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与北京白云观、西安重阳宫并称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永乐宫原建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由全真教大师宋德方首倡,潘德冲主持修建,始建于元定宗二年(1247),建成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1956年建设三门峡水库时,党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群策群力,克服困难,将靠近淹没线的永乐宫整体搬迁至20公里外的芮城县龙泉村,完成了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永乐宫是黄河文化重要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特质的重要文化遗存,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永乐宫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多可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巧思得以深度揭示,壁画的色彩及神韵得以真实重现,穿行于青绿山水和世俗百态之中,神仙的衣裾随风飘动,恢宏的殿宇弹指即现。永乐宫正以崭新的面貌,邀您共赏壮丽而深邃的艺术之美,感受蕴藏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最为本真而无垠的生命力量。</p> <p class="ql-block">"严乎外者,所以佐乎内,象之所以崇者,道之所以尊也。"</p><p class="ql-block">《冲和真人潘公神道之碑》</p><p class="ql-block">八百多年前,"立观度人"是全真教修行的第一要务。那时的道教宫观不但是道士寻真修道的幽居,也常是儒士的栖身之地,民众的避难之处,皇室贵族的祈福道场,道教经典的编辑印行局,神仙道化剧的演出场,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布中心。在一代代道人、信众、工匠和画师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座座宏伟的殿宇、庄严的造像、精美的壁画相继建成,营造出恢宏的宗教场域、生动的世俗画面和永恒的艺术空间。如今绝大多数道教宫观已然湮灭,唯有作为东祖庭的永乐宫以原貌留存,且在新一代文物保护者的努力之下重获新生,为我们展现了这一颗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极之殿"牌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三清殿铭文砖</p><p class="ql-block">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踏上永乐宫的中轴线,由南至北将依次经过龙虎殿、三清殿(又称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无极之殿"牌匾即为永乐宫主殿﹣﹣三清殿的门额牌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为三清殿一块地砖的背面,迁建时发现有文字信息而专门保存下来,砖面刻有文字"大朝中统四年九月廿七日重修三清殿工毕道众三百书",明确说明了三清殿完工的确切日期,实属珍贵。</p> <p class="ql-block">宋德方﹣﹣缘起永乐</p><p class="ql-block">宋德方(1183-1247),字广道,号披云,是跟随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位弟子之一。1224年,丘处机东还后,命宋德方"提举教门事",并委托他负责校印道经。自此宋德方谋划编纂刊刻《玄都宝藏》,并于全国广建宫观,确立"五祖七真"的全真道统体系,引导全真道教走向中兴。因此,他在全真内外受到广泛尊敬,甚至获得"天师"的崇高封号。1240年,宋德方来到永乐镇,盛赞此地"阴阳交会之所,当有异人辈出"。在拜谒吕祖祠时,他见祠堂已荒废破败,便召集道侣,共议将祠堂改建为宫观,以弘扬吕祖遗迹。自此,永乐宫的兴建工作正式提上日程。</p> <p class="ql-block">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拓片</p><p class="ql-block">原碑立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原碑现存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原碑立于永乐宫三清殿月台前甬道东侧,碑体巨大,通高6米,堪称"永乐宫诸碑之冠"。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纯阳宫正式命名为"大纯阳万寿宫",明确了为蒙古统治者祈福延寿的职能。碑文详细记载了大纯阳万寿宫如何在吕祖祠的基础上开始兴建。碑阴铭文则记录下功德主,包括芮城县官员、大纯阳万寿宫道众、河中府其它道观以及永乐镇各村村民400余人,足见当地与大纯阳万寿宫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潘德冲﹣﹣盛景告成</p><p class="ql-block">潘德冲(1190-1256),字仲和,号冲和,与宋德方同为丘处机弟子,并共同西行觐见成吉思汗。1244年冬,原吕祖观的营建工作虽因"野火延之,一夕而尽",然而永乐宫的兴建计划却反而得到转机,宋德方向朝廷申请宫额获批,将吕祖观改为纯阳万寿宫。