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后,这几年每逢“五一”“国庆”“新年”等重大节日前夕,我会抽空去天安门广场转一转,看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看看瓜果飘香的巨型花篮;看看鲜花装饰的锦绣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人头攒动的广场走累了,便转身走进广场西北角的中山公园。这里总有一处安静的角落,春天有郁金香,夏天有红牡丹,秋天赏菊看兰花,冬天站在那“五色土”的社稷祭坛前,眼前会浮现出“皇天厚土,五谷丰登”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临近中午,这里的“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还是可吃的!”这话不是我说的,这可是当年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公园里卖吃的场所不多,但每一处路标都会有这样的提示——来今雨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曲径通幽,近前看去,小店主体建筑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还有假山、小桥、喷泉相互映衬,是一个清幽之地。进入店内,才发现这是一个文化茶座,茶水与甜点配套,亦饮亦食;饮食则与文化相融,相得益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祀活动的社稷坛,在1914年10月对公众开放,成为了北京城的第一座公园——中央公园,是如今中山公园的前身。1915年在公园一角建“来今雨轩”,本拟做俱乐部,后改为茶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今雨轩”这个好听的名字与诗人杜甫有关。杜甫一度居住长安,受到唐玄宗的赏识,一些人认为他会做大官,便争着和他交往。不料杜甫不仅没有入朝为官,反而日益穷困潦倒。在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里杜甫病了,只有一个老朋友冒雨前来看望。诗人有感于老友的情意写下了一篇叫《秋述》的散文,开头有这样的句子: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文章有悲凉沉郁之风,也有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后来,人们便将“旧雨”喻为旧友,把“今雨”喻为新友。取名为“来今雨轩”,则意味着来者都是真朋友、新朋友,不是趋炎附势、淡薄人情的世俗之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今雨轩”这个名字就是取新结识的朋友们怀着真挚的友情来此欢聚一堂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个两层楼的建筑,因为在紫禁城的隔壁,很早以前都是皇家地盘,建筑风格也就与宫廷没多大差异,精致小巧而不失气派。一楼是品食茶点的雅座,楼上没有经营,但置放了一些老式座椅,墙上挂有一组组老照片供人参观。走进细看那些作品,却让人吃惊不小。原来这面积不宽的小楼竟然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初成立赫赫有名的“文学研究会”的地方,那些座椅就是当年茅盾、郑振铎、朱自清、许地山、老舍坐过的呀!我在那些椅子上坐了下来,想沾点文气。如今这个来今雨轩,还曾是思想文化界名宿聚会议事的地方。而且,她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旧址,1919年7月,也是在这里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李大钊、邓中夏等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聚会,宣传马克思主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大钊,1918年11月底在来今雨轩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的演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深深地陷于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之中。其实,早年来今雨轩还有一个常客——鲁迅先生。据《鲁迅日记》记载,先生曾82次来到中山公园,60次到来今雨轩翻译写作、品茗就餐、赏花会友。 鲁迅的学生许钦文,在1979年曾撰文,详细描述了鲁迅先生请他在来今雨轩吃包子、喝茶的故事。先生曾经正经八百地告诉许钦文:“来今雨轩的包子是可以吃的。”鲁迅对饮食是比较讲究的,他眼中的“可以吃”,换言之就是“很值得一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还记着:他从1926年7月6日至8月13日,连续39天在这里品茗就餐之外赏花会友,他翻译的小说《小约翰》是在这里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恨水在这里完成了《啼笑因缘》,许地山等名人在此举办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依旧很有名气,吸引着游客在此驻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今雨轩的包子是冬菜馅的,在北京十分出名,足以同天津“狗不理”媲美。到来今雨轩的人,是必须吃几个冬菜包子的,而冬菜包子在食客心目中,往往是来今雨轩的代名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几天,在朋友圈里读到房山文友杨老师的《冬菜》美文。文中杨老师讲述了冬菜的由来并联想到了“来今雨轩的冬菜包子”。杨老师在文中表示:“我打算抽空去尝一尝这冬菜包子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退休人的生活就是这么任性,好朋友间,只要有人提议小聚,立马就能成行。这不,就在这大寒时节的中午十分,我就和好朋友杨老师,一起坐在了这温馨典雅的小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今雨轩环境优雅,桌椅古朴典雅,舒适自然,餐具精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落坐后,我们点了套餐,茶社的菜单上目前有包子、小菜、豌豆黄和小桃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餐盘中四个冬菜包子,包子外形别具一格,包子皮是“高帮”的圆柱体,有26个褶皱,酷似一个鸟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菜拼盘包含四道小菜,味道爽口。豌豆黄地道的北京味道。八片小桃酥,四个不忍入口的精致小菜,分别是盘龙黄瓜脆嫩爽口、佛手瓜片薄如蝉翼、樱桃萝卜一分四瓣酸脆可爱,芥菜咸香细如发丝,一壶雅安红茶韵味悠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今雨轩吃这包子,才真正是在吃文化,吃的过程也很有仪式感,可以发思古幽情,可以与先贤对话,还可以放下沉甸甸的筷子,到二楼去与许多仙贤名人邂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午后,阳光洒进阁楼,人们在这里享受片刻的宁静,远离城市的喧嚣。<span class="ql-cursor"></span>坐在那,乐音袅袅,慢慢吃慢慢喝,抬头看到了正对着我们的一幅楹联:“寄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恰似我今时的心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