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香园纪念馆

小马哥(Mark)

<p class="ql-block">十香园纪念馆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怀德大街3号,建于清道年前后,是晚清广东著名画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及作画之所。</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因院内曾植有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故名"十香园"。居廉在此设账授徒,培养了一大批近代美术人才,当中以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和陈树人为代表,因此十香园又被誉为"岭南画派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建筑历史</p><p class="ql-block">2007年,十香园纪念馆依托十香园成立。现分为遗址区域和美术展览区域,总站地面积为3879平方米。遗址区域包括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馆三座主体建筑,以《居巢、居廉与十香园》为固定展,介绍"二居"的艺术成就及十香园的历史沿革。美术展览区包括两层美术展馆及艺术家交流厅和园林水榭[xiè]、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以《诗情画意溯流源--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先师纪念展》为固定展,通过"一人、一画、一史"的形式系列地介绍隔山画派及岭南画派的发展和传承脉络。</p><p class="ql-block">十香园纪念馆致力于展示岭南书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致力于维系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和后人,更致力于服务广大市民游客,为大家提供一个岭南书画大师艺术成果的展示地,一个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原创地,一个青少年书画艺术教育实践地,一个广大市民文化休闲的旅游地。</p> <p class="ql-block">紫梨花馆</p> <p class="ql-block">岭南“二居”:居巢与居廉</p><p class="ql-block">居巢、居廉是19世纪中后期广东画坛的两位重要画家,以撞水、撞粉法绘花鸟草虫著称,自成“居派”。20世纪初,居派的绘画风格更成为了当时岭南的主流画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高剑父、陈树人均是居氏学生。居巢居廉花鸟画的一大特色是题材上以写岭南风物为主。他们画中所描绘的动植物超过两百种,以往作画题材中罕见的水族动物也是居巢作画的题材之一。此外居巢、居廉还喜画昆虫。邓秋枚称居巢“草虫尤胜”。由于师承宋光宝,工笔没骨画风和注重写生的习惯对居巢和居廉的画风有莫大影响。居巢居廉的绘画以写生为基,功底深厚。高剑父称居廉“眼之所到,笔便能到,无物不写,无奇不写,前人不敢移入画面的东西,师尽能之。</p><p class="ql-block">居巢作为居廉的从兄,也是他的艺术导师,对岭南画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不仅具备多方面的文化修养,擅长诗词、书法,还精通国画,尤其在花草、草虫的描绘上有独到的造诣,而山水、人物画作品更是清秀雅致,栩栩如生,惟肖惟妙。</p><p class="ql-block">如今,提到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时,几乎都会提到他们的启蒙老师居廉,而居廉的艺术影响则追溯至居巢。在讨论19世纪末广东的美术状态时,也离不开“二居”的名字。他们所倡导的没骨花鸟画传统几乎主宰了广东画坛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p><p class="ql-block">居巢与居廉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绘画技艺,更在于他们对岭南画派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一手创造和发展的撞水、撞粉之法成为岭南画派的重要特色,为岭南地区的绘画艺术注入了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期随着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崛起于中国现代画坛的中国画流派,也是岭南文化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属于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该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理念为“笔墨当随时代”;他们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东洋、西洋画法,自创一格,着重写生,多画中国南方风物和风光,章法、笔墨不落陈套,色彩鲜艳,学者甚众,它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为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p><p class="ql-block">“二高一陈”师承居巢、居廉,后在20世纪初,前往日本游学,受到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美术近代化运动的启发,高举“政治革命”与“艺术革命”的大旗,锐意改革中国画。此后,他们提出“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绘画主张并身体力行,他们将西方写实主义的光影、透视和日本画的渲染手法等植入传统的中国画中,创造出了一种既具时代精神又富地方特色的“新国画”,“岭南画派”应运而生。