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勤读会第103期分享会:2025年1月17日,大理州文联,大理作家一苇主分享自己的作品《爱如长风》,主题是中国好医生李桂科。</p> <p class="ql-block">书目:《爱如长风》</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一苇,本名杨义龙,70后,白族,发表和出版有长篇小说《遥远的部落》《桃李春风一杯酒》《喜鹊窝的秋天》《小河淌水》《云开雾散》《洱海祭》等,长篇小说《洱海祭》获2015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并被云南省作协推荐参加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参评。《遥远的部落》曾在《春城晚报》连载,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书名。长篇小说《喜鹊窝的秋天》2009年获全国政协等“六部委”第四届“关注森林”文化艺术奖一等奖,2012年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奖,2014年获大理州政府荣誉奖。另有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在《边疆文学》《人民文学》《民族文学》《滇池》《大家》《小小说月刊》《青年文学》《黄河文学》《文艺报》《文学界》《百家》《云南日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湖北日报》《惠州日报》《青岛日报》等数十家报刊登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大理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大理文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常务副主编。</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被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大理州第四届优秀高层次人才”;2020年1月被中共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命名为首届“苍洱霞光”文化名家。</p> <p class="ql-block">一苇主分享:采访“中国好医生”李桂科,于我而言是全新的生命体验,是洗去心上的污垢。他是照亮麻风病患生命中至暗时刻的光芒,也是照耀我灵魂的救赎之光。</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接受了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州委宣传部、州文联的创作任务后,我就在完成好本职工作之余,利用周末、节假日和夜晚的时间采访创作,有时集中采访,州文联领导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李桂科医生本人也很配合。所以说,《爱如长风》虽是我署名,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接触李医生之前,我没见过麻风病医生。我听过麻风病,但没见过麻风病人。采访之前,我上网收集过诸多麻风病的相关资料,收集诸多关于李桂科医生的新闻报道,也得到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杨红昆先生的指导,杨会长还给我发了云南麻风防治的相关资料。自认为做足了案头工夫,我便驾车前往洱源找李桂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首次见面,李桂科便邀约我进山石屏。我原想先在县城和他聊聊,再做进入山石屏村的打算。不过李医生邀约,我便爽快应允。正如他所言,不到山石屏,怎么能了解麻风病,怎么能了解麻风康复者的生存状态,怎么能了解麻风病医生?</p><p class="ql-block">李桂科执意要亲自驾车,我不允,我说我年轻些,还是开我的车。我懂李医生的心思,他不想让我辛苦,也为我省点油钱。李医生65岁,我51岁,让他开车我当然过意不去,我也不是个抠门的人。我听说李医生60岁退休后才学开车,自己花了7万多买了辆大众的二手车“朗行”,这样去山石屏就不必再去挤班线车。从县城到山石屏没有直达的班线车,要先到炼铁乡政府,然后再搭车10公里到山石屏村外的平甸公路,步行3公里到村里,这样很不便。从县城到山石屏,要翻越云遮雾绕的罗坪山,风吹丫口的海拔在3000多米,晴天还好,阴雨天便是云雾缭绕。冬天会下雪,路面会结冰。我开四驱越野车翻越罗坪山都很小心,怕打滑,怕遇上对头车。我很难想象李桂科常年在盘山公路上驾车往返,他毕竟才学会开车,又已60多。然而不凡之人总有出奇之处,他开个二手“大众”,竟从未有过闪失。他还经常背个笔记本电脑,夜间还在电脑上查阅各种资料,制作课件至凌晨两三点。我想告诉他年纪大了,两个娃娃也已就业,不如买个好车安全些,也想告诉他晚上早点休息,健康要紧。想想以我俗人之思,自然不能与李医生想法一致,也就不再多说。</p><p class="ql-block">驾车与李桂科医生翻越罗坪山的几个小时,自然也是采访的绝佳时机。虽然不能录音,不能记录,但这种闲聊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驾龄20年,行程30万公里,自然不必担心安全行车。路上,什么都聊,聊得最多的还是麻风病和山石屏。不开录音笔,也不记录,我问的问题便有些刁钻。我问他先后有11名医生进入山石屏,为啥只有他没走?他说只有他是中共党员,确实走不掉。我问他退休之后可以安享晚年,为啥还去山石屏,他说事情没做完,也是走不掉。这段时间,他又在忙着建设麻风历史博物馆。再者,他已和那些麻风康复者融为一体,他已把山石屏当成了第二个家,有感情了,不想走。退休之后,他去山石屏的时间反而更多,每个月都在那里呆20多天。</p> <p class="ql-block">初到山石屏,我还是犯怵。去之前,有些朋友善意提醒,要做好防护,要戴好口罩,不能在麻风院里用餐,诸如此类,搞得我有些惶然。到山石屏后,面对那些麻风康复者,心里也慌张。麻风病,在他们身体上留下了印记,有的眼斜嘴歪,有的手掌残缺,有的无法行走,有的声音嘶哑,与他们交流,心情也沉重。夜间睡在山石屏村的接待室里,尽管都是换洗过的行李,我仍是不敢脱衣就寝,只能和衣而卧。窗外的雨丝斜斜地在太阳能路灯下织成细密的帘子,隐隐传来黑潓江的流水声。峡谷之夜,安宁静谧,我却有些惴惴不安。好在我平日睡眠质量尚可,辗转几番亦能入睡。天麻麻亮,我便起床至院外的黑潓江边散步,看山峦耸峙,静水深流,不禁感慨,如此绝美之境,却掩埋了太多的苦难,令人扼腕。走上宽阔的公路桥,看着哗哗的流水向东南而去,旁边的人行索桥道依然静默地悬浮于河面,便想起李桂科带着麻风疗养院的患者和家属修路架桥的不易。