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嘉定骑委年会D3天

莲莲

<p class="ql-block">  嘉定区骑委会2024年会,最后一天安排游览南浔古镇。南浔古镇虽去过多次,但时间充裕的游览还为数不多,从上午9时到下午1时集合,足有4小时供大家游玩,还是挺尽性的。</p> <p class="ql-block">  早起,从入住房间拍窗外街景。</p> <p class="ql-block">  连续住宿2晚的房间。</p> <p class="ql-block">  享用自助式的早餐。</p> <p class="ql-block">  8时离开入住酒店。</p> <p class="ql-block">  9点来到桐乡南浔古镇。</p> <p class="ql-block">  嘉一队队长刘飞飞。</p> <p class="ql-block">  嘉定一队的队友。</p> <p class="ql-block">  顾垒队长鲍小玲。</p> <p class="ql-block">  区队队长葛金龙。</p> <p class="ql-block">  菊园分队副队长徐亚声和爱人王幼琴。</p> <p class="ql-block">  嘉定2队队友许学文和爱人席芳娣。</p> <p class="ql-block">  曾经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事。</p> <p class="ql-block">  队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方泰队友。</p> <p class="ql-block">  江桥队友。</p> <p class="ql-block">  新成队友。</p> <p class="ql-block">  丽景队友。</p> <p class="ql-block">  南翔队友。</p> <p class="ql-block">  全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  江南古镇南浔地处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腹地,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风景秀美,被誉为"江南古镇的封面"。1851年,南浔"辑里湖丝"在伦敦首届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金银大奖,牵起了中国与世博的第一根红线,由此诞生的俗称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大贾巨富们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建造了一座座集"大气、洋气、财气、文气"于一体的豪门名宅、私家园林,留下了众多的中西合璧、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奇葩。凭借猿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南浔古镇已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等殊荣。</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  动漫小可爱:小南、小浔。</p> 从南广埸入口。 <p class="ql-block">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  【江南私家园林巨构】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位于鹧鸪溪畔,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让人品味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之意境。后经刘家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全面建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池塘残荷的季节。 <p class="ql-block">  扇亭——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设计别致,造型美观,雕饰精巧。亭内壁嵌有《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镛次子刘锦藻撰于1925年,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自1888年至1922年营建始末。1935年经其子刘承干题跋,并延请名师书录、镌刻,置于亭壁。</p> <p class="ql-block">  东昇阁—— 东昇阁是江南近代园林小莲莊内的主体建筑之一,它沿池而建,面向东方,故名东昇閣,东昇閣是一座典型的中西合壁建筑,它的外形是中国传统的塔式建筑,屋顶平缓鑽尖,而它的装饰却是欧式的,如墙体贴面的材料和装饰线,门窗及阳台等的设置。特别是室内设置了罗马柱及拱型门券,更具欧式风味,由于它的外型与园林中的逮钒相互贴切,故在整个园林中十分和谐,这是中国近代园林的特色,中西相融。东昇閣是小莲莊刘镛之子刘锦藻回故里南浔时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刘承桓先生生平简介 (1930年1月12日﹣2023年1月13日)。</p><p class="ql-block"> 刘承桓先生祖籍南浔,美籍爱国华人,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水晶晶南浔."