1912年,高氏兄弟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是岭南画派早期的宣传阵地。</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沿着“二陈一高”所开辟的“折衷”方向继续前行,更加注重重大题材的开拓,以及时代精神的展现,进而将岭南画派推向新的高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有如下特点:</p><p class="ql-block">一、主张创新,以岭南特有景物丰富题材;</p><p class="ql-block">二、主张写实,引入西洋画派;</p><p class="ql-block">三、博取诸家之长;</p><p class="ql-block">四、发扬了国画的优良传统,在绘画技术上,一反勾勒法而用“没骨法”,用“撞水撞粉”法,以求其真。岭南画派始于晚清时期,二高一陈即为早期著名创始人,二高即为高剑父、高奇峰,陈即为陈树人,其弟子多成名家,形成一海内外华人都喜欢的著名画派。</p><p class="ql-block">在香港的赵少昂、杨善深,在广州的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赵少昂被誉为高奇峰以后最佳传人,海外友人多以收藏少昂花鸟为贵。黎雄才、关山月都在美术院任教,弟子颇多。杨善深在香港主持他开创的“春风画会”,传授画艺。他们于八十年代初期,合作完成了百余幅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体现了四位大师谐和默契、心照神交的深厚友情,可谓:“岭南四家荟萃一堂叹为观止”。“岭南画派”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精神。这种新的文化精神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一)革命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二)时代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在区别于旧国画流派的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三)兼容精神,这是“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是革新的重要途径</p><p class="ql-block">(四)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不断发展的动力。</p><p class="ql-block">这四种精神是互相联系的,它构成了“岭南画派”相当完整的体系,也是这一画派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革命精神是“岭南画派”的思想基础。这种革命精神,又是和“岭南画派”创始人的特殊经历和思想倾向分不开的。时代精神,“岭南画派”在题材内容上大胆革新,也是这一画派能够永葆青春的原因。兼容精神, 也就是“折衷中外,融合古今”,这是“岭南画派”最重要的主张,是它的艺术原则,也是“岭南画派”革新的途径。创新精神,这是"岭南画派"前进的动力,也“岭南画派”历久不衰的奥秘。只有创新,它才有生命力,而创新本身既是目标,也是这个画派发展的动力。“岭南画派”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状大,就是有创新精神作为推动力。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师出同源,信奉同一艺术原则,但各有创新,风格不一样。第二代的杰出画家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等,也风格各异。他们的后辈杨之光、陈金章、伍嘉陵、梁世雄、林墉、王玉珏等画家,也各有自己的面目。高剑父不希望学生学得跟他一样,他声称这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他要求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发源于中国岭南地区,创始人及其他主要成员又都是岭南人,而今天这个画派的“大本营”仍然在岭南一带(包括港、澳地区)。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岭南画派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精神与京津画派、海上画派三足鼎立,成为新派中国画的代表之一。岭南画派作品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特色,对推动中国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它和粤剧、广东音乐并称为“广府三秀”。</p> <p class="ql-block">太湖石</p> <p class="ql-block">庭院一隅</p> <p class="ql-block">院落小景</p> <p class="ql-block">民国画圣高奇峰</p><p class="ql-block">高奇峰(1889~1933),名嵡,字奇峰,广东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人,我国近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同盟会会员,与陈树人、高剑父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被人称为“岭南三杰”,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徐悲鸿称赞他“发扬真艺,领袖艺坛”。</p><p class="ql-block">高奇峰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画家。其作品以翎毛、走兽、花卉最为擅长,尤擅画鹰、狮和虎,亦能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其工者用笔细致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笔力豪放。其画富有独创性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画风工整而刚劲、真实而诗意盎然,画面明快而流畅、题材丰富而意境清雅。