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年的由来之一</p><p class="ql-block">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汉族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p><p class="ql-block">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于是,就有了南小年与北小年之分。</p> <p class="ql-block">小年的来历之二</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年轻时是一穷光蛋。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想在肉铺里賖几斤肉过年,老板不肯,他说那賖一个猪头吧(古代猪头很便宜),老板猪头也不赊。朱无可奈何,随手在街道墙壁上写上一首打游诗:</p><p class="ql-block">别人有年我无年,</p><p class="ql-block">赊个猪头要现钱,</p><p class="ql-block">有朝一日当皇上,</p><p class="ql-block">老子要过两个年。</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朱后来真当上了皇帝</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快过年了,他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游诗,为了自己的金口玉言,他颁旨,从今年起过二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当时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所以就有了北方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小年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这种差异源于古代的习俗和地域文化差异。</p><p class="ql-block">古时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即官家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在清朝中后期,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并祭拜灶王爷,贵族王侯纷纷效仿。这种习惯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使得北方地区百姓也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沿袭古制,继续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p><p class="ql-block">小年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祭灶神、扫尘、剪窗花等。</p><p class="ql-block">祭灶神是小年的重要活动,人们会在灶王像前摆放糖瓜、关东糖等甜食,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p><p class="ql-block">扫尘则是小年前后的重要活动,人们会彻底打扫房屋,清除灰尘和垃圾,寓意除旧迎新。</p><p class="ql-block">剪窗花则是用彩色纸剪出各种吉祥图案,装饰窗户,增添节日气氛。</p><p class="ql-block">小年作为春节的前奏,标志着人们开始为过年做准备,表达了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小年吃什么:</p><p class="ql-block">南方小年必吃的食物:</p><p class="ql-block">1、年糕</p><p class="ql-block">年糕是南方小年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着“年年高”,寓意生活步步高升。年糕的颜色多样,口感松软,其中浙江宁波的水磨年糕尤为出名。在南方很多地方,过小年都会准备年糕,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p class="ql-block">2、汤圆:汤圆在南方地区尤为流行,象征着团团圆圆,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汤圆可以是甜味的,如黑芝麻馅,也可以是咸味的,如鲜肉馅。</p><p class="ql-block">3、米饼:米饼是用糯米粉和各种辅料(如花生、芝麻、白糖)制成的食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美好的寓意,如“团团圆圆”。</p><p class="ql-block">4、年粽: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寓意“年年高中”。年粽与端午节的凉粽不同,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p><p class="ql-block">5、发糕:象征着“发财”,是一种以米粉、白糖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发酵糕点,口感松软。</p><p class="ql-block">6、甘蔗:被视为一种吉祥物,代表“节节高”,寓意着事业和学业的进步。</p><p class="ql-block">7、荸荠:有的叫法叫“bi qi”,在南方小年也是一个受欢迎的食物,尤其是福州地区,它被用作祭灶的一部分,寓意着好运和生活的甜美。</p><p class="ql-block">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家人团聚的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方吃</p><p class="ql-block">1、饺子</p><p class="ql-block">饺子是小年节日中北方地区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这一天,人们习惯在晚上吃饺子,这不仅是因为饺子美味,还有其特殊的寓意。俗语“送行饺子迎风面”解释了这一习俗的背后含义,即用饺子来为灶王爷送行。在祭灶时,饺子会被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供台上,以示尊重。此外,“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也突显了饺子在节日中的重要地位。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是成为应时且不可或缺的美食。</p><p class="ql-block">2、粘糕</p><p class="ql-block">粘糕是小年夜在山东鲁西地区的重要食品,家家户户都会在腊月廿三这天蒸制并食用。这种糕点主要由黄米和红枣制成,口感香甜、软糯,寓意“年年高”,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望。更进一步,吃粘糕还有特殊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希望通过粘糕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在向玉帝汇报工作时只说好事,不提及人间的坏事。</p><p class="ql-block">3、米饼</p><p class="ql-block">米饼是小年时广西武宣、桂平等地的传统食品,寓意“团团圆圆”。它主要由糯米粉制成,加入花生、芝麻和白糖作为配料。制作过程中,这些材料会被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然后经过高温蒸煮。米饼的口感软糯并带有嚼劲,甜甜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除了美味,米饼还有美好的寓意,象征家庭团聚和和谐。</p><p class="ql-block">4、火烧</p><p class="ql-block">火烧是小年节令食品中北方人,特别是河南人非常喜欢的一种。它和烧饼相似,由发面后的面饼包裹油酥、盐、花椒面或白糖制成,并在火上烙至金黄色。这种食品外酥里软,香气四溢,有时还会包裹碎肉、鸡蛋、葱花和辣椒。吃火烧不仅是为了享受其美味,更寓意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美满幸福。</p><p class="ql-block">5、年粽</p><p class="ql-block">年粽是广西地区过小年时的重要食品,寓意“年年高中”。与端午节的凉粽不同,年粽通常为长方形,内含绿豆、猪肉等家人喜爱的馅料。这种粽子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p><p class="ql-block">6、面食</p><p class="ql-block">面食</p><p class="ql-block">面食在小年节日中是山东半岛地区的重要食品。人们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忙碌地制作各种面食,如大枣饽饽、团圆饼和寿桃等,这些面食不仅象征着全家的大团圆,还寓意日子过得年年有余。制作这些面食的过程相当繁琐,包括发面、多次的醒面和揉面,以及制作出各种花样造型。完成后的面食被称为“面花”,不仅美味,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民俗意义。这些面花在节日中会相互赠送,既是手艺的展示,也是美好祝福的传递。</p><p class="ql-block">7、</p> <p class="ql-block">文章及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瑞芝</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