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梯子崖位于山西省河津市,是北魏孝文帝时期人工开凿的军事古栈道,于万仞绝壁盘旋而上,由365个石台阶组成,地处黄河龙门段,紧邻龙门上口,地势险峻,风景独特,堪称“天下第一挂壁天梯”!<br> 这里地处黄河晋陕大峡谷龙门段,紧邻龙门上口,晋陕大峡谷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峡谷之一,同时这里更是传说中大禹治水和鱼跃龙门的发生地。<br>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景区的两大文化观光主题,游览三大核心观景区。<br> 两大文化观光主题为:登天下第一挂壁天梯,览中华鱼跃龙门胜境,即:登天梯跃龙门!<br> 三大核心观景区为:1、北魏古道—梯子崖,梯子崖为1600年前北魏时期军事古栈道,北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并立碑纪念,从空中鸟瞰梯子崖,宛如在一块巨大的悬崖竖石上雕刻出的365个石台阶。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2、七里画廊—桃花谷,顾名思义,早春时节漫山遍野的山桃花争相斗艳,因以为名。谷内清静幽雅,植被丰茂, 溪流潺潺,瀑布飘然,山石地貌形态万千。四季景色更是各有特色,春季漫山桃花争相斗艳,夏季满目苍翠,鸟语清脆,花香四溢,秋季醉人的红叶如丝带般飘洒在山谷的两侧,冬季万物皆沉寂下来,积蓄力量,静待来年,若运气好,赶上一场飘雪,那真是仿佛可以洗涤心灵的美了。3、龙门之巅—倚梯城,北魏孝文帝曾至倚梯城祭祀大禹、诏修庙宇,感念禹凿山断、黄鲤跃龙门。随着千年的沧桑变迁已消逝在历史的烟云之中,目前,倚梯城遗址处已恢复部分建筑,有化龙庙、禹博园、天上龙门观景台等可供游客游览!<br> 除此之外,景区还有各种精彩的体验项目:高达百米的垂直观光电梯—跃龙天梯、惊险刺激的玻璃栈道、高空无护栏玻璃步道—漫步青云与攀岩项目—飞云渡。这不仅将景区的三大区域紧紧地衔接了起来,更使我们的旅程更加丰富多彩。<br> 雕塑“拓”<div> 雕塑的名字是“拓”即开拓者。开拓者右手举锤,左手持凿,正在开山拓石,仿佛重现了北魏时期古人开凿天梯时的场景。从景区入口拾级而上,总有一个角度会看到,雕塑人物、大山和天空完美契合,天人合一,古人用双手雕刻大山的气势跃然眼前。<br> “拓”者雕塑,蕴含了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同时也是山西黄河大梯子崖旅游景区「勤劳、 智慧、进取」的企业文化精神的体现。<br></div> 手机拍摄 龙门山(手机拍摄) 龙门山(手机拍摄) 一线天 佳(夹)人巷<div>所谓“佳(夹)人巷”:过则为佳人,过不去则夹人<br></div> 北魏梯子崖<div> 根据史料记载梯子崖为北魏时期军事古栈道,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是通往山顶倚梯城的唯一通道,倚梯城为北魏时期屯兵之所,地处吕梁山脉和汾渭平原衔接位置,是黄河龙门一带的控制性城堡要塞,城中有禹庙,北魏孝文帝曾亲临巡视,祭祀大禹,昭示天下以示正统,并诏修庙字,立碑纪念。<br> 梯子崖地理形势险要,西有黄河龙门天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和军事意义,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也!<br> 梯子崖由365个石台阶呈“之”字形从山底盘旋至山顶组成,全程共168米,垂直高差约99米,是古时人工开凿于崖壁外侧的古栈道。崖壁内侧细密的凿痕历经沧桑岁月的洗礼,至今依旧清晰可见。<br> 据史料记载,北魏时期古栈道梯子崖曾作为军事用途通往山顶的屯兵之所—倚梯城。太和二十一年夏,魏孝文帝曾西巡至此,立碑纪念。<br> 由此拾阶而上,北望石门奇观,南眺龙门飞鲤,一步一重天,一弯一景致,晋陕大峡谷龙门风光尽收眼底!