</p><p class="ql-block">高奇峰自幼失去父母,家境贫寒。在兄长高剑父的指导下研习绘画,打下深厚的传统艺术根底。1907年随高剑父赴日本,从学于日本画家田中赖璋。奇峰大量临摹源于中国画传统又融入西方技法的日本绘画大师们的作品,如饥似渴吸取新知识,画艺日精。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1910年学成回国后,继续从事同盟会的秘密工作,并在广州几所中学中学担任图画教师,并举办画展,影响颇大,始有“岭南二高”之誉。1912年由广东省政府资助,与高剑父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并任画报主编。他把画报办成既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阵地,又是传播新艺术的喉舌。“岭南三杰”的新国画便是首先在《真相画报》发表的,在国画革新运动中起到先躯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政治上,高奇峰大胆揭露袁世凯的各种阴谋,遭袁通缉,被迫流亡日本。1918年高奇峰受广东工业学校之聘,任职于该校的美术制版科主任,1925年任岭南大学名誉教授,并在广州开设美学馆教授国画。后因染肺疾,1930年迁居二沙岛建一室,名之曰“天风楼”,潜心创作、授徒,其学生中黄少强、叶少秉、赵少昂、容漱石、周一峰等较有成就。此时,奇峰的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33年德国政府拟在柏林举办中德美术展,奇峰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赴德国中国美术展览会专使,代表我国筹办画展,并受邀到上海出席筹备会议。他从广州乘船赴上海,在船上应邀为客人作画,不慎摔了一跤,由于长时间的颠簸劳累及患病在身,三天后病情恶化,不幸于11月2日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汪兆铭、于右任、经亨颐、马超俊、叶恭绰、方君璧、黄宾虹、蔡元培、孙科、陈树人、狄平子、褚民谊、曾仲鸣、伍联德、梁得所联名发表《名画家高奇峰病殁》通告中,有“高君努力革命,曾有极光荣之历史,乃功成不居,专致于艺术”之语。而从《高奇峰先生荣哀录》中,更频繁出现颂扬他在辛亥革命时期功绩的各种挽联。及至此际,高奇峰的革命史迹大有令人眼前一亮之感。</p><p class="ql-block">南京国民政府为他隆重举行葬礼,并葬于南京郊外的栖霞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题写墓碑“画圣高奇峰先生之墓”,以褒扬他生前的丰功伟绩,很多民国高官参加了葬礼。孙中山之子孙科为高奇峰作了一副挽联,概括了他的革命和艺术人生:“革命著丰功环堵萧然先总理谓其勤不可及;逸才旷代天风渺矣大画师特以节概示来兹”。他身后得以风光大葬,成为中国数千年美术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获最高殊荣的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画家</p><p class="ql-block">高剑父(1879年10月12日—1951年6月22日),名仑,字剑父,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岭南画派的“岭南三杰”,且是三杰之首。</p><p class="ql-block">高剑父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14岁时拜名画家居廉为师学画。1906年,他前往日本留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他在广州举办了“折衷”“新国画展”,致力于尝试折衷中西画法。1911年,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1914年流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参护法运动,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逝世后,他全力倡导新国画运动,1924年在广州创办春睡画院。他曾任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他移居澳门,继续主持春睡画院,并组织师生举办抗战画展。1946年,他返广州,创办南中美术院。1951年6月22日,他在中国澳门因病逝世,享年72岁。</p><p class="ql-block">高剑父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创建岭南画派。他是近现代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先驱者之一,也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史上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一人。他在中国画坛逐渐崛起,最终成为引人瞩目的“画坛盟主”和“一代宗师”。他所创立的“岭南画派”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绘画流派。高剑父的作品追求形神兼备,手法彩墨并重,以花鸟、山水画为创作题材。他的画作代表作品有《东战场的烈馅》《江关萧瑟》《绝代名姝》《松风水月图》《埃及英雄》等,各国博物馆均收藏其作品。著作尚有《中国现代的绘画》《印度艺术》《国画新路向》《春睡艺谈》等书。他的作品先后获得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牌奖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比利时百年博览会最优等奖。在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公布的特别评选出的广东百年美术史上的21位广东美术大家中,高剑父名列其中。2023年5月,高剑父入选国家文物局“1911年后已故书画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p> <p class="ql-block">陈韵</p><p class="ql-block">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陈树人(1884—1948),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画家。