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杂笔

云迹小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会看一个片子会看好多遍,我只看一遍知道了结果就不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答“和你听歌一样一个歌你为什么回反复的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说音乐歌曲每一次听的感受不会重复的。 我很喜欢朋友这个回答,我说:“这就是体会品咂的过程,尽管已经知道了歌曲或故事的结果但每一次都如初起般感受,这种状态才能称进入。我看片子不单看故事,我看人物,看他们的眼神动作,看他们的感觉、他们内心的挣扎,她们高兴时我会笑,他们悲伤时我也会哭,更多的时候他们让我思索人性和命运。当然我也会因此挑剔演员的演技的精湛和蹩脚。正如你评价歌手的演唱和乐曲的旋律一般。”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多思的人烦恼多,注重过程的人会更忧伤一些,但至少这样的人的胸口有颗柔软的心和敏感的触角。 也许,这也可以理性与感性来区别。我这里所说的感性不是情绪的冲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一直认为,理性的人也许可以在人生中减少失误获取多一些的馈报,但也同时丧失由感性带来的种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理性的人适合于科学哲学政治,感性的人大多从事艺术范畴。理性衍生智慧,感性激发激情和感觉,社会需要智慧,而绝大部分人需要的是感性的生存,世界是理性的,生活需要感性的呼吸。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理性生存的人智慧和痛苦一样的多,俗话说活的累指的应该是太过理性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演艺舞台上常用“演戏太理性”来形容演员进入不了脚色,现实中太过理性,活的会很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一个朋友,成功而理智,为了她的成功不惜离弃了丈夫和孩子。外表光鲜亮丽她时常会让我捕捉到她眼里的疲惫和落寞。有一次我问她,你是否有过刻骨的爱,她回答,我想要的就一定会得到,入骨的东西代价太高。听她的回答,我脊梁发冷,我正感叹她的冷酷她却很有气度的抹掉了眼里的一些东西。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情感,用一个幼稚的话说,好人有情感,坏人也有情感。我曾经非常喜欢读描写坏人情感的故事,其实从情感角度上来说情感不分好人与坏人,但由于社会角色不同,人生目标或境遇不同,坏人的情感在善与恶间交替。而这种善恶间的挣扎和扭曲会让人性更加立体,因此故事会更加精彩吸引人。同时也会带给你很多思考。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很久前曾读过一篇似乎是写黑手党的新娘的美国小说,那是我第一次读到的描写一个“坏人”的情感故事,书中充满人性,生动细腻的描写让我震撼不已,真诚邪恶,炽热与冷酷,善良与残忍揉捏出一个“坏人”被绑架来的新娘最终深深的爱上这个“坏人”。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古文化中人有之初性本善之说,那么人为什么会有好坏之分 ,这个庞大深刻的人性奥秘与人的生存境遇,有着千丝万缕错综的联系。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滋味酸甜苦辣,少一种也不是完整的人生。记得在和朋友一起讨论人的善恶时,朋友说,有些人一生都在使用人性中的善,有些人则一生都在泛滥人性中的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没人生来就想当恶人,但一但误入歧途,便难以回头。恶人也会行善,或出于本心中那点性本善的天性,但常常出于灵魂的自我救赎吧,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这种救赎是最好看最精彩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喜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些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帝和魔鬼的斗争深埋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的人性的本质奥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如小说中的众多人物的所作所为那样,人并非单向度地行善或作恶,而是永远处于冲突、躁动与反叛之中。所以,我们也无法判定一个人是善是恶,更无法判定人之初,是性善还是性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活着其实就是一个过程,在生命的过程中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至于你是温文尔雅的小口下咽,还是摔盆掼钵的大口吞,都是人性的色彩,是天使是魔鬼都得品尝人生的个中滋味,记得有这样一句话:上帝让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让你体会生命是个什么东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精彩留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方(枕书室主) 作家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语文写作的技巧(语法、逻辑、修辞)如何过硬,更在于其认识论、世界观的正确与深广。所以,作品深刻的文学家必须是社会科学的学者,或者说与之等量齐观。正如陆放翁所言:“学诗功夫在诗外。”关于人性善恶的观念,以及千百年来“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争论,涉及到哲学与社会学范畴。实际上,简而言之即人性中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双重性。具体而言,前者是动物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后者是人类特有的属性——社会规范在人性中的体现,即人类接受社会规范与自律的程度。自然属性的本质是自私(自我满足的原始欲念),当自然属性践踏了社会规范(包括法律或道德约束),就是“恶”;反之即“非恶”或“善”。若以座标来表示任何人的“善恶”程度未尝不可。人的善恶,并非一成不变的,人心向善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不断自觉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自律的极端就是慎独。圣贤大德无疑是典范,其反面可以类推。云迹属于偏感性的作者,而我则偏理性。之所以用“偏”字作为“感性”或“理性”的“前缀”,因我们都非绝对的“感性”或“理性”,否则也就难以想象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了。此文所涉及的话题引起了我的一番思索,絮絮叨叨讲了一堆话。此时正好午夜,晚安了!</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