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盼着过年,入了腊月就开始盼,一直盼到二十三,过了二十三这个小年,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便忙年了,打扫庭除、做豆腐、炸年货、赶年集、买鞭炮、贴春联,确也够忙活的。但我们更盼的是“二十三,糖瓜粘”那句话,因为马上就可以吃到母亲做的麦芽糖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渐渐好起来,口粮也宽裕了,母亲想起她小时候吃过的麦芽糖,就凭着记忆,尝试制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麦芽的大麦是母亲在自留地里特意种植的;糖是用生产队里分的地瓜做原料熬制的;米花是用大姨家亲情赞助的大米爆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糖稀的制作,先是要把大麦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捞出放在瓷盆里蒙上几层湿布,靠在火炉不远处,保持湿润催芽,三天以后 ,麦芽长到三、四厘米时待用;然后煮地瓜,把地瓜切块煮熟,煮到可以捣烂的程度;再把麦芽切碎与煮熟的地瓜混合拌匀,等待着这一团混合物浸出汁液,用做豆腐用的吊包把汁液过滤出来;再把这些汁液放入锅中熬煮,直到变得浓稠,做麦芽糖的糖稀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过程中,我们姐弟最感兴趣的就是熬糖稀了,因为我们总是不顾母亲的阻拦,反复品尝这些稀水,直至变甜为止。即便是糖稀已经熬成,我们也会在夜间找到储藏糖稀的盆,用筷子挑起来放在嘴里,分别再鉴定一次。即便是被母亲发现了,她也总是会说“唉,唉,唉!小馋猫!”我们笑,她也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我负责找到我二舅爆米花的地方,把大米爆成米花;姐姐负责拿出案板、擀面杖,再找来父亲钉制的长方形模子,就等母亲操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把糖稀舀上一勺放到锅里再加温,至糖稀变为深红色,并且大气泡变为小气泡时,把米花倒进锅里,反复搅拌,搅拌均匀后,马上拖出放入长方形糖模子里,用擀面杖擀匀压实,脱模后,用刀切成薄片,又香又脆又甜的麦芽糖就做成了!接下来的环节,便是喜笑颜开的品尝了。然后是第二锅、第三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描述的过程似乎很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吧?其实不然,一是这个工艺是母亲凭着她小时候的记忆复原而来的,我觉得很了不起;二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技巧是能看懂糖稀的颜色,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气泡,我觉得这很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是这个糖稀颜色和大小气泡,就经过了反复试验,熬过火了糖就糊了,也粘不上米花;火候不够,又做不成形,也不能回锅,就是一大滩。我们姐弟四个品尝了若干次母亲的试验品。第一年好像只是最后一锅才做成功的,而成功的这一锅,还回赠给亲情赞助大米的大姨家的两个表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便是那次过年,我们只是吃了母亲做的二等品的麦芽糖,也足够让我们炫耀了!即便是那种不成形的二等品、有股焦糊味道的三等品,也都让俺村前来拜年的小伙伴们吃了个精光呢,且纷纷予以“点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母亲会做麦芽糖的事情传遍俺村,每当有人问起,我就会夸夸其谈地予以讲述,自豪的心情,溢于言表。有十几个婶子大娘找到我母亲请教,母亲让她们备好材料,明年亲自教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年的腊月二十三,我们家热闹非凡,简直成了麦芽糖加工厂。虽然婶子大娘们经我母亲的指导,使用我母亲分给的大麦芽做出了糖稀,但由于我讲述的大小气泡之类太玄乎,她们哪敢擅自动手,就一齐拥进俺家里。俺娘整整忙了三天,才传授完她的技艺,第四天都该炸年货了,才做了我们自己家的麦芽糖。不得不说,经过这三天制作实践,再添加上俺大婶子给的熟芝麻,这一年麦芽糖的好吃度几近巅峰了,反正到现在我也没有吃到过可以超越它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做麦芽糖成了我母亲倍感荣耀的事情。参加工作以后,每逢过年,母亲总要让我拿上一蛇皮袋子她那广受乡亲赞誉的麦芽糖,要我分给同事们带回家里去品尝,连续几年不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直到那一年,过年回老家,孩子告诉她奶奶,老师说吃糖得龋齿,牙里会长洞。现场验证孩子的乳牙上确有一个黑色的小孔以后,母亲怔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我说孩子的牙,是吃大白兔、高粱饴、巧克力导致的,跟麦芽糖没有关系,母亲也没有多说什么。再过年,她依然还做麦芽糖,只是不再让我拿上一蛇皮袋子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际上,家乡的麦芽糖我是每年必定要吃的,母亲给我养成的这个习惯,我算是保持了下来。这不,这次回老家,又拿了小舅妈做的一大包麦芽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已流转,各式糖果、糕点花样翻新、目不暇接,但麦芽糖承载的欢乐、温暖与亲情,却总在我心头萦绕;母亲已远去,但她那款麦芽糖的独特香甜,却成为我生命中无可替代的年味记忆,让我在每一个新春佳节,都能重拾那份家与爱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