早年随其岳父居廉学画。东渡日本求学,先后毕业于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京都美术学校绘画科及东京国立大学文学系。归国后与高剑父、高奇峰开创岭南画派,被称为“岭南三杰”。1917年受孙中山委任为中华革命党美洲加拿大总支部部长,回国后历任中国国民党党务部部长、广东省政务厅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要职。从政之余,仍不忘绘画,以其山水、花鸟、走兽,著称于时。1948年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啸月琴馆</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近现代巨匠:赵少昂</p><p class="ql-block">赵少昂(1905~1998 )字叔仪,男,汉族,原籍广东番禺。著名花鸟画家。岭南画派元老级代表人物。1905年3月6日生于广东广州。1998年逝世于香港,终年93岁。</p><p class="ql-block">年幼家贫,以做工谋生。业余自学 绘画。1921年入高奇峰办的美学馆学画,1925年在 广州创办岭南制版所,从事广告设计、印刷制版。1927年任教于广东省佛山市立美术学校。1930年设岭南艺苑,教授绘画。1937年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1948年任 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同年移居香港。赵少昂擅花鸟、走兽, 继承 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革新中国画。他的画融汇古今,并汲取西洋绘画的表现形式,又注重师法造化。作品笔墨简练、生动,形神兼备,深受人们的欢迎。曾在欧亚美及大洋洲等地举办画展数十次。</p> <p class="ql-block">苏卧农(1901年-1975年),原名苏文,广东广州花地人,是中国水墨画岭南画派著名的花鸟画家,也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的早期八室弟子之一,卓有成就的重要成员。</p><p class="ql-block">苏卧农家在广州西南郊的花果栽培中心——花地(今广州市芳村区花地)世代花农之家。自幼学习栽培花果,爱好绘画。他的一生与种花、作画结下不解之缘,既是经验丰富的种花能手——花农,又是独标一格的花鸟画家。在他的一生中,除了早年曾外出做杂工(1917~1919),就学佛山市立美专(1926~1928),入春睡画院(1929--1932),赴日本留学(1932--1935)以及日寇侵占广州,避难澳门、香港(1938--1942)期间,与家园关系暂疏而外,其余长久的岁月,无论是赋闲家居(1942--1945),或在中学、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1935~1938;1946~1949)任教,或在广州市文史研究馆(以及文史研究馆举办的文史夜学院美术科)、广州国画院(即今之广东画院)和美协广东分会任职、任教(1956~1975),直到他逝世之前,都不曾脱离栽培花果的劳动。他种花主要的不是什么闲情逸致或业余爱好,而是一家数口的重要生活来源。在中外美术史上,像他这样长期从事农业劳动,艺术上成就卓著的画家,是不多见的。病逝于1975年(夏历乙卯)3月18日病逝,享年七十五岁。</p> <p class="ql-block">杨善深 中国当代国画家</p><p class="ql-block">杨善深(1913年—2004年),字柳斋,广东台山市赤溪镇象岭村人,中国当代国画家、岭南画派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合称“岭南画派四大家”。</p><p class="ql-block">杨善深20岁时开始从事国画创作。21岁时,他在广州首次举办了个人画展。杨善深曾留学日本京都堂本美术学校,后来回国。1940年,杨善深赴南洋举办个人画展,同年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展览会”。1941年,杨善深移居澳门,与高剑父、冯康侯等人成立“协社”。1945年,他与高剑父、陈树人、赵少昂等人创办“今社画会”。1959年,杨善深先后在美国纽约、三藩市、檀香山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73年,他先后在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4年,他与关山月一起应邀访问美国。</p><p class="ql-block">2004年,杨善深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关山月</p><p class="ql-block">关山月 ,原名关泽霈,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于广东阳江县(今广东阳江市)那蓬乡果园村。早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本科,刻苦自学绘画。后得到岭南画派主要创始人高剑父先生的赏识,招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高氏入室弟子,并为其改名关山月。</p><p class="ql-block">1939年,关山月以《渔民之劫》等作品参加了在苏联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同年秋至1940年春,他首次于澳门、香港及湛江举办个人画展,之后他自广东出发,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并沿途举办个人画展,以卖画维持生活和筹措资金,他在敦煌石窟临摹过壁画,研习传统艺术。此次旅行写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1946年,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p><p class="ql-block">1947年作南洋之行,关山月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作品描绘热带风光,并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华侨的欢迎。