慨。</p> <p class="ql-block">毛滂(1056——?约1124), 字泽民,衢州江山石门(今浙江衢州)人。北宋词人。生于“天下文宗儒师”世家。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他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北宋元丰二年(1079),与西安(今浙江衢州)赵英结为伉俪。</p><p class="ql-block">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元祐四年(1089)所作《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小词结尾“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p><p class="ql-block">南宋周辉认为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有《东堂集》十卷和《东堂词》一卷传世。</p> 小年 <p class="ql-block">小年,中国传统节日,也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风俗有较大差异,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p><p class="ql-block">“过小年”是汉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小年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就开始祭祀灶神;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较为隆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p><p class="ql-block">但是过“小年”的传统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民间供奉的灶神,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般贴在锅灶墙上。</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林光的一首《小年》,写得别有情趣,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p><p class="ql-block">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p><p class="ql-block">数九晴看柳,书空仰羡鸢。</p><p class="ql-block">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p> <p class="ql-block">此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写出了小年热闹场景及人生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要剪窗花、扫尘土、理发、洗浴、吃灶糖、煮汤圆等。</p><p class="ql-block">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过年,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衷心祝愿朋友们小年安康!</p><p class="ql-block">小年连大年,幸福满满,好运连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