象牛"后裔上海联谊会顾问。他1930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获美国Beloit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57年获美国普杜大学硕士学位,并在校担任助教,曾在美国Armour药厂、美国露华浓保健中心等公司任职,担任生物化学高级研究员,长期从事多肽类药物的开发研制。并先后荣获2019年湖州人大会"我为家乡办一事"表彰、2020年全市慈善个人捐赠排行第二名、2022年湖州市政府颁发的第四届"湖州慈善奖"一一个人捐赠奖。</p><p class="ql-block"> 刘承桓先生在80年代初回国访问,受到了当时上海市领导的接见。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与他会面时,刘承桓说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前半生已为adoptedcountry作了贡献,现在我有条件为mothercountry 作些贡献了。"</p><p class="ql-block"> 1983年,他以其父之名,捐献100万人民币在上海创办"刘湖涵教育基金会";</p><p class="ql-block"> 1990年7月,他回到家乡南浔,将父亲珍藏的古籍22种235册,碑拓384种571册捐赠给湖州图书馆;1994年,他在美国退休;2012年7月,他回国定居上海。2019年,他秉承祖先"百年世家,重在积德,万般好事,唯有读书"的优良家风,反哺家乡,个人捐赠100万,在故乡南浔设立"刘承桓·南浔慈善教育基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子。2019年10月,他最后一次回南浔,将他的父亲﹣﹣刘镛第四子刘湖涵、以及他母亲朱珩英迁葬于南浔陵园永康苑。2023年1月13号,他因病逝世,享年93周岁。他也安葬在南浔陵园永康苑,陪伴在他的父母旁,实现了他叶落归根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刘家后人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小莲庄"东升阁"(又称小姐楼)里专门放置了他生前的生活用品,部分还原他在上海最后十几年的生活实景,以纪念他爱国爱乡的善举。</p> <p class="ql-block">  御赐牌坊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特准旌表而建。牌坊高8.5米,宽5.6米,呈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湛且丰富,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传说、戏曲题材,及龙、凤、麒麟、蝙蝠等吉祥图案,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三年(1888-1897年),为祭祀先灵之所。建筑面宽三间,纵深三进,前有照壁、旗杆座、牌坊、石狮等,整体气势雄浑,构架雕饰华美。正厅内悬有宣统皇帝所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为近代典型宗庙建筑。</p> 一对石狮子。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院“照壁”、“旗杆座”。</p> <p class="ql-block">  拴马用的中空石柱子。</p> <p class="ql-block">  “积善种福 功载千秋”,南浔刘氏家族对南浔地方的贡献,绝非仅仅体现在现存的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建筑上。刘镛解除河南、江西等地水灾的赈灾善举,其子孙修铁路、办学校,至今还建立了教育基金等种种德行,刘氏家族造福地方、恩泽后世的人文精神,更是当代人应该重视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应该推崇弘扬的优秀文化传统。刘氏家庙祭祀活动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生活于斯的人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浙江南浔刘氏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刘氏始祖源自尧帝唐陶氏,夏王孔甲时以刘为姓,远祖刘累为尧之裔孙,其后裔刘丰公的孙子刘邦成为汉代开国之君。唐末乾符六年发生黄巢叛乱,叛军进攻襄阳,名将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汉高祖三十五世孙,高祖长子刘肥后人)大破黄巢军,后率众从中原南渡长江迁居浙地。刘巨容第十六世孙刘子荣佐明太祖有功,刘氏开始中兴。清康熙、雍正年间,浙江上虞刘氏的一支二十四世高祖刘尚贤从上虞迁居南浔开基立业,居住在泰安桥边的丝行埭,至刘镛已是刘巨容二十九代后人。</p> <p class="ql-block">  刘镛祖上曾经做过铜匠,开铜匠铺于丝行埭,刘氏家庙神龛中供小铜匠担一副借以教育子孙,饮水思源,创业维艰,后来经营蚕丝生意成为江南巨富,位居南浔"四象"之首,在江、浙、沪工商界颇有声望和地位,多次得到清室嘉奖,皇帝颁发刘家"钦若嘉业"等六块九龙金匾,子孙封官晋爵,成为名副其实的红顶商人。南浔其他"三象"、"八牛"之家则没有家庙,只建有祠堂,而且大多或损毁或破旧不堪,与刘氏家庙不可同日而语。刘氏家庙与门前两座高大巍峨的御赐牌坊浑然一体,显示了刘氏家族的荣耀与皇家非同一般的关系。