在20世纪下半叶,出入山石屏极为困难,当年李桂科和他的同事们要乘船过江到麻风院,遇到风高浪急,渡船常靠不了岸。有时到了岸边,不见渡船管理员,要爬到半山坡呼叫许久,才能坐船到对岸。1990年中秋节,麻风康复者们到东岸收包谷,坐船返回时遇到江水暴涨,顷刻间渡船沉没,有6名麻风康复者遇难。李桂科痛断肝肠,决心在黑潓江上修建人行索道桥。如今两桥连通东西,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山石屏村宽敞的院落。</p><p class="ql-block">我正对着黑潓江发呆,李医生来电说早点已做好,我急急赶回大院。在李医生的宿舍里,两碗面香气氤氲,上面码着韭菜炒鸡蛋。鸡蛋是村里的“飞鸡”蛋,韭菜是他亲自种的,都是原生态的食材。我大快朵颐,吃得满头冒汗。李医生亲自做饭,自然消除了我对山石屏饮食的恐惧。记得头天晚上,李医生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山石屏采访,也是他亲自买菜做饭。我自然是吃得放心,但也苦了李医生,还得让他贴钱,心里委实不安。头天晚上,李医生陪着我在黑潓江边散步,顺便看看他带领村民们发展种养殖业的成果。高大的核桃林早已连年丰收,牛厩、羊圈、猪栏也没闲着,鸡群也已上树。看见路边的灯光,李桂科随手推开道简易门,却见小院里支着简易的柴火灶,一口大铁锅里翻炒着白色的马蜂蛹,香气四溢。原来几名麻风康复者子女烧了马蜂窝。蜂蛹煎熟,他们倒出白酒,几人便坐在方桌前吃喝,也约我们同吃。李桂科笑呵呵坐下,用筷子拈起蜂蛹就吃。我则有些胆怯,只是拈了只蜂蛹放到嘴里慢慢咀嚼,不敢再动筷。好在坐了片刻,李医生便说走了,我如获大赦。在吃喝的人群中,有个麻风康复者,早已治愈,只是面容异于常人而已,至于那些家属和子女,都是正常人,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是我初接触这个群体,不免惶恐不安。</p> <p class="ql-block">在山石屏采访的日子,常常是李桂科做饭,我去找麻风康复者聊天。有个叫杜朝明的,是村里的会计,他的麻风病残留特征不明显。在麻风康复者中,他有骄傲的资本,他有个女儿是重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现供职于华为集团成都公司。提起他的家庭子女,他最愿意提的还是他的孩子。问起前妻,他便不想多言。他说,离婚后前妻就改嫁了,不要提她的名字,对她不好。</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7日下午,我在山石屏采访,碰巧见到杜朝明在履行会计职责。麻风康复者子女赵凤桃开着“五菱”微型车去赶街,买回老人们所需的物品,几盒药、几包烟、几棵菜,几斤肉,还有些生活用品。太阳暖暖地晒着,杜朝明蹲在阳光下,按照单子上的记录把物品交到老人手中,顺便收取费用。那些老人递过来的零钞被他抚平,用铁夹子夹成小叠。在我的记忆中,这似乎是数十年前的场景。如今的人们大多已用手机扫码支付,山石屏的老人们,还在固守着过去的日月。</p><p class="ql-block">说到赵凤桃,他是山石屏村二代,父母是麻风病患者,已相继去世。他与宋树江成婚,婚后就生活在山石屏。在李桂科医生的帮助下,他们发展种养殖业,还买了辆微型车,衣食住行均有保障。赵凤桃说,他1998年出去打工,后来父母多病,便返回山石屏照顾老人。父母过世后,他学了个驾照,开辆微型车,逢街天拉拉人、拉拉货,现在主要是接送娃娃上学放学。小孩在茄叶小学读书,早上送去,下午接回来。过去学校不开午餐,还要接送四次。每天时间大多耗费在这件事上,但只要娃娃好好读书,以后能有更好的生活,他和媳妇就是苦点穷点也值了。这基本是留在山石屏村的青壮年基本状态。当然,也有出去打工的,也有大学毕业后在外打拼的。也有考上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比如宋树江的兄弟宋荣坤,考上了茈碧湖卫生院。宋荣坤是从山石屏小学读出去的学生,关于他的故事,我在报告文学中作了详尽的叙述。</p> <p class="ql-block">有些麻风康复者,并不住在山石屏,比如李跃全,已经八十岁,住在李桂科的老家孟伏营村。2022年9月12日,我随李桂科回孟伏营老家,顺道去看李跃全。在我们走访的麻风康复者中,李跃全的生活相对贫困。他说他拿了三年低保,现在被取消了,他现在能领到的补助金,全年只有一千三百元。他有时靠捡垃圾增加收入,有时每天能捡到五六十,运气好的时候有七八十。他说在我们来之前,他还去捡垃圾。与他告别时,李桂科医生还从衣兜里掏了两张百元大钞给他。我问李医生,你退休工资也不高,像这样的情况都要给钱,能接济过来吗?他说,也不是逢人就给,能帮就帮吧!</p><p class="ql-block">杨晓元则是麻风康复者中的能人,他现在是山石屏村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不过他已在洱源县茈碧湖镇中炼村买了个院子,媳妇娃娃都在山外的坝子里居住,儿子儿媳外出打工,照顾孙子便是老俩口的大事。我和李医生开车去他家时,正遇瓢泼大雨,道路险些成了河流。好在时间不长,到他家时雨刚停,院落里的绿植被雨水洗净,显得生机勃勃。不过杨晓元似乎并不欢迎我们造访,原因是两个孙子发烧去医院输液,他才从医院里赶回。这样他与李桂科医生便发生了争执。李医生是个冷静的人,那两天还在感冒,说不了太多话,便搬了条小板凳到门外休息,留下我与杨晓元交流。其实杨晓元也是不幸,他还是李桂科的同学。杨晓元读高中时在麻风病普查中发现,只能停学去山石屏治疗。他有文化,又有头脑,康复后做起了皮货生意,赚了点钱,便娶了个西山的健康姑娘为妻,还回茈碧湖镇买了这个院子。他现在还在山石屏协助李医生管理麻风康复者,也算是为大家尽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孟伏营走访,看了好几个院落。其中有李桂科生父的老家,也有养父的老家,还有他舅母的家。有些是近百年的老宅,有些近年来新建不久。李桂科的舅母家,看起来挺殷实,门口停着辆“东方红”大型拖拉机,李桂科说,这家伙耕地很厉害!进得院门,只见清流潺潺,果木扶苏,多刺的木瓜树上结着碗口大的果实,青翠欲滴。我们抬了两把条凳就在院落里坐下,和李医生的舅母和表弟闲聊起来。我刚取出本子,他的表弟便嚎啕大哭起来,之后哽咽着说杨家对不起李桂科,他的舅母也跟着抹起了眼泪,李桂科忍不住红了眼圈,采访也便难以为继。我们走在村巷中时,有个老汉寻声开门,让我们进去家里小坐,他叫杨润标,已经80岁,却耳聪目明。刚坐下,他便对李桂科说,你也是有儿有女的人,退休工资也不高,不要见人就给钱。寥寥数言,可知李桂科的乐善好施。在村中见到83岁的杨文华老人,他笑呵呵地说,这个李桂科,我们村里都叫他老好人!</p> <p class="ql-block">杨芬医生(下图右一),与李桂科相濡以沫的妻子,是名伟大的女性,也是李桂科背后强有力的支撑。如果没有她,李桂科不可能长期从事麻风防治,更不可能43年如一日驻守山石屏。杨芬太苦了,她与李桂科成家后,县医院的同事到她家也不敢喝一口水,亲戚找她办事也就在家门口说说话就走,她的孤独与无助可想而知。她生儿子时,李桂科用辆手推车把她推回老家坐月子,她生女儿时,李桂科在南京求学。