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冢的历史由来

姚老师

<p class="ql-block">源于悲壮的“小长安之战”</p><p class="ql-block"> 据《资治通鉴》《后汉书·齐武王演传》等记载,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兄刘縯引兵欲攻宛,至小长安聚与王莽军交战,汉军大败。刘秀之姊刘元在此战中遇害,当地百姓将其埋葬于汉冢寨北门外。刘秀即位后,追封刘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人们尊称刘元为大姑,此地便被叫做“大姑冢”。</p> <p class="ql-block">名称变迁中的岁月痕迹</p><p class="ql-block">白上铺:据明代嘉靖年间的《南阳县志》记载,汉冢在当时称为“白上铺”。南阳东南驿道即宛唐古道,始于春秋时期,是南阳通向江淮乃至吴越的唯一官道。白上铺位于宛唐古驿道之间,北有官店,南有半站店,应是上白河去南阳官道上的一个铺,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梢桥铺:元末明初时,汉冢曾叫梢桥铺,遗址在紧挨汉冢街东北一里许的韩庄一带。据邢氏、胡氏家谱载,其先祖在明朝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移民到梢桥铺。后梢桥铺突发大火,居民移居汉冢街区域。上世纪五十年代,汉冢老街染坊门店前摆布台的石碑上曾有“梢橋舖”字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群乡:据《南阳县志》记载,民国25年(1936年),推行新文化,大姑冢行政单位改为乐群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冢:大约1942年,乐群乡乡长胡明阁把大姑冢周围的乐群乡、新民乡、心化乡合并为汉冢乡。新中国成立后,“汉冢”正式成为官方公布的正统法定地名。</p> <p class="ql-block">丰富的历史遗迹为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汉冢乡境内留存诸多与刘秀相关的遗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汉冢小学院内有刘元的衣冠冢及刻有“大姑冢”“汉光武洗马桥”的石碑。出汉冢小学门,西有旧时汉冢寨北门遗址,曾有古汉墓群遗迹。街西二里处有刘秀营,后讹称柳树营;街西南一里有莽将庄,后讹误为马前庄;街东二里有走马岗,因刘秀在此上马遗有“汉光武上马石”碑而得名;街南三里有焦鼓营,后讹称焦古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