刘氏家庙历经岁月沧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  刘氏三十世刘锦藻编纂、三十一世刘承干补录的《南浔刘氏支谱卷五》中对刘氏祠规有详细的记录,从中摘录几条,以窥一斑:家庙中龛供奉始祖公达公、半湖支祖坦之公、南浔始迁祖文英公、始建家庙者贯经公刘镛的神位,他们永享祭祀。后世能入祖祠者必须是声名远扬、光宗耀祖的子孙。</p><p class="ql-block"> 对族内获取功名、光宗耀祖的除春、秋两次祭祀之外,还要另择吉日举行特祭一次。</p> <p class="ql-block">  家庙西义庄忠孝祠供奉族内为国尽忠的、有官爵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男祖先,以及守节或殉节的女祖先。</p><p class="ql-block"> 刘氏清白传家,后世子孙可以从事士、农、工、商等业,即便贫穷也可依靠族中义田资助或一门手艺谋生。对于从事乐伎、衙役、盗贼等下流龌蹉职事的一律逐出宗族。</p> <p class="ql-block">  刘镛简历:南浔首富,实业家,慈善家,清光禄大夫,刘家基业的创始人,1825——1899,享年74。</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私家藏书楼绝唱】</p><p class="ql-block"> 嘉业藏书楼因清朝溥仪皇帝题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名。由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孙子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体设计为中西合璧园林式布局,寓肃穆的书楼于幽雅的园林之中。最盛时有藏书60万卷,共约18万册,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简介 </p><p class="ql-block"> 嘉业堂藏书楼始筑于一九二0年,购地二十亩,斥金十二万,一九二四年落成。它是我国近代著名私家藏书楼。解放后隶属浙江图书馆。二00一年六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四周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假山、石笋、亭台、小桥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园林、书楼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寓书楼于幽雅园景之中。整座书楼是"口"字形回廊式两层中西合璧建筑,中有一方形天井,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又便于安全保护。书楼上下共有库室五十二间。楼下辟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辟有"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藏书楼布局合理,又便于古籍收藏和阅览。</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创始人刘承幹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前后,刘氏趁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二年间,藏有宋元刊本一百五十五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及稿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经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等专家校勘。鲁迅先生对刘氏刻书曾给于肯定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三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部分古籍散失。直到一九五一年浙江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几种,藏书残缺严重。一九四九年南浔解放前夕,我党领导派部队保护藏书楼。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楼主刘承幹先生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从此,藏书楼成为浙江图书馆一个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省领导对藏书楼十分重视,拨出大量款项整修书楼和庭园。湖州市、南浔区、镇各级领导也十分关心和保护。藏书楼必将焕发青春,为繁荣祖国学术文化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园林西南面有一块怪石,是南浔三奇石之一,上清代大学士阮元题写"啸石"的石刻真迹,隶体,凝练清秀。啸石上有一小孔,若用贴紧小孔吹之,"呜呜"的声音便会从石腔中回转传出,低沉鸣咽,仿佛历史空谷传来的回声。石原为阮元故物。清嘉庆年间,阮元任两浙总督,在杭州设立话经精舍,作为讲学和研究经史的场所,这块石就放在花园内。后来此石移至南浔,1924被刘家购得移入。上刻张廷济、朱兰亭两跋。</p> 尝试着吹啸石。 <p class="ql-block">  南浔张家本是自微州迁居南浔的手工业主,传至张颂贤时,适逢上海开埠,他和许多南浔商人一样,以湖丝贸易发家,之后又抓住商机经营盐业,成为江浙盐业巨头。颂贤公逝后十年,张家分家析产,其长房长孙张石铭在其母亲桂太夫人的扶持下,张家南号的财富积累达到惊人的2000万银元。