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 本文以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张悦老师执教的“入其境以解前修 根乎言化成人文——君臣关系的天平《出师表》第二课时”为案例,深入分析其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诵读导入到字词解读,从文本梳理到情感体悟,展现了张悦老师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中的君臣关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在课堂活动安排与师生交流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旨在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资借鉴的教学范例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出师表》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文学价值。张悦老师的这堂《出师表》第二课时,聚焦于君臣关系这一独特视角,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了一场富有深度与广度的语文学习之旅。丁亚宏老师的高度评价也凸显出这堂课在语文教学领域的卓越示范意义,值得深入剖析与研究。</p> <p class="ql-block">二、教学环节分析</p><p class="ql-block">(一)诵读导入</p><p class="ql-block">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张悦老师以诵读开启课堂,能够迅速让学生沉浸于《出师表》庄重而深沉的情感氛围之中。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文章的语气、节奏和情感基调,为后续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例如,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诸葛亮言辞中的恳切、忠诚与忧虑,对君臣关系的微妙之处也能有一个朦胧的感知。这种传统而有效的导入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回忆,更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兴趣。</p><p class="ql-block">(二)解释“表”字</p><p class="ql-block">对“表”这一文体的解释,是深入理解《出师表》的关键一步。张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表”的文体特征,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臣子向君主陈情言事的特殊文体。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诸葛亮写作此文的目的与背景,从文体的角度把握文章的行文风格和表达手法。学生在了解“表”的特点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诸葛亮言辞的委婉、谦逊与忠诚,以及他在陈述政事时的严谨逻辑。例如,“表”通常具有言辞恳切、情感真挚、条理清晰等特点,这些在《出师表》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通过对“表”字的深入理解,能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这些文本特质。</p> <p class="ql-block">(三)梳理蜀汉政权发展大事记</p><p class="ql-block">1. 时间轴梳理</p><p class="ql-block">依据课前任务,让学生从书下注释中提取重要时间节点并以时间轴形式梳理蜀汉政权发展大事记,这一环节具有多重教学意义。首先,它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理能力,使学生学会从文本细节中挖掘关键信息,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通过对蜀汉政权发展历程的梳理,学生能够将《出师表》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更好地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与使命。例如,学生在梳理过程中会发现刘备创业的艰辛、蜀汉政权的兴衰起伏,从而深刻体会到诸葛亮在刘备驾崩后面临的巨大挑战与责任。</p><p class="ql-block">2. 文本与年份关联分析</p><p class="ql-block">在完成时间轴梳理后,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提到哪个年份的事最多以及分别是哪些事,进一步将文本内容与历史时间紧密结合。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细节,理解诸葛亮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举措与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对文中事件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诸葛亮与刘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事件中的体现与变化。例如,文中多次提及刘备驾崩后的相关事宜,这一时期诸葛亮肩负起托孤重任,他对刘禅的教导、劝谏与辅佐都在文中的叙事与抒情中得以展现,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梳理与分析,能逐步构建起对君臣关系变化的深刻认识。</p> <p class="ql-block">(四)探究诸葛亮提及先帝次数及目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找出文中诸葛亮提到先帝的次数并分析其真正目的,是深入解读《出师表》情感内核的重要环节。诸葛亮频繁提及先帝,一方面是借助先帝的威望与恩情来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让刘禅更容易接受他的建议与教导。另一方面,也是表达自己对先帝的忠诚与感激之情,表明自己继承先帝遗志、兴复汉室的决心。张悦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一点,使学生能够透过文字表面,体会到诸葛亮在君臣关系中的微妙处境与深沉情感。例如,在提及先帝的创业经历、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以及临终托付时,诸葛亮的言辞中既有对先帝的缅怀与敬重,又有对刘禅的殷切期望,希望刘禅能够以先帝为榜样,信任并支持自己的施政举措,这种情感的交织与表达是《出师表》的一大魅力所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深入体会到这一点,有助于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与感悟能力。</p> <p class="ql-block">(五)辨析能愿动词“宜,愿”</p><p class="ql-block">通过辨析能愿动词“宜,愿”来体会诸葛亮此次上表的真正目的,这一教学方法巧妙而精准。“宜”字带有一定的劝告、建议意味,体现了诸葛亮作为臣子对君主的尊重与委婉劝谏;“愿”字则更多地表达了他的个人心愿与期望,展现出他对刘禅的忠诚与关怀。张悦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两个字在文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够从字词的细微之处洞察诸葛亮的写作意图与情感倾向。例如,“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宜”字,明确地向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而“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的“愿”字,则表达了诸葛亮渴望得到刘禅信任与支持的心情。这种从字词角度深入解读文本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与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学会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关注字词的精妙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p><p class="ql-block">(六)思考诸葛亮不强势命令刘禅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为什么不强势命令刘禅应该怎么做,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对君臣关系本质的深入探究。在封建君臣制度下,诸葛亮虽受托孤重任,手握大权,但他深知君臣之道,明白强势命令只会破坏君臣关系,不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与发展。他采用委婉劝谏、陈情言事的方式,是为了在维护刘禅君主权威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张悦老师提出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政治智慧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文化素养。例如,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诸葛亮的儒家思想背景以及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格局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全面而深刻的结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对《出师表》文本的理解,更对他们的思维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三、教学方法与理念体现</p><p class="ql-block">(一)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p><p class="ql-block">1. 知识传授与引导</p><p class="ql-block">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张悦老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对“表”字的解释到蜀汉政权大事记的梳理,从诸葛亮提及先帝目的的分析到能愿动词的辨析,老师始终站在知识传授与引导的前沿。