1245年,由宋德方倡导,在全真教主教尹志平、李志常的全中支持下,潘德冲正式主持永乐宫的营建工作。1247年,潘德冲始建永乐宫。1256年,潘德冲在永乐宫功成而化,并葬于永乐宫的西北侧,此时永乐宫中三清殿、纯阳殿及重阳殿均已完工,规模宏敞的永乐盛景初现。1294年,龙虎殿无极门建造完毕。1358年,诸殿之中的壁画装饰完成,自此,耗时111年修建的永乐宫正式建成。</p><p class="ql-block">◇请疏之碑拓片</p><p class="ql-block">原碑立于元至元十一年(1274)原牌现存山西省水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从该疏文中可以获知,1244年潘德冲领命主持修建纯阳宫,但是一直到1247年才完成准备工作并正式开始修建。期间,上至行省政府大员下至县级官员,共7次发出疏文,盛情邀请潘德冲主持修建工作,足见当时政府对纯阳宫修建工作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皇帝圣旨普度戒牒</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元定宗三年(124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皇帝圣旨普度戒牒》由三张纸粘合而成,行文共63行,雕版印刷。另有完整封套一件,封套长51厘米,宽14厘米,正面印有"皇帝圣旨普度戒牒封"字样,并加盖"宣差仙孔八合识之印"的朱红色印章。丘处机西行觐见成吉思汗后,确立了全真教与大蒙古国的合作关系,并承担了告天祝寿、举办祈福醮仪的重要职能。该文书是举行大型斋醮仪式后依照圣旨颁发给道人的戒牒文书,是研究全真教宗教仪式、以及宗教与政治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道士张志洞执照</p><p class="ql-block">一级文物大蒙古国乃马真后称制四年(1245)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这件公据文书由宣差陕西都总管颁发给全真教道士张志洞,是为了给予张志洞及其道观合法享有大蒙古国宗教政策和行使其宗教权利的法律保障文书。由于大蒙古国时期纸质公据文书保存至今的非常少,因此这件颁发给道士张志洞的文书对于研究当时的宗教政策、全真教发展历史来说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藻井团龙</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藻井是用于中国古代高等级建筑内天花板中心处的一种较复杂的木作装饰,呈伞盖形,由细密的小木作承托。藻井的存在可以凸显室内上部空间的中心所在,其向下笼罩的形态可以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其下部空间,突出建筑内空间布局。</p><p class="ql-block">柱问苍穹</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三清殿藻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外槽和内槽共有六口藻井,内槽藻井供神像使用,外槽藻井给前来参加斋醮仪式的高级别人士使用,因此外槽藻井较之内槽藻井.更为庞大、复杂、华丽。</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上施有彩绘,不仅是一种美化建筑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是保护木材的一种有效措施。元代建筑</p><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各殿的元代彩绘基本保存原状,精美细腻,特别是三清、纯阳二殿内彩画,从图案、韵律、色调、画法等都堪称元代"五彩遍装"彩画的蓝本,彩画的花纹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图案,同时也有明显的创新,是我国建筑史上元代彩画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前檐当心间阑额</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阑额"又称"额枋",是中国古建筑中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具有增强建筑稳定性的功能。此件阑额在枋心使用木雕彩画与悬塑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缠枝牡丹、流云、行龙和花卉,阑额两端以沥粉贴金施彩,华美富丽,生机盎然,是元代木雕彩画上乘佳品。阑额原位于三清殿前檐当心间外侧,迁建时替换下来。</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上施有彩绘,不是一种美化建筑的装饰艺术,同时也是保护木材的一种有效措施。元代建筑上的彩画保存至今的很少,即使有彩画也经过了后代的补绘。永乐宫各殿的元代彩绘基本保存原状,精美细腻,特别是三清、纯阳二殿内彩画,从图案、韵律、色调、画法等都堪称元代"五彩遍装"彩画的蓝本,彩画的花纹保存了宋代《营造法式》的图案,同时也有明显的创新,是我国建筑史上元代彩画的典型实例。</p> <p class="ql-block">龙行殿间</p><p class="ql-block">永乐宫的建筑中,出现了很多龙的形象,鲜明地体现了元代的艺术特征。龙的头部扁小,嘴唇尖俏,上唇略微突出,龙嘴张开时齿牙清晰可见,两眼怒目圆睁,展现出威猛的气势。从颈部开始身体逐渐加宽,展现出爬虫的扭曲身姿,又增添了艺术化的夸张和美感。