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豪 草原劲松---多松年烈士纪念馆红色主题教育行

阳光南小

<p class="ql-block">  “天光光,地光光,军阀不倒民遭殃!天光光,地光光,王公不倒民悲伤!天光光,地光光,列强压迫哭断肠”,这首刊载在《蒙古农民》的诗用生动鲜明的语言指出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三个坏命运”。《蒙古农民》刊物的创办者就是今天南门外小学5年级8班同学们参观的烈士纪念馆的主人公-多松年烈士。</p> <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8日上午10时,四九的天略显清冷,但同学们格外肃穆,跟随家长一道走进这位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为救国救民而英勇就义的民族英雄的故居,去切身体会那段艰苦岁月下忠诚为党、一心为民、爱憎分明、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多松年烈士,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于1905年出生在原归绥城麻花板村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农民家庭,在这里度过少年时代。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蒙藏学校,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在革命导师李大钊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第一位蒙古族党支部书记,1926年,多松年担任中共察哈尔特别区工委书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面对严酷的形势,多松年毫不畏惧,他不顾亲人劝阻返回张家口营救被捕同志。不久后,多松年在张家口被捕,面对敌人的屠刀,多松年死守着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勇于斗争,在1927年4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年仅22岁。</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跟随讲解员姐姐的脚步在这座占地684平方米的纪念馆中,走遍了每一个角落,用心灵去感受,用亲身去体会,不仅了解了多松年烈士从事的革命活动的全过程,还对展厅所展出的有20余件实物,80余件图片做了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纷纷争相与多松年烈士的雕像合影留念,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看着这样的此情此景不经想起一首悼词《境门前悼多松年烈士》城头可见旧钉痕,未进此门心已沉,三月寒侵风断魂,故乡人,吟片新词作祭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