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普陀山风景区位于浙江省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西南距沈家门渔港6.5公里,南距朱家尖岛2.5公里,东濒瀚海,总陆域面积41.95平方公里。五代梁朝贞明二年(916年)在此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赐银,改建为宝陀观音寺,从此香火兴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钦定为观音道场。经历代兴建,普陀山的佛教建筑具有规模大、年代远、数量多的特点,形成了较完整的观音文化景观体系,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的美誉。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b>普济寺</b><br>普陀山普济寺,亦名前寺,位于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赐额“普济群灵”,遂更名为普济寺。<br>普济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总体布局既采用传统的中轴线方法,又充分利用地形地段来安排单体建筑,集清代建筑之大成,为浙江清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整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寺前有石牌坊、照壁、御碑亭、八角亭、瑶池桥、海印池附属建(构)筑物等,沿中轴线依次筑有正山门(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主殿两旁有钟楼、鼓楼、配殿、客房等。<br>2013年3月5日,普陀山普济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b>海印池</b><br>海印池面积约十五亩,始建于明代,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植莲花,即称“莲花池”。池上筑有三座石桥,中间一座称平桥,是古代皇帝走的桥,北接普济寺中山门,中有八角亭,南衔御碑亭。西边的瑶池桥也叫平安桥,是古代百姓走的桥。东面是文武百官走的桥,叫做永寿桥。<br> 普济寺照壁 <b>“观自在菩萨”影壁</b><br>海印池南有一堵3米高的由7块大石板拼接而成的巨壁,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壁上镌刻着"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每字约两米见方。<br> <b>御碑亭</b><br>御碑亭位于平桥南,琉顶重檐,错彩镂金,造型独特,立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亭中竖有汉白玉御碑一尊,碑高5.2米、宽1.32米、厚0.32米,上镌雍正帝所书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br> <b>八角亭</b><br>八角亭又称丁香亭,亭内藻井十分漂亮。<br> <b>永寿桥</b><br>永寿桥在普济寺的东侧,是一座横跨海印池的拱桥,桥全长40米,宽7.5米,高6米,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建造的古桥。<br> <b>中山门(御碑殿)</b><br>普济寺中山门又称御碑殿,位于八角亭后。面阔五间,建筑面积156.17平方米。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明间前后檐各设六扇六抹头菱花格子门。左右次间前后檐各设四扇六抹头菱花格子窗,左右尽间前后砌墙。在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刻的是普济禅寺历史沿革,立于3.5吨重的赑屃上,赑屃昂首伸颈,眼珠能转动。<br> 数百年来,普济寺中山门始终紧闭,据说,当年只有皇帝来进香时,中山门才会打开。平时,香客和游人都从边门进出普济寺。 <b>圆通殿</b><br>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br> 圆通殿殿面阔7间,进深6间,建筑面积964平方米,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冬月吉旦”等字样。 圆通殿内正中端坐着高8.8米(毗卢观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圆通殿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 <b>多宝塔</b><br>普陀山多宝塔,位于普济寺东南,在海印池附近。元元统二年(1334年),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住持孚中怀信禅师受宣让王帖木儿不花“施钞千锭”,购苏州太湖美石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普陀山多宝塔是普陀山保存最古的建筑,也是现存的元代最大的宝箧印式塔。<br>普陀山多宝塔通高18.17米,由两层台基、三层塔身及塔刹三部分构成,其造型代表了元代汉蒙、汉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展示了元代汉地藏传佛塔的发展趋势。2006年5月25日,普陀山多宝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b>不肯去观音院</b><br>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神像回国,途经莲花洋遇风涛,以为观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称“不肯去观音”。不肯去观音院是当年慧锷法师供奉不肯去观音的地方,是普陀山风景区观音道场的发源地。现殿内供仿唐式十一面观音像,寺院西侧筑“三十三观音灵场”长廊,内塑日本33座供奉观音的寺院主尊。<br><b>不肯去观音院远眺</b><br> <b>南海观音立像</b><br>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坐落在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矗立于南海之巅,背靠幽深青翠的紫竹林,隔海远眺朱家尖彼岸。1996年,普陀山佛教协会为庄严菩萨道场,弘扬大士圣德,发起建造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1997年10月30日,普陀山南海观音铜像建成开光。南海观音立像处,恰是当年慧锷留“不肯去观音”之新罗礁上首龙湾岗墩,这座南海观音铜像已成为普陀山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r> 进入南海观音景点,沿道路前行,在路旁树林树冠空隙间,可看到南海观音立像的侧面。 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净高20米,莲座高2米,台基13米,台基面积为5500平方米,底座双层大厅,与铜像合一,总高33米。像身采用96块共重70余吨优质仿金铜焊接而成,并溶入佛面黄金6500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字。 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所塑造的铜像是天身,非男非女,为“飘海观音”的形象。铜像端庄,面如满月,左手捧法轮,右手结施无畏印,顶戴弥陀,足承金莲。 莲座下为两层方形殿堂,外墙用灰白色细磨花岗岩包饰,正面和两侧紫铜拱门精雕各色花卉图案。堂内中间大圆柱铜雕释迦牟尼说法图,两侧为佛像与佛教工艺品。 像前礼佛广场三面围以灰白色细磨花岗岩栏杆,广场前台基两重,雕栏玉砌,气势宏伟。广场南面两侧站立4尊高3.9米的“四大天王”和2尊“二大金刚”石像。 广场前后两边花岗岩筑成照壁,前壁中间镌《华严经》偈。后照壁为高4米、宽30余米的“大士海会”特大型青石浮雕。中间端坐南海观音像,两旁文殊、普贤、罗汉、明王、诸天等群像,工艺精湛。 普陀山风景区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是一个集宗教、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不愧于“海天佛国”“南海圣境”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