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及确定‘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有着悠久的内涵和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立春瑞雪来,龙年气象新。2024年2月4日立春,‘立’即开始,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最是一年春好处,天街小雨润如酥。2024年2月19日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p> <p class="ql-block">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2024年3月5日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动物冬藏伏土,不饮不食,称为‘‘蛰’’。</p> <p class="ql-block">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2024年3月20日春分,昼夜长短平均,春季九十日平分,故称‘春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p> <p class="ql-block">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2024年4月4日清明,以禁火吃冷食为特征的寒食在清明前一两日,起源于晋文公重耳,为纪念不愿出山为官,宁愿抱木而焚的介子推。清明节也是大众不假思索张口就来的节气,在漫长的演进中与寒食合而为一,成为传统节日的顶流。</p> <p class="ql-block">谷雨宣晴花乱开,一壶春色聚琴斋。2024年4月19日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阴雨绵绵,空气湿度增加,谷雨的结束便标志着春天的离去。</p> <p class="ql-block">立夏天方霁,闲情喜暂舒。2024年5月5日立夏,是夏季第一个节气,预示着正式进入夏季。伴随而来的是温度升高,阳光更加刺眼,而降雨也更加频繁。</p> <p class="ql-block">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2024年5月20日小满,是二十四节气里特别有哲理的节气,小满未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此时北方的小麦逐渐成熟,但是籽粒还没有饱满,所以叫小满。</p> <p class="ql-block">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2024年6月6日芒种,意味着真正的夏季已经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小麦成熟,水稻也进入插秧季节,这也是“忙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2024年6月21日夏至,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2024年7月6日小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是夏季最热天气的开始。此后天气越来越闷热和潮湿,盛夏时节也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2024年7月22日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阳气达到鼎盛的时期,即将由阳转阴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2024年8月7日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p> <p class="ql-block">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2024年8月22日处暑,也是“出”暑,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亦,属于夏天的暑气就此而止,属于秋天的清凉,渐渐而来。</p> <p class="ql-block">露从今夜白,秋风至此凉。2024年9月7日白露,标志着孟秋时节结束和中秋时节的开场。阴气渐重,露凝而白,意味着天气已经转凉。</p> <p class="ql-block">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2024年9月22日,秋分,《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日子开始变得昼短夜长。</p> <p class="ql-block">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2024年10月8日寒露,意味着大部分地区热冷交替季节的来临,天气将有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的露珠要凝结成霜了。因此,花草树木开始凋零,万物准备迎接寒冬。</p> <p class="ql-block">人间至此秋色尽,草木摇落露为霜。2024年10月23日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也就是说自霜降后天气真正的变冷。</p> <p class="ql-block">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2024年11月7日立冬,意味着开始进入冬季,天明显黑的更早,防寒保暖显得更重要,也代表着万物进入收藏安守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一片黄芦几经霜,白花随风飘四方,2024年11月22日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故称小雪。</p> <p class="ql-block">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2024年12月6日大雪,冬天像磅礴的古乐,严谨的平衡里藏着微妙的渐变,从小雪到大雪的过渡,就显出这种美好。“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俗语: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两日,现在气候变暖,成了暖冬,许多地方已难见雪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2024年12月21日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是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于年之说,我们的祖先也总是从这一天开始,“数九”,记录从冬至到来年春分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寻常一样窗前明,才有梅花便不同。2025年1月5日小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小寒正值“三九”前后,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自烹香积外,相馈大寒前。2025年1月20日大寒,斗转星移,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最后一站,又如期而至,它意味着四时的终结,预兆着新春的开始。《授时通考》有云:寒气之逆极,故为大寒。</p> <p class="ql-block">出镜:小满、人间小甜心、蓉儿、好</p><p class="ql-block"> 好、月朗风清、延丽。</p><p class="ql-block">摄影:宋旭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