她刚做了手术,李桂科便下乡,一走就是几十天,她提水做饭把伤口撕裂留下病根,直至右肾坏死摘除。李桂科有两次离开山石屏的机会,杨芬医生都不勉强,让李桂科自己做决定,结果自然是继续留在山石屏。若是换了别的女人,能和李桂科过得下去吗?我觉得悬。</p> <p class="ql-block">在山石屏,李桂科医生就坐在我对面的方凳上,轻言细语地讲述自己从医数十年的故事,讲述麻风病的历史,讲述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讲述山石屏的前世今生。在“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我们聊起古老的麻风病,聊起中国数千年传染病的大流行,感叹嘘唏。</p><p class="ql-block">此后的数月里,我与李桂科医生几次在山石屏同吃同住,走访麻风康复者。也到李桂科出生的村庄,回到他的单位,与他的家人、亲朋、乡邻、同事促膝交谈,随着走访的深入,李桂科这名平凡的疾控医生,在我心中渐显丰满伟岸。他的坚韧不拔,他的宽厚与善良,他的平等友爱,令我肃然起敬。我知道,很多媒体对他的宣传,还只停留在表面的赞扬。走进他的内心,才懂得他的苦乐年华,才知道何谓医者仁心。</p> <p class="ql-block">李桂科总说自己做的都是小事。他见诸媒体的事迹也简明扼要,没有更多细节的描述和情节的烘托。他说我的事迹很简单,几千个字就写完了。但在随他采访的过程中,接触的层面越多,越能感受到他身上有股震撼心灵的力量。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深感到李医生的事迹挖掘得远远不够。有些事,他轻描淡写几句就过了;有些事,他自己也记不得了。采访麻风康复者和家属子女,有些可能有所顾忌,说得不多。还有的举的事例,相似度很高。麻风康复者和家属的事情,并非光芒四射,他们躲躲闪闪也实属正常。这也是采访的难度所在。当然,也有很勇敢的麻风康复者子女,比如茈碧湖卫生院的医生宋荣坤,他与山外的姑娘结合,并把她带到山石坪举行了婚礼,由李桂科医生主婚,成了山石屏的大喜事。</p><p class="ql-block">在山石屏采访,是李桂科医生亲自给我做饭,连洗碗他都不让我动手。事实上,央视记者到山石屏采访,也是李医生亲自做饭给他们吃。我到县城李医生家采访,也是他和爱人杨芬医生盛情款待。李医生能扎根山石屏,与杨芬医生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杨芬医生同样是位伟大的女性。他俩的爱情,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我都在书里写了。儿子和女儿,也各自有自己的事业,他们非常理解父亲、非常支持父亲,这是个充满温情的家庭。</p> <p class="ql-block">寒风凛冽的时节,正值新冠大流行。李桂科和七八名当年山石屏的疾控医生齐聚卫健局,跟我聊起他们当年防治麻风病的事情,似乎又回到了过去火热而艰难的时代,我们边吃盒饭边聊,我被他们深深折服。</p><p class="ql-block">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增加了些情节,制造些矛盾,目的是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但都被李桂科医生否定了。他说,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是什么就写什么,不能编故事,也不能人为拔高。我听从了李医生的建议。对他崇敬之情又增几分。</p> <p class="ql-block">采访半年,写作半年,又六易其稿。我采访了李桂科的家人、亲戚、邻里、同事、麻风康复者50多人,留下了100多小时的录音,还有整本的采访记录。</p><p class="ql-block">在寒夜青灯下,我怀着崇敬之心书写,真实地记述李桂科充满大爱的人生,他的成长,他的家庭,他的婚恋,他的治病救人,他跟患者的甘苦与共,他扎根山石屏的坚韧与淡泊,他毕生的奉献……</p><p class="ql-block">这是对李桂科医生的致敬之作,也是向全国的疾控医生的礼赞之作!</p><p class="ql-block">随着对李桂科采访的深入,我越来越感受到媒体对他事迹的挖掘还远远不够。他40多年坚持在麻风防治一线,却不被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理解,甚至避而远之,他和他的家庭都处于极度的孤独与委屈之中。因此,他的身上体现了与常人迥异的精神。那么,我辈要向李桂科医生学习哪些?窃以为,要学习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不是空话大话,倘若没有坚定的信仰,他留不下来,进入山石屏的麻风病医生先后11人,只有他留下,按他的说法,也只有他是中共党员。要学习他敬业奉献的医者仁心;从最初见到麻风患者的畏惧到治愈每个麻风病人,李桂科将仁慈与善良贯穿始终,麻风患者的痛苦让李桂科苦学医术,尽心治病,他与生俱来的善良挂在那张笑脸上。要学习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精神;麻风患者生理上的病已治愈,但心灵仍没治愈,还贫穷,于是他留下来,治病、治心、治愚、治贫,初心依旧。要学习他廉洁自律的精神,数十年来,他不拿麻风康复者的一棵菜,一粒米,鸡蛋他要付费,几颗核桃他也要付钱,其实,种养殖业,都是李桂科带着大家干起来的,他拿点也是情理之中。要学习他平等待人的高贵品质;李桂科并不艳羡高官厚禄,更不歧视麻风患者,他已将麻风康复者视为亲人,他已离不开他们。退休后,他依然留在山石屏,他已与山石屏父老乡亲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一苇老师:</p><p class="ql-block"> 这是您在勤读会主分享的第一本书,我们从您书写的《爱如长风》中,知道了李桂科医生的人生故事和先进事迹,致敬李医生和所有真诚付出的人。谢谢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勤读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01月17日</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顾皓然朗诵了一苇老师的诗《致李桂科》。如下:</p> <p class="ql-block">晓琴分享:云南有很多云南人自己的故事,就发生在现代,就发生在身边。保山杨善洲老书记,玉溪褚时健老厂长,丽江华坪张桂梅老师,大理洱源麻风村李桂科医生是距离我最近的一位。他们纯粹质朴,可亲如邻家大叔大妈,笑起来样子清亮磊落,眼里闪烁着孩童一样柔和无邪的光,高贵得一尘不染,他们是云南人的荣耀和骄傲。