</p><p class="ql-block"> 除了雄甲一方的财富,更可贵的是这个家族的许多成员潜心书斋、钟爱文化。巨富后的张石铭悉心金石、古籍收藏;其长子乃熊子承父业,进一步扩展"适园"藏书,七子叔驯除了不懈于金融投资外、以古钱收藏享誉;石铭孙葱玉更是新中国第一代书画收藏、鉴定大家。他们为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从商业巨象的财富传递到一门三代的收藏人生,南浔张氏家族(南号)演绎了百年浔商创业宏文的传奇,展示了"一样的江南古镇、不一样的南浔"的独特魅力。他们也为今天的浔商树立了一杆标尺,激励后人创新创业,再续辉煌。</p> <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奇人故居】张静江故居由张静江之父张宝善所建,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堪称江南一绝。</p> <p class="ql-block">  张石铭旧宅简介之名"懿德堂"。其主人名钧衡(1871-1927),</p><p class="ql-block">字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一位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商巨富。至今宅内还存有他精心收藏的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颓等历代大家的书画碑刻。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旧宅建于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1905),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宅院坐西朝东,面街临市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杰作。大宅内厅、堂、楼、厢、轩、房约数百间,各具特色。宅内有数以千计的石雕、砖雕、木雕、玻璃雕,堪称"四绝"。</p> <p class="ql-block">  懿德堂大厅,过去是婚丧喜事、科举中榜举行仪式的所在地。该大厅高敞宽阔,面宽三间,通三宽10.8米,通进深13.6米。庭前畅轩、檐下斗拱、砖木构件及门窗裙板上都刻有"松鹤长青"、"吉祥如意"等图案,为晚清东阳木雕之精品。大厅的明间上方悬挂着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所书的"懿德堂"堂匾,正中上方檀子饰有一副意喻"步步高升"、"平生三级"的鎏金花瓶插戟图案的包袱锦,光彩如初。</p><p class="ql-block"> "懿德堂"为张石铭所立。因其早年丧父,家中事务皆由其母操持,遵循古训"女子多德曰懿",故得其名。"懿"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以示其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德"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  【江南第一宅】 张石铭旧宅(又称懿德堂),由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石铭所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式建筑群组成,号称"江南第一巨宅"。</p> <p class="ql-block">  内厅,俗称"堂楼",是女眷接待客人之处,楼上为女眷居住之所。</p><p class="ql-block"> 该内厅建筑精美,两边厢楼,中间天井,与大厅连接建有砖雕门楼。上刻有晚清书法家吴淦所书"竹苞松茂"。厅及厢楼门窗裙板上都刻有精致的"渔樵耕读"及文博木雕图案,厢楼石基上刻有意喻灵气的暗八仙石雕图案。楼上窗户都镶嵌着法国菱形蓝色银光手绘刻花玻璃,晶莹剔透,工艺精湛。相传此楼过去是张石铭母亲桂太夫人所居住。</p> <p class="ql-block">  “温辉斋” 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楼房,原为张石铭之孙张葱玉居住。韫辉斋本是张葱玉在上海寓所的书房之名。现为南浔张氏家族(南号)史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芭蕉厅位于张石铭旧宅的四进,因廊庑和漏窗上都有木雕芭蕉图案,故得名。楼房外形为中式结构,但在装饰上采用了西式的一些材料和风格,如厅顶上天花棋盘格,走廊铺设法国地砖等等。当初该厅还存有琅琊王游所书《岳阳楼记》雕屏。</p> <p class="ql-block">  石盆中竖立的英德石,因形似苍鹰凌空腾飞,故名"鹰石"。此石造型生动,具有皱、透、漏、瘦等特点,与啸石和美女照镜石并称南浔三大名石。英德石产于广东英德,是我国四大名石之一。</p> <p class="ql-block">  宅院深深,围墙高耸。</p> <p class="ql-block">  西洋楼系张石铭宴请文人名流、举办舞会之所,是南浔古镇又一处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西洋楼的外形结构深受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折中主义"思潮影响,追求形式美而不拘一格,采用了多种风格式样。立面以巴洛克建筑形式为主体,而檐部和卷形门窗又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形式。它的柱式较为独特,门廊外两个八角形的多立克柱子,柱头部分模仿克林斯柱式,外面门楼由罗马卷柱式构成。楼上阳台采用了法国路易时期的铁花栏杆。