龙的四肢健壮有力,龙爪的每个关节都描绘得十分逼真,爪心筋肉隆起,脚步向前迈进,呈现出强烈的动感形态,似乎要在每座建筑中踏下自己深深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押鱼</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重阳殿琉璃西鸱吻</p><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顶部微向外弯曲,黄绿釉色。为永乐宫重阳殿迁建时替换下来的屋脊琉璃西鸱吻原物,红堆土堆塑而成,遍体施黄、绿、白釉,尺寸巨大,造型夸张,釉色艳丽,视觉效果壮观。《太上洞玄具</p><p class="ql-block">无量度人上品妙餐》即是从此鸱吻内发现。</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p> <p class="ql-block">东王公</p> <p class="ql-block">后土皇地祗</p> <p class="ql-block">玉皇大帝</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壁画局部﹣﹣八仙过海(3D打印)</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纯阳殿北门门楣上方</p><p class="ql-block">八仙以组合形式出现,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永乐宫纯阳殿这幅壁画是现存较早的以八仙过海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全真教将民间的八仙传说吸收进道教系统,随着全真教的发展又推动了八仙传说的流传。吕洞宾是八仙中的核心人物,他和钟离权有师徒关系,度化了徐神翁、曹国舅和何仙姑,永乐宫所处的中条山是张果老出现或隐居之地,李铁拐在南宋时则已经被视为吕洞宾的弟子。</p><p class="ql-block">"八仙过海"的传说最早见于元杂剧《争玉板八仙过海》,八仙前往蓬莱仙境赏牡丹花开,在回程时各显神通,顺利过海。在有的戏曲或小说中,"八仙过海"也和"八仙祝寿"故事糅合,过海是为西王母祝寿。此外,道教向往的神山或仙岛皆被海水环绕,"过海"也有"度化"之意,仙家引导世人修仙,令其成功从俗世升入仙界。</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壁画局部﹣﹣钟吕论道(3D打印)</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纯阳殿扇面墙北壁</p><p class="ql-block">壁画所绘为暮春沣水之畔,钟离权度化吕洞宾的情景。画中两人对坐在深山大石之上,身后有枯藤缠绕的苍松、古柏,远处瀑布飞流直下,山峦起伏,气势磅礴,点缀出暮春的景象。钟离权袒胸露腹,足着芒鞋,长髯飘动,肤色紫赤,倾身向前,淳朴可亲地注视着吕洞宾。他左手伸出两指自然地放在左腿上,好像为吕洞宾指明了两条路:或继续求取功名,或随自己入道。吕洞宾儒生打扮,拱手稳坐,虔诚静听老师的教诲。他俯首沉思,表情平和,正符合了道家的身份气度;左手大拇指伸出轻轻捻动右衣袖口,这一细微的小动作衬托出了他思想深处的矛盾心情。两人动作的收与放,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幅壁画的线描继承了宋代传统,衣纹用笔一波三折,下笔奔放、墨色淋漓、构图完整、布局严谨、设色古朴典雅明快,是永乐宫人物画中最为成功的一幅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以其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闻名中外,是中国现存寺观壁画中规模最宏大、题材最丰富、画技最高超的典型代表。宫内共有壁画1005.68平方米。三清殿壁画以传统工笔重彩勾填画法,绘制道教三界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宏大场面,纯阳殿和重阳殿壁画以分幅山水人物兼通景连环画的方法,绘制了吕洞宾、王重阳一生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永乐宫保存了最完整、最成熟的壁画制作全流程标本,并以壁画为主体,融汇彩塑、彩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元代艺术大师们高超的工艺与技法。其壁画艺术继承了唐、宋绘画传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玄帝庙明代壁画﹣﹣五龙捧圣</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明代"五龙捧圣"壁画原藏于永乐镇西侧玄帝庙,永乐宫迁建时,玄帝庙和其殿内壁画一同搬迁至永乐宫新址,现位于永乐宫新址中轴线建筑群东路。该壁画是难得一见的玄帝与五龙主题的壁画精品,反映了玄武大帝修行圆满之时,由五龙护佑而升为神衹的场景。玄帝位于中央,形象高大,面容紫色,龙眉凤目,着玄色(黑色)龙袍铠甲,手持长剑,青红两色飘带飞舞,有圆形红色头光,背景祥云密布。五位龙王手持圭表敬立周围,其中两位龙王背露龙鳞,脚踏祥云,衣带飘飞,做护佑飞升之状。整幅壁画颜色鲜艳,局部使用沥粉贴金装饰图案,绘画和装饰技法高超,是明代同一题材壁画的珍品。</p><p class="ql-block">该展品于2023由山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三晋文明守望专项基金公开募集社会资金进行修缮。</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壁画局部﹣﹣奉宝玉女</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三清殿西壁</p><p class="ql-block">唐代吴道子开创了方圆凹凸的"兰叶描",他用状如莼菜或形如兰叶的笔法来表现复杂的衣纹,在行笔过程中有意识地用力不均,时提时顿,出现逐渐变粗又忽而转细的线条效果,虚入虚出、刚柔相济。