</p><p class="ql-block">大理白族作家一苇老师倾情书写《爱如长风》,记录还原了中国好医生李桂科防治麻风病的先进事迹和人生故事,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从治病救人到治心扶志,再到治贫脱困,这位温和倔强的医生,一生一心只干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40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把一个麻风“孤岛”变成了幸福村,尽显大医大爱之德。</p><p class="ql-block">阅读《爱如长风》,我知道了麻风病及防治历史,近现代麻风病防治,已经有联合化疗方案和特效药品,可防可治不可怕,因为不了解,世俗偏见和社会歧视依然存在。医者仁心,李医生本心本色做事,在山石屏村,把麻风患者和家属当亲人,他不止医病,还医心医穷,一干就是40多年,他舍小家顾大家,活成了小说都不敢写的存在。他帮助他们活出了尊严,只有深深扎根才会遭遇和懂得生老病死的无常和意义,他陪伴和引领着他们一起面对和经历,曾经或现在存在的,就是非常确定的爱和希望,需要记忆和发扬。</p><p class="ql-block">通过李医生,我还看见这个弱势群体的另一面,他们是麻风康复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具有正常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他们经历过疼痛和腐烂,经历过世态炎凉,他们艰难但坚毅地活着,只为活着,他们是尘埃里绽放的花朵,他们是真心英雄。通过李医生,我还看见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富强,从个人贡献到社会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顺风顺水的,时代变迁中我们该何去何从?李医生的人生故事再次给出了答案,并且掷地有声:认真踏实,做好人,行善事,一定会越来越好。没有人能掌控一切,但都能决定自己的言行和经办事务的始末,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选择相信绝大多数人。</p><p class="ql-block">文学是人学,艺术的魅力最终还是人的性情的魅力,《爱如长风》真实客观,还原现场和细节,兼具时代精神、人文关怀和文化思考,让我感受到了报告文学的特殊魅力。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谢谢一苇老师!</p> <p class="ql-block">艳梅分享:真爱如长风,亦可填沧海——《爱如长风》读后感。明代裴一中《言医•序》写到:“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作为从小在医院长大又当了27年医生的我,一直觉得世人对医生要求太高,读了一苇老师写的《爱如长风》,又在现场听了创作故事,原来这样的医者真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身边。手扶桑梓,术克顽疾。医者仁心,愿前辈的光一直照耀我们前行!</p> <p class="ql-block">媛分享:6月听过一苇老师分享《爱如长风》,李桂科医生和他妻子杨芬医生都在现场,讲到他们的过往经历,我看她也是泪流满面,我请她签名时她吃惊地说为什么找她签,我说你很了不起,谢谢你成全了李医生。如下:</p> <p class="ql-block">正祥分享:李医生不仅精神伟大,医术也伟大。佩服他的妻子,一个人承担家庭日常责任,牺牲巨大。</p> <p class="ql-block">海秀分享:我在单位听过一苇老师的分享,当时分发的书本不多,我又去了几个书店都没有买到,今天要来读书会就和同事借用,结果他说送给我,带着就来参加了,真好。李医生这样高贵的灵魂,最能抚慰心灵。</p> <p class="ql-block">爱萍分享:《爱如长风》涤荡心灵,李医生用爱带着山石屏村走向幸福,一苇老师用文字带着我们走近李医生。爱是一道光,让我们看光明和希望。爱是一盏灯,点亮自己的心灯,照亮彼此的世界。爱是一种信仰,有无尽的力量,让人坚定不移的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李医生用行动践行了信念和初心,他的生命早就融入罗坪山深处,他对山石屏人的爱汇聚在黑潓江的流水里奔腾不息。 李医生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他不仅仅是医生、老师还是山石屏村的家长、宣传员、讲解员......60多岁的他一直保持着不断学习新鲜事物的热情,而且学得非常好。2021年9月去山石屏采风晚上坐着李医生的车返回县城,每一次到炼铁翻越罗坪山都会晕车的我一点都没难受,李医生的车开得很好。一路和李医生闲聊中得知他是退休后才去学的驾照,一拿到驾照他就把车开到了山石屏村,到了山石屏村的篮球场上把车停好,他才告诉家人。车子缓慢平稳的行驶在九转十八弯的山路上,在我们眼里难走的罗坪山路在他脚下似乎是一路坦途。夜色里明亮的车灯照亮了前行之路,就像李医生身上发出的光,让我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李医生总是谦虚的说,像我这样的人周围很多,只不过党和国家把荣誉给了我,我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出来也是让人笑话,我天天忙村里的事,许多娱乐项目都不会玩。李医生退休后也没有离开山石屏,仍然一直不停地为山石屏村忙碌着,小到老人家门上的一副对联,大到找政府部门、公益组织来山石屏村参观帮扶,他一直没有停下为山石屏村民服务的脚步……</p><p class="ql-block">走进山石屏村,走近李医生,被他对山石屏村民的爱深深感动,惊叹他过人的学习能力,佩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的的确确无愧于医德楷模、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等等光荣称号,在他的身上,我看见了“信仰和精神”的强大的力量,我感受到“爱岗敬业”的平凡和伟大。</p><p class="ql-block">经历过新冠疫情影响着地球村的我们,更懂得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李医生这样优秀且甘于奉献的人,才有我们安享岁月静好。是他们这样的人点亮了爱和希望的灯塔,照亮自己温暖别人。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伟大的中国,欣喜的发现,这样的光亮不会熄灭,它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让我不由自主的思考,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自己,在自己的角落里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一片云李老师分享:17号晚上,有幸聆听了咱们大理著名作家杨义龙老师(一苇)关于其新作《爱如长风》的分享会。