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年味儿还能撑多久

Jack(杰克)

<p class="ql-block">“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忆中的年,总是热闹非凡,红红火火。然而,不知从何时起,<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常听到人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了!”</span>那浓郁的年味,似乎在高速发展的社会快节奏中,渐渐缺了那份热情和期待,让人不禁担忧:<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传承千年的</span>年味,还能撑多久?</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年味是从腊月就开始弥漫的。大人们早早地开始准备年货,那个时代没有冰箱,挂在窗外自然冷冻着一包包的鱼肉豆腐,是对过年最直白的期待。<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红的春联、喜庆的灯笼、精美的窗花,</span>孩子们则掰着手指头盼着过年,新衣服、压岁钱、烟花爆竹,每一样都充满了无尽的诱惑。</p> <p class="ql-block">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听收音机,那时候还没有春晚,广播里的相声让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桌上的鸡鸭鱼肉,相对平日清淡的饭菜,绝对可以用大快朵颐来形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完年夜饭,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新鞋,拿着鞭炮烟花,在院子里玩耍。八十年代开始,一家人则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着春晚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天色刚亮,就被外面零散的鞭炮声唤醒。几乎熬了一夜,也感觉不到疲倦,吃顿新年的热乎饺子,然后数着手指头计算有几家长辈,挨家挨户去拜年,一声声“过年好”传递着最真挚的祝福。那时长辈给的红包虽然不大,只有几毛钱,可都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亲情,顺手将孩子们的口袋里装满了糖果和瓜子,脸上洋溢着都是满满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而如今,物质丰富可年味却越来越淡。超市里随时都能买到各种年货,再也没有了亲自准备的那份期待;年夜饭可以在饭店里预定,虽然方便省事,但少了些家的味道;烟花爆竹被限制燃放,少了那噼里啪啦的热闹;<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子红包取代了传统的红包,虽然便捷,却少了拆开红包时的那份惊喜。最头疼的就是手机里频频收到</span>内容重复的拜年信息,显得那么敷衍和空洞。</p> <p class="ql-block">城市化的进程让许多人远离了平房,住进了高楼大厦。邻里之间不再像过去那样熟悉,拜年也变得形式化。传统的民俗在逐渐被遗忘,一些古老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困境。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普遍存在,也造成了亲情的疏远。亲戚之间少有往来,成年累月也不通个电话,许多孩子都不知道家族里有哪些成员。这种亲情的淡漠,让年味也随之减淡。</p> <p class="ql-block">那么,年味真的会消失吗?<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许,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那份对年的虔诚和敬畏。</span>年味的本质是团圆、是亲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去年12月4日,“春节”在联合国申请“非遗”成功,这无疑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和认可,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现在支撑着年味的只剩五零、六零和七零后了,失去传承的若干年后,春节或许真的会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只能在博物馆或历史书籍中被提及。</p> <p class="ql-block">但我始终相信,年味并未远去,它仍然隐藏在了我们内心的深处。只要我们愿意去寻找,去唤醒,年味依然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放下手机,用心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和梦想,这就是年味;亲手写一副春联,贴上红红的福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就是年味;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雪地中玩耍,堆一个雪人,打一场雪仗,这就是年味。</p> <p class="ql-block">年味,是对亲情的眷恋,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我们心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还珍视这些情感</span>,有对家的牵挂,有对传统的尊重,年味就不会消失,<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将支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凝聚着我们的亲情。</span>我不知道年味还能撑多久,愿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能重新找回那份失落的年味,让它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最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