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陵渡,一个古老的渡口,听起来有些文艺又有些浪漫。或许每个第一次听说“风陵渡”的70后们,都是从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开始的吧?所谓“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这是郭襄悲伤的爱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本人并不喜欢《神雕侠侣》,但我喜欢“风陵渡”这个名字。不知何时与黄河一起,潜移默化地植根在了心底。看到这个名字,就会唤起心中封存的亲切与悸动。这种悸动来自哪里呢?是来自对黄河血脉的眷恋,是来自长长短短的旅程?是单纯的喜欢漂泊?渡口?传说?相遇?自由?可以是,也可以不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风陵夜话》这样描绘风陵渡的样子:“时值二月初春,黄河北岸的风陵渡头扰攘一片,驴鸣马嘶,夹着人声车声,这几日天候乍寒乍暖,黄河先是解了冻,到这日北风一刮,下起雪来,河水重又凝冰。水面既不能渡船,冰上又不能行车,许多要渡河南下的客人都给阻在风陵渡口,无法启程……”</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金庸先生在写作《神雕侠侣》之前,从来没有到过风陵渡,但这段描写,却如此的真实可信,像一幅画卷从容展开,让人窥见乱世中古老渡口的苍凉与繁忙,以景写境,直击人心的惶惶。多年之后,我站在这里,仿佛仍能体会到小说中乱世儿女们为救家国的奔波劳碌,耳边回响的仍是当年的风声,被夜色掩映着,更多了一份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许这里不再是重要的渡口;随着天气的变暖,这里的黄河水到今天仍未结冰,但风陵渡一直如此,停留千百年,坚守、站立、守望与见证,它冻结和锁住的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情怀,是我们的侠义江湖。有一个好听到引人遐想的名字:风陵渡。</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算起来,从听说风陵渡,到见到风陵渡,中间也有四十余年的光阴。从永济看完黄鹤楼还有崔莺莺的普救寺后匆匆赶到这里时,浓浓的夜色已严严实实地笼罩了整个渡口。虽然有远处楼阁的灯光或路上的车灯、路旁的路灯,但暗夜里风陵渡口呼呼的风声格外强劲。而冬季里并未结冰的黄河水安静地流淌过心间,内心是这样波澜不惊的。近天上那颗孤独而明亮星星是太白金星吧?远处灯火通明的那座楼阁就是入秦川的著名关口——潼关?</span></h1><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汉唐定都长安,风陵渡就与潼关隔河相望,为京城门户,这一望已是千年。这是历史风云际会之地。是黄河上著名的古渡口风陵渡。它因为有一个好听而又文艺浪漫的名字,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牵挂,却不了解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虽无梦,也不执意,却机缘巧合走到了——晋西南的芮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陵渡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距县城30公里,与河南、陕西省为邻。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金人赵子贞的《题风陵渡》这样写到:“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千百年来,作为黄河的要津,它守着山西、陕西、河南三个省的大门,是黄河出山西的古渡口。更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长期以来,风陵渡所在地,既是河运码头,同时也是重要关隘。除了风陵渡,这里还曾建有关隘风陵关,又叫风陵津。关隘携手渡口,一眼望三省:北往河东,扼山西大门;南接中原,与河南相望;西锁关中,与秦省为邻。站在潼关可俯瞰三省大地,气势雄浑。</span></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唐人许浑登高望远,写下了“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太华山、中条山、黄河水声、帝乡,风陵渡的山河形胜尽收眼底。</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文化内涵,风陵渡口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多次重大战役的见证者,如公元前615年秦国和晋国的河曲之战、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的恶战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风陵渡作为黄河的重要军事要地,成为日军进攻的目标。为了保护这一战略要地,中国军队进行了激烈的防御战,涌现了无数抗日英雄与将领。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风陵渡在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也反映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风陵渡作为黄河的重要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使其成为多次重大历史事件的中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后,让我们看图说话,回溯一下风陵渡为何如此重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图所示,黄河离开内蒙古后就沿着晋陕大峡谷一路向南。写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原来2020年的陕北行,我逆向而行,几乎跑了个“晋陕大峡谷”全线!我是从西安出发的,虽未经潼关,却绕道了壶口。由南向北直到神木,然后又从佳县过了黄河到达了黄河上一个重要的渡口——碛口古渡。当年毛主席也是从这里东渡黄河走向新中国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竟然无意间跑了一遍“晋陕大峡谷”!有些震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河到达风陵渡这个地方后因为被秦岭与中条山合力阻断了向南的步伐,于是就折头向东奔去,这样一来,风陵渡就背靠三晋大地,隔河与陕西潼关对望,而向东又挽住了河南。三晋大地、滔滔黄河、中原、秦川,尽在其怀抱之中,形成了一个“品”字型三角态势,风陵渡稳坐要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从图中不难看出,历史上山西境内著名的古渡口很多,它们也曾在不同的时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常兴盛,比如我曾经去过的碛口古渡,就是非常重要的转运码头。从内蒙古等地走水路的货物都经此地渡口上岸,去往山西太原和京津等地。还有离风陵渡比较近的蒲津渡,蒲州故城,有鹳雀楼和著名的黄河铁牛的地方,在唐朝也非常繁华,但也很快衰落。只有风陵渡因为重要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黄河上众多渡口的枢纽,是自古以来最大、最重要的渡口。</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直到今天,过黄河的铁路、高速公路也在这里架起一座座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通道。风陵渡用崭新的一天拥抱今天,风陵渡从未废弃。也变成了中国人心中的文化情结,这是一个文艺浪漫的心灵地标。</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记:风陵名字由来。所谓风陵,即风后的陵墓。风,又叫风后,伏羲后裔,风姓,黄帝臣三公之一。上古时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黄帝的宰相。是当时的军事家、发明家,为黄帝统一中原做出了重要贡献。《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裴駰集解 引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为了解决蚩尤善施法术的问题,风后研究出"八阵兵图",开辟了古代兵法的先河。同时,他根据北斗星的原理,制造出能指引方向的指南车。所以大胜蚩尤。风后去世后,黄帝表彰其功劳,筑封陵厚葬于此。</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