杨老师的文笔真挚而细腻,他用生动的语言将李桂科医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一幅幅画面在我眼前展开,让人身临其境,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李桂科医生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麻风病防治一线,用医术和爱心为麻风病患者带去希望。他的坚持和奉献,不仅改变了麻风村的面貌,更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p><p class="ql-block">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李桂科医生的颂歌,更是对人性美好和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深受启发,也将铭记这份感动,立志做一位像李桂科医生那样充满爱心的老师,真诚地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李医生三十载坚守麻风病村,用医术传递温暖;杨老师以笔为媒,书写大爱无疆。他们都是白州人民的骄傲,他们的才华与爱心,如同长风,拂去病痛,带来希望,让世界更加美好。</p> <p class="ql-block">振泳分享:书中讲述的山石屏麻风病疗养院是建在洱源县大山深处黑潓江边的麻风病院,这里曾几乎与世隔绝,似一座孤岛。1981年4月,李桂科第一次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的山石屏疗养院,简陋的垛木房、脏乱的环境,患者嘴歪眼斜、肢体残缺,有的小腿都已有蛆虫并发出臭味,他的内心被深深震撼。李桂科心疼地告诉患者:“我来,就是要治好你们的病,不把你们治好,我是不会走的。”从此这里便成为他一生的牵挂。40多年来他坚守初心,治病治心治贫,把一座曾被世人遗忘的孤岛蜕变为幸福村,深刻诠释了医者仁心。书中讲述的麻风病医院就在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当时麻风病是一个不可治愈的传染病,我们从小就会识别和避让麻风病人,麻风病人几乎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群体,随着医学的发展麻风病也被攻克了,九十年代初已经全部治愈,可是由于普通大众的不了解不接纳,痊愈的病人也无法回归社会和家庭,李医生不只医治了他们的身体,还用他的大爱帮助他们建立了这个幸福的家园,修路建桥创办学校让他们的孩子完成学业,帮助他们走出山石屏村融入社会,让这座“孤岛”变成了现在的幸福村庄。</p><p class="ql-block">书中提到的王老师就是我的一个远房长辈,是我爸爸的表哥也是师范同学,所以他回家或者赶集时会到我家看望我父亲,爸爸对他很好,从来不嫌弃他,每次来妈妈都给他做饭吃,回村时还给他带点日用品,通过《爱如长风》我才了解这位大伯在治病期间还和李医生一起办学校,11年的时间里一个人承担了21个孩子的1-6年级的所有课程,采用复式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直到最后一名学生升入初中,大伯的一生虽然是不幸的,但也是伟大的,在承受病魔折磨的岁月里还帮助21个麻风病人的孩子改变了命运,值得我们尊重。我有很多医生朋友,他们像李桂科医生一样大爱无疆让人敬仰。李桂科医生登上了2025年好人榜,刚好17号在大理召开表彰大会,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莹丽分享:李桂科,这位在山石屏待了41年的医生,用他的温情与倔强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他脸上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慈悲,更是他奉献精神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当老师的时候,他自费买理发工具帮学生理发。同事随口说说请他帮忙买葵花,他记在心里,跑几十公里送葵花,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言出必行的品格让人动容。他深知教育对于麻风病人子女的重要性,因此不遗余力地管他们读书的事,为他们点亮了前行的灯塔。</p><p class="ql-block">在李桂科医生的努力下,麻风病人不仅身体得到了康复,更实现了心理、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康复。</p><p class="ql-block">李桂科的事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力量。在勤读会、在我身边也有像李医生一样的白衣天使,他们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勤于学习,热爱生活,一直是我心中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辉辉分享:阅读《爱如长风》,让我了解到离我很近的地方曾经生存着一群苦难的人,他们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李桂科医生。作者以共情共鸣式的故事讲述,生动反映了我们身边的“中国好人”“中国好医生”李桂科坚守乡村医疗卫生事业40多年医治麻风病的事迹,书写了李医生不仅治病,还治心、治贫,解决众生疾苦的大医精神。</p><p class="ql-block">书中多次描写了李医生的笑,笑对病人笑对困难,微笑是一棵会开花的种子,无论多苦难,能让你在等待中收获甜美的果子,质朴而温暖的李桂科医生用平凡的一生去干好一件事,书写了传奇和大爱。</p><p class="ql-block">如今青丝变白发,但李医生初心不改,退而不休,依然发挥余热,温暖着越来越多的人。</p> <p class="ql-block">凤菊分享:这本书以时间为轴、以人物本色平实的语言展示了“麻疯病历史”,主人翁李桂科医生,1名基层普通疾控医生40年坚守一件事,不断为洱源县“麻风病”群体的付出做出了历史性的成就。我1990年至2003年曾在洱源工作。读这本书重温起那些年、那些事、那些岁月,最让我感动的是在洱源从事“麻风病”工作的李医生和同事,有几个是我认识了近30多年的朋友,王汉喜、严云昌、张开武、许玉梅、胡正清等,目前都退休了。那些年只知他们经常结队骑载重自行车"下乡"、"发药"、从不谈及工作的辛苦或者抱怨,个个性格温润,勤劳敬业,很接地气。通过这本书的大量真实细节生动重现,再一次升华了我对以李医生为代表的这"群"好人的认知,原来好人一直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艳芬分享:一直想参加一个有质量的读书会,但原来不知道怎样加入大家,第一次参加了咱们这个读书组织,感恩遇见这么多优秀的人。