通过精准的讲解、巧妙的提问与适时的启发,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对《出师表》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解释“表”字时,老师能够结合历史文化知识与文本实例,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这一文体的特点与意义;在分析诸葛亮提及先帝目的时,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历史事件与文本段落,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其中的关联与内涵。</p><p class="ql-block">2. 情感引导与启发</p><p class="ql-block">除了知识层面的引导,张悦老师还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启发。在诵读导入环节,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诵读示范,为学生营造出情感氛围;在分析诸葛亮对刘禅的情感表达以及君臣关系变化时,老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忧虑与无奈,使学生能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引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更能提升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与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二)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p><p class="ql-block">1. 课前任务驱动</p><p class="ql-block">张悦老师通过布置课前任务,如提取时间节点梳理蜀汉政权大事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课前任务的过程中,需要主动阅读文本、查阅资料、整理信息,这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例如,学生在梳理时间轴时,需要对书下注释进行仔细研读,对蜀汉政权的历史事件进行筛选与整理,这一过程使他们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思考,在课堂上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与交流。</p><p class="ql-block">2. 课堂互动与探究</p><p class="ql-block">在课堂教学中,张悦老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与探究。例如,在分析诸葛亮提及先帝目的以及辨析能愿动词时,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分享。这种课堂互动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他们在思考、讨论与交流中不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p><p class="ql-block">1. 语言建构与运用</p><p class="ql-block">从对“表”字的理解到能愿动词的辨析,从文本内容的梳理到语言表达的分析,这堂课处处体现了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学会从字词、语句、篇章等不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并能够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例如,在完成蜀汉政权大事记梳理后,学生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时间轴呈现出来,并能够在课堂交流中准确地描述相关历史事件与文本内容,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有效锻炼。</p><p class="ql-block">2. 思维发展与提升</p><p class="ql-block">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与探究活动,如思考诸葛亮不强势命令刘禅的原因、分析君臣关系变化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升。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知识、文学鉴赏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分析与判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析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与君臣关系时,学生需要突破单一的文本解读视角,结合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思考,这有助于他们思维的拓展与深化。</p><p class="ql-block">3. 审美鉴赏与创造</p><p class="ql-block">在诵读导入、情感分析以及对《出师表》文学价值的挖掘过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了培养。他们能够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与思想美,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同时,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学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审美创造,如在课堂讨论中发表自己对君臣关系的独特见解,对诸葛亮形象的个性化解读等,这体现了学生在审美鉴赏基础上的创新与创造能力。</p><p class="ql-block">4. 文化传承与理解</p><p class="ql-block">《出师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张悦老师通过对蜀汉政权历史背景的介绍、对君臣关系的深入剖析以及对诸葛亮儒家思想与政治理想的解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以及君臣礼仪文化等,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例如,学生在理解诸葛亮的忠诚与责任感时,能够体会到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理念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影响,从而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四、教学效果与意义</p><p class="ql-block">(一)学生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通过这堂《出师表》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成果。在知识层面,学生对“表”这一文体有了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蜀汉政权的发展历程以及《出师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理能力、语言表达与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与提升;在情感上,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了情感共鸣,深刻体会到了诸葛亮的忠诚、忧虑与责任感,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p><p class="ql-block">(二)教学示范意义</p><p class="ql-block">张悦老师的这堂课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教学范例。其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理念先进科学,充分展示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如何通过一篇经典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堂课的成功经验可以启发教师们在教学设计时更加注重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p><p class="ql-block">(三)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p><p class="ql-block">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张悦老师的这堂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强调了语文教学要回归文本,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挖掘与解读,让学生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汲取营养、提升素养;同时,也提醒教师们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此外,这堂课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与方向,促使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思维、审美与文化等多方面素养的有机融合与协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五、结论</p><p class="ql-block">张悦老师执教的《出师表》第二课时是一堂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语文课。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以及教学理念的深入贯彻,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彰显了语文教学的魅力与价值。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学习《出师表》的过程中收获颇丰,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与启示,对推动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在未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借鉴这样的优秀教学案例,不断探索创新,为培养具有较高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