由于永乐宫壁画描绘的是仙人题材,要表现出仙人的飘逸和灵气,兰叶描的特性最合适不过。</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壁画局部(3D打印)-﹣玄元十子</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三清殿扇面墙西壁</p><p class="ql-block">铁线描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状如铁丝而得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圈笔线条。由铁线描勾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一气呵成,衣袂飘飘,有若"吴带当风"。永乐宫壁画中人物的服纹、官帽、官带、头顶圆光等均以此画法来表现,让所画之物的硬度得以完美地体现,表现出沉着稳重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丘处机﹣﹣济世奇功</p><p class="ql-block">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道号长春子,王重阳弟子,即"全真七子"之一。1220年,73岁高龄的丘处机应成吉思汗邀请,率领十八弟子从山东出发,历时两年西行万里,抵达中亚"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脉)觐见成吉思汗,议论军国大事,并阐述节欲保身、好生恶杀、敬天爱民、仁孝清净、无为而治之理。成吉思汗被其"卫生之道"所说服,尊其为"丘神仙",下旨免除全真教的税赋,并授权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在金元战乱时期,全真教演进了王重阳立教之初"结草为庵"的朴素思想,广开教门,立观度人,为天下苍生提供了避乱之所,迅速发展成为北方道教的主要流派。</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壁画局部</p><p class="ql-block">原壁画位于永乐宫纯阳殿东壁</p><p class="ql-block">青绿山水,在元代的寺观壁画中经常出现,使用重彩描绘,以青绿入画,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金粉(加入金粉即称为金碧山水)等矿物质颜料各尽其妙,涂染于画作中,画面显得色彩华丽,具有装饰意味。永乐宫纯阳殿和重阳殿壁画以表现全真教祖师像传为主,结合青绿山水背景,以人物和界画为重点,汇集和串联了得道成仙及度化教人的情节,显示出画匠超凡的想象力和细致的图像表现技巧。</p> <p class="ql-block">起线为骨</p><p class="ql-block">壁画绘制最重要的技法就是运用线条的功力和技巧。笔力精妙、豪放洒脱的线条起着立骨的作用。用线塑造人物,摹画各种质地的服饰器物;用线描绘各种自然景物,特别是难以摹拟的云气景象;用线表现山水树石、宫廷市井。壁画中,线是所有一切形象造型的基础。其中以铁线描、兰叶描和高古游丝描最具代表,三种线描技法融合应用,浑然天成,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棋眼壁伎乐彩画</p><p class="ql-block">这些伎乐彩画新颖别致,富有创意,在棋眼壁上绘制圆光,圆光内画伎乐和舞蹈人物,伎乐手持乐器,全神贯注地演奏,吹奏者面腮鼓起,击鼓者衣袖飞扬,起舞者身姿柔美,不同角色各种神态的表现,为殿内彩画增添了无限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琉璃鸱吻与正脊</p><p class="ql-block">元代(1271-1368)山西省永乐宫壁画艺术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三清殿的鸱吻釉色艳丽、造型特殊、气势浩大、举世罕见。两只高大的孔雀蓝琉璃鸱吻原位于屋顶正脊两端,迁建永乐宫时被替换下来保存在文物库房里。鸱吻高3.02米,由七块琉璃拼合而成,以红坩土作胎,呈孔雀蓝釉色。在造型方面,鸱吻作盘曲状,张口吞脊、怒目圆睁、炯炯有神,身上塑胡人献宝、风伯、雨神、流云等纹样;背兽张目嗔视,尾爪向上向内前伸,尾尖向外弯曲。</p><p class="ql-block">正脊是处于建筑屋顶最高处的一条脊。作为前后两坡屋面的交汇处,正脊在结构上与视觉观赏上均居重要地位。永乐宫三清殿正脊较特别,没有脊刹,两侧堆塑凸起的菊花、莲花、双凤、升龙、荷包牡丹、二龙戏珠等图案,左右对应,形状略有不同。脊身花束艳丽,釉面斑驳,釉色以黄、绿、蓝三彩为主,是元代琉璃的上品之作。永乐宫三清殿琉璃堆花龙凤脊以华美之势创后世堆花脊简之先河,代表了元代琉璃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古建筑造型美与色彩美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历百年修建,经七百寒暑,竟十年之功,永乐宫得以完美地留存至今。永乐宫的故事无法以言语尽说,最真切的体验方式仍是将自己回归于现场之中,在参天古柏之下依次走过龙虎殿、无极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与殿顶雄猛威武的鸱吻留影,与壁画上驻足停留的神仙对望,与甬道砖石中工匠留下的手印合掌,倾听自然与空间中交汇的声响,捕捉刹那而生却永恒存留的悸动。</p><p class="ql-block">艺术无极,文明永乐。永乐宫正等待您的到来,领略它的传世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