听了一苇老师的讲解,听了各位书友的分享,受益匪浅,发觉自己要学习的太多了,就像晓琴说的,开卷有益,真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巧丽分享:深冬年关,事务繁杂,心里似乎都有些压不住的火气。已经一年多没有参加勤读会了,本月白族作家一苇老师分享《爱如长风》,是关于家乡洱源疾控中心李桂科医生的长篇报告文学,我决定不管怎么忙都要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洱源度过的,家乡的一草一木,乡音乡情深深滋养着我。</p><p class="ql-block">一苇老师笔触平实,却让我在翻开书的瞬间就进入了书中的世界,看得到房屋破旧但房前清澈溪流汩汩的洱源乡村,闻得到混杂着牛奶香味的泥土青草气息,听得到外婆和邻居们闲坐谝古的声音……</p><p class="ql-block">曾听外婆说过,村子里有位特别俊的小儿子,长春电影制片厂来大理拍摄《五朵金花》时被剧组看中了,准备把他招入电影厂。就在节骨眼上,检查出麻风病,一下子从云端跌入地狱,从此再无音讯。</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没有人不怕麻风病,国家也很重视防治,李桂科医生因此进入医疗系统。本就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李桂科,与他的同事们一起,历经四十多年,排除万难,舍小家为大家,为山石屏村麻风病患者治病,治贫,治心,把曾经如人间孤岛炼狱一般的麻风村,变成了物产丰富,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的世外桃源。山石屏村小靠椅上的“春花可爱”,看着都多令人高兴啊。</p><p class="ql-block">但看书时,我还是好几次泪涌了。尤其是看到李桂科的姑姑、表弟说杨家对不起李桂科,一出生就被送人,三人相对抹泪时。</p><p class="ql-block">“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李桂科用发自内心的慈悲,由内向外生发的奉献精神,不仅治愈了麻风病人,治愈了自己的人生,也治愈着社会上很多困于权力、名利和私情之人,走向广阔无垠的人间。”</p><p class="ql-block">“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李桂科医生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是那种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有发自内心的善良和慈悲,没有一丝杂质杂念的温暖笑容。似乎让人看一眼都能净化心灵,抚平戾气。</p><p class="ql-block">洱源的阳光、山水和乡情是我心底永远的爱与柔软,这样一位大爱无疆的好人就在我深爱的家乡洱源。骄傲的同时,也感受到力量。</p><p class="ql-block">在浮躁不平时,多想一想山石屏村和李桂科医生,看一看李桂科医生的笑容,很多事应该都没那么过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铭潞分享:我从小出生在一个警察世家,我的父亲是一名公安干警,他是那种嘴上没有太多的话,不怒自威的人,他不喝酒,不抽烟,从小我便没有感受到父爱,初一的年夜饭熟了不见父亲的身影,初二仍然不见父亲回家的身影,小时候问过妈妈爸爸是不爱我们了吗?却不知道他把这份爱给了更多的人……</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父亲下班回家路过菜场看见两个卖肉的提着刀子砍架,父亲上前去拉架被杀疯的人连续砍了几刀,当时流了好多血,在医院里住了几天,有一次父亲在交警二大队的时候因为连续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从两米高空跌落,致使右侧肩胛骨骨折,身上多处擦伤,还有一次父亲连续7天没有回家,母亲急得团团转,打大哥大没有人接,打单位电话同事说不知道父亲去哪里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给我大妈家打电话,我大伯也是警察,大妈在检察院,大妈说两兄弟去执行任务去了,这时母亲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听见我是血防站的工作人员,就会伴随着很尖锐的话语这个单位不是很好闲吗?是的,很好闲,19年大年三十、初一晚上别人在忙着准备年夜饭和家人团聚,我们在火车站连续三天吃着盒饭忙着帮人们量体温,堵卡,疫情防控,那时单位上只发了三个口罩,连件隔离服都没有,我闺蜜从医院找来三件一次性手术衣,后来瑞丽疫情爆发我们又去疫情指挥部每日每夜的给进入大理的人打电话,一遍又一遍给人家打电话,面对误会、不理解一遍又一遍解释,忙到半夜三更才回家,那年我女儿两岁,20年扶贫攻坚战,我们到扶贫第一线,走乡入户,没日没夜的开会,忙到半夜1点回家,寒风刺骨冬天的街道,夜深人静出租车都很难打到,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一份别人口中最清闲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山河无恙,人间安康,因为有人在默默守护,哪里有什么英雄,只是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他们是一群孤勇者,多年来一如既往的热爱着自己的工作,把这份大爱传递出去, 願我们之青春护卫盛世之中华,定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心向光明……</p> <p class="ql-block">富萍分享:静谧的夜晚,安静地聆听一苇老师分享的作品《爱如长风》,平凡的人演绎的大爱人生。李桂科,他的职业是医生,他的为人是师是友是神贤。他,品德之美,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高尚之魂, 似秋水长天, 映照人间。医生,医治人的身体;作家,医治人的灵魂。一苇老师用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李医生闪耀人性光辉的人生,普通而伟大!甘地说,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李桂科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人,向您致敬!</p> <p class="ql-block">春丽分享:白族本土作家一苇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爱如长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真实记录了山石屏村的发展变化,记录了李桂科医生为麻风病患者服务了一辈子的感人事迹,读之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霖。