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官宅牵百姓 针行天下救万民

自然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按:当今社会有许多“官二代”,由于行为不检点,引起了老百姓的巨大反感和社会舆论的负面评价。但在我长峪勤忠都头甲张氏家族中,也有一位真正的“官二代”,表现出的却是与社会上一些“官二代”截然不同的形象。今天给大家分享我第四代族兄张汾生的事迹,让大家鉴赏一下我家“官二代”的样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长峪村勤忠都头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人物典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生于官宅牵百姓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针行天下救万民</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处优不忘民间苦,登高需念百姓急”,这是我勤忠都头甲张氏家族祖先遗传下来的一贯家教。在我勤忠都头甲的族人中,就有这样一位忠实践行祖先遗训的典范,他就是曾经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导,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大型报刊多次报导的张汾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央电视二台,七台报导张汾生的事迹画面</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汾生出生于一个高干家庭。父亲张涛在抗战初期即参加革命到晋绥边区工作,后随军南下到四川。汾生即出生于南下途中的临汾。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文革开始前,其父亲张涛一直担任南充地委副书记、南充行署专员,在文革后期又担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1982年享受副省级待遇后离休。因此,张汾生能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官二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从小生活在这样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汾生却时刻牢记父母对自己从小的教育:老老实实做人,正正派派做事,认认真真工作。从小就养成了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品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张汾生和当时大多数城市青年一样,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报名到四川省岳池县下乡插队。在农村插队期间,汾生亲眼目睹了农村老百姓由于缺医少药倍受煎熬的痛苦,于是抱着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的一颗慈善之心,开始阅读医书,自学针灸,尝试着为农村群众治病,并立志将来要做一名为老百姓解除病痛疾苦的医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张汾生如愿以偿,考上了四川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充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工作。后又于1983年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学中研究生班学习。在校期间,汾生脑海里时刻浮现着农村老百姓因看不起病而着急痛苦的画面,为此,他决定把学习不用老百姓花钱,但能治大病的针灸,作为自己学业的主攻方向。不仅在课堂上学,下来虚心向导师求教,而且便览古今关于针灸的书籍,并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感受每一个穴位的效果,体会扎针的深度和角度。通过刻苦学习,汾生对针灸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较深的造诣,这为后来在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汾生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中西医结合研究生班毕业后,于1985年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先后从事内科、高干病房、急重症研究室,针灸康复科等工作,获得了高级职称。他除从事一般的中西医治疗外,继续把针灸作为自己所攻专长,获取了丰富的临床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带领下级医生为住院病人查房</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即使生活在大都市的大医院,汾生仍然时刻不忘处于社会生活底层的老百姓的疾苦。他坚定地认为,用针灸治病,不仅见效快,而且花钱少甚至不花钱,所以最适合我国目前的山区的老百姓。因此,只要医院组织送医下乡,汾生就积极报名参加。在职期间,他先后十二次参加四川省医疗卫生系统组织的医疗下乡活动。首次下乡期间,就通过针灸治疗,让卧床一年零七个月的一名中风偏瘫患者站立起来,开始自主走路。适遇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当晚便将张汾生创造的这一奇迹在四川电视台播出。在第四次三下乡去凉山时,又遇一名瘫痪两年多的女患者,以前曾经在华西医院神经科让康复医生诊治,诊断为不明原因的瘫痪,张汾生只是用针灸治疗了十多分钟,就让患者恢复了走路。四川日报对此作了祥细报导。同时,张汾生多次利用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为城周边的老百姓义务出诊。他利用自己手到擒拿的针灸技术,不仅为无数老百姓解除了病痛疾苦,更把党和国家对农村农民的医疗关怀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参加送医下乡活动中在街头义务为群众诊治</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汾生精湛的针灸技术,受到老百姓的交口称赞,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登载了张汾生的事迹及其医学论文。2005年2月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二台和七台,在播放两会节目的同时,连续几天挤出宝贵的节目时间,专门安排播出了张汾生用针灸技术治疗中风偏瘫康复事迹,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大报刊,也对张汾生的事迹进行了连续报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张汾生送医下乡期间在街头为老百姓义务针<span>灸</span>治疗组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祖传家训,张汾生一贯的理念就是作为一名医生,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爱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救病人于水火。