其中浮雕图案综合了欧式忍冬草叶和中国葡萄叶、牡丹花做装饰,墙体和柱头饰有大量中国传统花卉图案。西洋楼内部是一座颇具西欧色彩的舞厅。石膏天花顶、欧式水晶吊灯、西式壁炉以及乡村风景油画地砖,无不体现出欧洲十八世纪的建筑装饰风格。舞厅后面设有化妆间、衣帽间和休息室。如此充满异国情调的私家舞厅,在那个男人梳着辫子、女人裹着小脚的时代里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  有120年树龄的“广玉兰”。</p> <p class="ql-block">  广玉兰为木兰科木兰属。原产于美洲东南部,冠形端整,叶茂荫浓,花大美丽,芳香四溢,树高17米,胸围214厘米,平均冠幅11米。</p> <p class="ql-block">  南浔张家本是自微州迁居南浔的手工业主,传至张颂贤时,适逢上海开埠,他和许多南浔商人一样,以湖丝贸易发家,之后又抓住商机经营盐业,成为江浙盐业巨头。颂贤公逝后十年,张家分家析产,其长房长孙张石铭在其母亲桂太夫人的扶持下,张家南号的财富积累达到惊人的2000万银元。</p><p class="ql-block"> 除了雄甲一方的财富,更可贵的是这个家族的许多成员潜心书斋、钟爱文化。巨富后的张石铭悉心金石、古籍收藏;其长子乃熊子承父业,进一步扩展"适园"藏书,七子叔驯除了不懈于金融投资外、以古钱收藏享誉;石铭孙葱玉更是新中国第一代书画收藏、鉴定大家。他们为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从商业巨象的财富传递到一门三代的收藏人生,南浔张氏家族(南号)演绎了百年浔商创业宏文的传奇,展示了"一样的江南古镇、不一样的南浔"的独特魅力。他们也为今天的浔商树立了一杆标尺,激励后人创新创业,再续辉煌。</p> <p class="ql-block">  张氏旧宅另一出口。</p> <p class="ql-block">  “浔畔香韵”着力以艺术化的形式浓缩南浔古镇旧日街景,身着旗袍的女子穿梭于古镇街道,小巷之间,时而舞动,时而静坐,一颦一笑皆为风景。</p> <p class="ql-block">  【西风东渐之经典】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由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p> <p class="ql-block">  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系南浔"四象"之一刘镛第三子刘梯青所建。整座建筑由南、中、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理念的厅、堂、楼为主体,最有特点的南、北部中式建筑融入西欧罗马式建筑,其中北部欧式建筑立面高大恢宏,尤为壮观。洋楼下还沉埋过一件不可忘怀的历史悲剧-﹣清初第一文字狱"庄氏史案"。</p> <p class="ql-block">【江南明清沿河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百间楼依河立楼,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与骑楼式长街相连。屋宇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中午我们特别品尝了羊肉排骨麵,43元/碗,味美真好吃!</p> <p class="ql-block">  “水墨浔声”、"九里三阁老, 十里两尚书"自古南浔人才辈出,书香不绝,书生们相聚研读,踌躇满志,以一曲舞蹈尽显书生意气。</p> <p class="ql-block">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江南好,最忆是南浔!</p><p class="ql-block"> 早在四五千年前,南浔的先民就在此生息,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淳裕十二年(1252)建镇文化积淀深厚。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古镇繁华时期,辑里湖丝声名鹊起为皇家御用贡品,蜚声京都,远销海外。上海开埠后,南浔成为全国生丝出口的重要集散地,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为代表的富商群体迅猛崛起,对当时中国最为富庶的江浙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太湖边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古镇中的文化重地。方圆十里,园林书楼,处处庭院深深;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演义诗画水乡;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而又束放适度,中西文化的融合恰到好处。</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游览古镇有4个小时,但还是走马观花,未全观至。用“美篇”制作方式,留下值得回望的游记,南浔我们又来过了!</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大巴第一站送至嘉定,为期3日的骑游年会,经济实惠,每位399元,2晚住宿不换地方,设施完备。52位队友、旅友,大家高高兴兴出游,平平安安回家,年会、旅游两不误,圆满结束!</p> <p class="ql-block">  编辑整理:王莲娣</p><p class="ql-block"> 图文资料:来自同行旅友</p><p class="ql-block"> 音乐:最忆是江南</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