</p><p class="ql-block">1月17日晚,我有幸参加了“勤读会”组织的《爱如长风》读书分享活动,和作家面对面交流,聆听其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山石屏村,黑潓江边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山村,贫穷落后,与世隔绝;李桂科,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名医生,风华正茂,担当有为。1981年,23岁的李桂科被县疾控中心分配到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村,成为了隔离区第一位麻风病防治医生。一边是亲人,一边是病人,李桂科毫不犹豫,毅然决然留在了山石屏村,留在了病人身边,这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一路走来,他早已记不清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但山石屏村的山知道、水知道,男女老少都知道。</p><p class="ql-block">从和李桂科医生的相识、相知、相交,到多次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山石屏村采访;从和麻风病患者聊天、吃饭,到整本书的构思、采写、出版……一苇老师逐一进行了分享,说到动情处,他潸然泪下,哽咽难言,足见他对这部作品的用情之深。一苇老师身为作家,却低调、谦和,言谈举止间充满了君子之风,他说:“可以少一些作家,艺术家,但不能少了医生。”此话一出,立刻遭到了书友们的反驳,如果没有作家,我们如何能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如何能知道在我们身边还有如李桂科这样的“中国好人”。</p><p class="ql-block">爱是一种善行,也是一种修为。山石屏村的村民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曾经是受歧视的麻风病患者;山石屏村的村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李桂科医生。作为读者,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有如一苇老师这样为时代发声,为优秀人物立传的富有担当精神的作家。</p><p class="ql-block">“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爱如长风》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麻风病知识,而且感受到了人性之善,人性之美。阅读的过程也是接受精神洗礼的过程,感谢一苇老师的佳作,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间漫步,在熟悉的山水间寻觅爱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照云分享:我在州疾控中心上班,认识李医生30年了,他真的就如《爱如长风》所写的状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要说大爱无疆、大美无言,但能感觉到爱在流淌。麻风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特殊辛苦,我身边很多同事付出很多。</p> <p class="ql-block">秀玲分享:看这本书还是因为我在抖音上关注了一苇老师——一苇话艺,而且是因为书法关注的老师。小时候听父母聊起过麻风病这个话题,印象中是得了这个病会没有眉毛,手脚会烂掉,而且会传染,治不好。虽然听着恐怖,但感觉离我们很远。</p><p class="ql-block">看了《爱如长风》才知道,有一群人在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特别是以李桂科为首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生,他先治麻风病,后做患者的康复,这个漫长的过程包括心理、社会、经济的复苏,治愈他们身体的病患后,逐步帮助他们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走出,重新回归社会。</p><p class="ql-block">李桂科常说:“麻风患者的康复过程很漫长,身体康复后,还要有心理康复、社会康复、经济康复,让他们真正回归社会。”他说到,也做到了,做到这一句话他用了一生!</p><p class="ql-block">麻风病患者虽然不幸,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好人李桂科医生。他把爱都给了山石屏村的村民,当作自己的家人一样,事无巨细的悉心照料:修剪指甲、滴眼药水、理发修面、端屎倒尿……身为良医,却似孝子。他为孩子们办学、为山石屏村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治病的同时治贫、治心。</p><p class="ql-block">听了一苇老师的分享,对李桂科医生认识更加立体,活灵活现,对自己就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一苇老师在《爱如长风》中成功展示了李桂科医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在艰难的工作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坚持下来,让我感受到了真情大爱。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值得推荐的好书!</p> <p class="ql-block">琼分享:跟随作家一苇《爱如长风》,去倾听李桂科医生的故事,他从1981年开始,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全部医治好山石屏村麻风病患者后,继续帮助被歧视的这一群体,温暖了他们的心。李桂科医生,他的慈悲与深情,每一位读者都会被深深感动。高贵的灵魂,华丽的辞藻也是多余,在一苇老师朴实的文笔下,让我们走进李桂科医生与山石坪村麻风病医治的历程,那些故事,黑穗江知道,山石坪村的一草一木知道,那些故事湿润了我的眼眶,李桂科医生舍弃小我,付出大爱,像阳光一样散发出温暖的光。