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一带发生特大地震,成都震感也非常强烈。震情就是命令,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年逾花甲的张汾生立即意识到时间就是生命,他顾不上请示院领导,只是和医务科打了一声招呼,便自动发起成立四川省中医学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倡议。由于张汾生在医学院的威望,倡议发出后一呼百应,就在地震当天,他便率领由一名外科主治医生和数十名进修生、研究生组成的医疗队从成都出发。他们先是自驾车去都江堰准备由此进入汶川,但此时都江堰到汶川的路已经中断,他们只得冒着危险,连夜绕道从绵阳进入汶川地界。到达现场后,当看到一座座美丽的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当看到无数鲜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他的心在滴血。他不顾年龄已大,不惧余震危险,抱着赴荡火焰的决心,和年轻的队员们一道,爬山越岭,穿越废墟,向震中挺近。途中,只要遇到需要救助的对象,他们就停下来现场救助,许多濒临死亡的生命,被他们从死神手中拉回。直到两天后,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和凤凰网报导了张汾生率领医疗队进入震中救助的事迹,医院领导才知道张汾生主任早已进入灾区中心,便打去电话予以鼓励支持。就这样,他们一直的汶川抗震第一线坚持了两个多月。后因映秀县的卧龙镇发生严重的灾后瘟疫,院党办又建议张汾生组织人员到映秀卧龙支援,汾生又带领十多人的医疗队,赶往卧龙镇救助。就这样,年逾花甲的张汾生连续在抗震第一线工作了三个多月,直至最后组织要求撤离,他们才告别灾区,依依不舍地回到成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后,海军出版社出版的记者在现场采访后,曾写出一篇大型纪实文学报导——《穿越地震废墟上的中国志愿者》,专门有一章《中医张汾生》,文章用大量篇幅记录了张汾生及其所率领的医疗队在抗震救灾中的事迹。 抗震救灾结束后,张汾生被卫生部及四川省中医管理局、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分子”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张汾生及其所带领的队员在汶川地震救灾现场组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医生,被称为永不退休的职业,甚至越到晚年越忙、越红。退休后的张汾生,自然也不可能休闲下。他本可以到私人开办的诊所或医院应聘,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去赚取高额的报酬。也可以被原医院返聘,继续从事临床工作。但张汾生没有,他心里想的是自己年事已高,在当前,祖国中医学又被国内外一些资本集团别有用心地联合打压,如果不把这些瑰宝传承下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就会逐渐消失。为此,他多次拒绝高薪的诱惑,而是接受了四川中医讲师团的聘请,担任起针灸技术指导老师,开始了在全国义务巡讲《中国针灸秒杀技术》。他用医讲结合,现场治疗的方式,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以使祖国中医学特别是自己擅长的针灸技术得以弘扬光大。同时,还多次受聘,为丹麦、德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来中国的实习医生进行针灸教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吉林电视台报导的张汾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义诊义讲画面组图</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了,张汾生终于有时间去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这就是回到自己从来没有回过的祖籍,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看看在革命战争年代资助过父亲革命的乡亲们以及父亲的那些老战友们,同时利用自己擅长的针灸技术,为家乡的老百姓尽一份游子的绵薄之力。为此,他先后12次从成都到吕梁、到柳林、到长峪,为市里、县里、村里的乡亲们义务治病。妙药银针疾病去,丹心圣手唤春回,许多患有脑瘫、偏瘫、失语等疾病的患者,在张汾生的治疗下得以康复或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一位帕金森综合征的病人,在张汾生的治疗下,减轻了震颤,恢复了走路,心存感激,于1997年7 月19 日在《吕梁日报》第一版登载了《张汾生大夫、感谢您》的文章。同时,张汾生还通过半个多月的针炙,将一名因车祸导致昏迷50多天,医生断言即使醒来也大可能是植物人的病人,奇迹般地扎醒的病例,柳林以至吕梁的医疗专家,都将此称之为创造医疗史上不可想象的奇迹。此后,慕名而来的患者更多了,他一分钱不收,甚至拒绝患者家属到饭店请自己吃饭,每天忙到深夜。虽然累的精疲力尽,但看到一个个患者在银针下病痛得以缓解,症状得以解除,他的心比什么都高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家乡为患者义诊看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只有两类职业是有特殊道德要求的:一曰医德,二曰师德,由此可见道德与品德在这两类职业中的重要性。晋·杨泉曾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即凡是学医者,没有仁德的人是不可以托付的。唐代苏拯也曾在《医人》中指出:“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即只有医者心正,才能药到病除。以德立身才可悬壶济世,历来是我长峪勤忠都头甲张氏家族的传统家教,从近祖张荣治行医“不挣穷人钱,不吃穷人饭,付不起药钱的自贴”,到长辈张兆兴继承父业,病人请医不管风雨路遥,总是随叫随到,遇有无力购药者总是自己贴钱相助(见本谱 页《一门四代医 悬壶救万民》一文),再到现在的张汾生,虽然他们三辈人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年代,但他们的医德医风却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做人的基本的品德,更是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美德。愿我族现在和将来选择从医的后人,能继续发扬他们的这种传统美德,以使我勤忠都头甲的优良家风得以代代传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