翌年又在香港、上海、南京举办西西南、西北及南洋旅行写生画展,并出版《关山月纪游画集》(2辑)。</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艺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文艺学院教授兼中南文联美术部副部长、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副校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名誉院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少强 民国岭南派画家</p><p class="ql-block">黄少强(1901~1942年),名宜仕,字少强,号止翁、止庐,南海官窑小江村人,曾先后师从高奇峰、高剑父、刘博文、刘海粟,兼修中西画学。从1926年起,黄少强先后到佛山市高等美术学校、南海师范学校、广州培桂学校、广州第一中学、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等学校任教。20世纪30年代末期,他因广州沦陷,避难香港,与何漆园、叶少秉等创立“香港美学院”,香港沦陷后返回家乡,在佛山设“止庐画塾”教授学生,直至病逝于南海官窑小江村。代表作品有《洪水流民图》《流民图》《骨肉流离道路中》《残歌载道泪飘洒》《教人空引发飘萧》《罄竹难书亡国惨》等。</p><p class="ql-block">黄少强于1901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官窑镇小江村的一户书香世家。他少年时对绘画情有独钟,母亲见状,便教他涂鸦,更刻意搜罗名人画卷供他鉴赏,培养他的艺术修养。黄少强9岁那年时值辛亥革命前夕,世道飘摇,民生艰辛,他便画了一幅《无告人》描绘百姓困顿。</p><p class="ql-block">1919年,黄少强入室高奇峰先生,后又拜高剑父为师,成为“二高”的共同弟子,并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天风七子”之一。1920年好学的黄少强又进入“博文美术学校”师从留美画家刘博文,学习西洋画技法,后又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随刘海粟学画。1923年他循师命游历广西、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地,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体察民间疾苦,为后来的画作积累了大量素材。</p><p class="ql-block">从1926年起,黄少强先后到佛山市高等美术学校、南海师范学校、广州培桂学校、广州第一中学、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等学校任教。1930年,他曾与赵少昂合办“南海艺苑”。1932年,黄少强在广州举办“国难画展览会”,他的《洪水图》把国难家恨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1935年,黄少强自办民间画馆于广州,次年组织民间画会,提出“到民间去,百折不回”,“谱家国之哀愁,写民间之疾苦”的口号。</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末期,黄少强因广州沦陷,避难香港,与何漆园、叶少秉等创立“香港美学院”,香港沦陷后返回家乡,在佛山设“止庐画塾”教授学生,直至病逝于南海官窑小江村。</p> <p class="ql-block">方人定 现代书画家</p><p class="ql-block">方人定(1901年6月19日—1975年3月2日),原名方仕钦,后改名为方人定,意为“人定胜天”。广东中山市沙溪人,现代著名书画家,岭南画派画家,以人物画见长,同时也是知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习画,主张国画革新。1929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金奖。擅长人物、花鸟、山水、书法。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著有《方人定画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黎雄才 中国当代国画家</p><p class="ql-block">黎雄才(1910年5月15日-2001年12月19日)是中国当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广东省肇庆,毕业于广州烈风美术学校,并曾到日本学画。黎雄才擅长巨幅山水画,精于花鸟草虫,画作气势浑厚,自具风貌,被评论界称为“黎家山水”。他的作品《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评论界誉为“抗洪史诗”,而《潇湘夜雨》荣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作品《寒江夜泊》《珠江帆影》入选芝加哥“当前进步博览会”和德国柏林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黎雄才曾任广州美术学院顾问、教授,与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并称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画家。他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与改革,将传统国画的技法与日本画、西洋画技法融合,但其风格又有不同。2001年12月19日,黎雄才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在广州去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俯瞰十香园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