麻风病一一传染病一一受歧视边缘的群体,身体的残损,心灵的创伤,人们趋利避害,躲之不及,而李桂科医生用40年的时间,谱写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与麻风病患者相伴,治好了他们的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关心患者及他们的子女成长,让他们融入社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他的一生所求。读了李桂科医生的故事,心灵受到了涤荡。“世界上每一个不幸的人也是我们”,愿人间多一些善意与温暖。感谢作家一苇著书,让更多的人知道李桂科医生事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晓岚分享:</p><p class="ql-block">在这寂静的夜,</p><p class="ql-block">我仿佛看见月光洒在黑惠江上,</p><p class="ql-block">江水汩汩流淌,</p><p class="ql-block">他们想要停住一会儿,去看看山石屏的李桂科,</p><p class="ql-block">那位两鬓斑白慈祥微笑的老人,</p><p class="ql-block">那位把一生奉献给麻风村的医生,</p><p class="ql-block">那位闪耀着人性光辉却依然质朴的名人。</p><p class="ql-block">然而时光怎么留得住?江水怎么会停歇?</p><p class="ql-block">是什么让他把病人当亲人?</p><p class="ql-block">大爱</p><p class="ql-block">在他胸中流淌,</p><p class="ql-block">难能可贵的是初心一直都在。</p><p class="ql-block">李桂科</p><p class="ql-block">撕开黎明前的黑暗,</p><p class="ql-block">让光照进山石屏,</p><p class="ql-block">生活变得敞亮,</p><p class="ql-block">且越来越亮。</p> <p class="ql-block">瑞诏分享:翻开《爱如长风》,杨义龙(一苇)老师以细腻笔触勾勒的情感画卷徐徐展开,我沉浸其中,用了五个晚上就看完了全书。这是一本触动灵魂的长篇报告文学。李桂科医生的事迹让我们深深感动,给予我们温暖与力量,随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感受着那如长风般浩荡且温柔的爱。李桂科医生是平凡的、也是亲切的,就像我们的邻家大叔。李桂科医生更是伟大的、高尚的,因为他用朴实无华的爱,默默奉献的精神,撑起了麻风病康复者的天空。就像杨老师刚才谈到的,他无愧于他获得的所有荣誉。同样,在书中,我们也认识了李桂科相濡以沫的妻子杨芬医生,她是名了不起的女性,也是李桂科坚强的后盾。</p><p class="ql-block">我想,杨老师为什么会用“爱如长风”为书名呢?是不是因为有这样的诗句:“浅喜似苍狗,深爱如长风”呢?我是杨老师的忠实读者,阅读并收藏了杨老师的很多书。从最早的长篇《遥远的部落》,到后来的《喜鹊窝的秋天》《小河淌水》《洱海祭》……杨老师是我们大理的本土作家,他一直以一腔热忱书写着大理的故事。这本书也一样,杨老师以高超的笔力,充分运用结构、情感、细节和语言的魅力,成功展示了李桂科医生的感人事迹和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请允许我为大家朗读书中的章节,让我们一起体会作家看似平实亲切,但实际上别具匠心的语言特色,欣赏作家优秀的文笔。如下:</p> <p class="ql-block">卫强线上分享:长篇小说《云开雾散》中,义龙真言云白州信访民生情,报告文学《爱如长风》里,一苇妙笔山石屏仁医心灵路。醉了勤读会。</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勤读会”微信群书友和网络,“勤读会”工作组人员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5年2月读书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1、2月,瑞诏主分享蒲松龄《聊斋志异》。</p><p class="ql-block">2、现场分享有诵读环节,具体内容工作组酌情安排。欢迎参加,敬请关注!</p> <p class="ql-block">近期书单:</p><p class="ql-block">2月,瑞诏主分享蒲松龄《聊斋志异》。</p><p class="ql-block">3月,瑛子主分享【美】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p><p class="ql-block">4月,振泳主分享雷殿生《信念》。</p><p class="ql-block">5月,水无颜主分享【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p><p class="ql-block">6月,卫强主分享【俄】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p><p class="ql-block">7月,爱萍主分享【韩】韩江《素食者》。</p><p class="ql-block">8月,秉林主分享周桦《褚时健传》。</p><p class="ql-block">9月,烟花易冷主分享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p><p class="ql-block">10月,艳梅主分享雨果《九三年》。</p><p class="ql-block">11月,国润主分享南怀瑾《维摩诘的花雨满天》。</p><p class="ql-block">12月,10周年年会,自由分享《孟子》。</p><p class="ql-block">2026年1月,秉林主分享潘富俊《草木缘情》。</p><p class="ql-block">2月,正祥主分享【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p><p class="ql-block">3月,晓岚主分享金庸《天龙八部》。</p><p class="ql-block">4月,云仙主分享琼瑶系列作品,书目待定。</p><p class="ql-block">5月,一片云李老师主分享金惟纯《人生只有一件事》。</p><p class="ql-block">6月,大理作家一苇主分享自己的作品《洱海祭》。</p><p class="ql-block">7月,辉辉主分享麦家《人生海海》。</p><p class="ql-block">8月,富萍主分享,书目待定。</p><p class="ql-block">9月,瑞诏主分享,书目待定。</p><p class="ql-block">10月,国润主分享,书目待定。</p><p class="ql-block">11月,晓琴主分享,书目待定。</p><p class="ql-block">12月,自由分享暨11周年庆,书目待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