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从书中认知到一个新名词‘侘寂美学’。</p><p class="ql-block"> 2025/1/21</p> <p class="ql-block"> 侘寂在中国最初起源于宋代道教和禅宗文化,后来传入日本并发展。在中国,侘寂美学受到道家和禅宗的激发,强调不完美和自然之美。</p><p class="ql-block">侘寂在中国的起源</p><p class="ql-block">侘寂美学起源于日本,受中国宋代道教和禅宗影响。南宋禅宗传播至日本,推动侘寂美学发展,强调不完美中的美和精神价值。</p><p class="ql-block">侘寂美学(Wabi-Sabi)起源于日本,深受中国宋代道教和禅宗文化的影响。最初,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宋代形成,后来随着禅宗的传播传入日本,并在日本文化中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荣西和尚将禅宗从中国带到日本,进一步推动了侘寂美学在日本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侘寂美学的哲学观</p><p class="ql-block">哲学观: 侘寂美学的哲学观受到道家和禅宗的激发,而其心灵状态则源自唐宋时期诗词与水墨画中的苍凉、极简的氛围。</p><p class="ql-block">在历史语境中,“侘”和“寂”的概念各自有着丰富的来源和演变。以《离骚》中屈原的句子为例,“侘”字表达了一种生活中落魄和困顿的状态。到了14世纪,这种感受逐渐演变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从面对生活的悲观和烦恼转变为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p> <p class="ql-block">侘寂美学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影响: 侘寂美学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p><p class="ql-block">意义: 它教会人们欣赏生活中的不完美和细微之美,从而引导人们珍惜当下、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侘寂描绘的是残缺之美,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事物。它也指代朴素、寂静、谦逊、自然等特质。广义上,Wabi-sabi被视为生存的一种形式,狭义上则是一种特别的审美概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