空中俯瞰其整体形态便是在一块巨型竖石上雕刻出365个台阶,地势险峻,风景独特,堪称“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br>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王朝,这是一个喜欢在石头上雕刻的民族。<br> 梯子崖亦属于北魏时期的石刻杰作。同一时期的龙门石窟(洛阳)和云冈石窟(大同)重在体现民族的宗教文化,而工程宏大且艰巨的梯子崖则更加具备军事意义和实用性,在形式上也表现出了北方民族的粗犷。<br> 北魏孝文帝通过一系列的政治、 军事和文化改革,推动鲜卑族汉化,给华夏文明注入新的活力。出生于河东本地的南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曾这样评价魏孝文帝:“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为乎? 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br> 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正在孕育着一个伟大的朝代——唐朝。<br></div> 状元亭(鳌冠亭)(手机拍摄)<div> 这座巍峨的大山,山势雄伟,形态独特,从远处望去整座山峰形似一只巨大的神龟,缓缓伸出了头,气势磅礴,宛如一只巨鳌,守护在黄河岸边,这座亭子傲然矗立在鳌头之上(寓意着独占鳌头),就像巨鳌之冠,俯瞰着下方的鱼跃龙门之地。仿佛承载着千年以来对金榜题名、功成名就的美好期许,因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座亭子得名为:“状元亭”或 “鳌冠亭”<br> 亭子与周围的山河景致相得益彰,亭身古朴典雅,飞檐斗拱, 尽显建筑之美。站在亭中远眺,龙门大峡谷的壮观景象尽收眼底,仿佛能听到那跃过龙门的鱼儿化龙的欢腾之声,激励着无数求学之士奋发向上。<br></div> 状元亭(鳌冠亭) 月蟾石<div> 月蟾「月蟾石」外形酷似蟾蜍。<br> 相传,黄河石门处原是座青石大山相连,高达千仞。大禹治水到此处时,得用刀斧凿开河道。工程浩大,艰巨异常,大禹率众夜以继日,奋斗不息,然而月有阴晴圆缺,每当夜黑时,施工就会极不便利。但是大禹的精神感动了上苍,仙女嫦娥妙手一挥,便在山西与陕西两岸的青石山上各放了一只蟾蜍,蟾蜍夜放月光,使得黑夜如同白昼一般,照亮了晋陕两岸,加快了施工速度。<br> 石门凿通后,两岸石壁陡峭如削,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泛滥的黄河水得以疏导,两岸百姓从此不再遭受水患危害。然而功不可没的两只蟾蜍却永久地化作了石身,分别伫立在东西两侧的青石山上,彼此对望。为了纪念,人们将它们取名为“月蟾石”。<br> 两块月蟾石一块现存于此处, 另一块现存于黄河西岸的青石山上。<br></div> “米汤庵”<div> 站在滑岔这里,往西北方望去,可以看到鳌冠亭下方的崖壁侧面,有一个用毛石垒成的地方,那便是“米汤庵”。为什么叫米汤庵呢?因为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这里支锅造饭,在黄河沿岸有很多被叫做米汤庵的地方,这可能和大禹一路疏通河道,每到一个地方,因为条件艰苦只能选择一些天然的石洞安顿下来有关。您现在所看到的米汤庵就是这样一个天然的石洞,洞内面积不超过三十平米,但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石洞在抗战时期却是山顶上老百姓的救命洞。<br> 在当时与日军残酷的拉锯战中,山上只要被日军占领或者被日军扫荡,村里的老百姓就都躲避到米汤庵中,每次都能安全逃生。也许有朋友要问,米汤庵很难找吗?日军为什么每次都找不到?<br> 这是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米汤庵地处黄河边, 而这一段的黄河峡谷, 也正好是黄河河道较窄的地方, 新八师和游击队就在黄河对面的陕西一侧部署了火力,米汤庵就正好在对面部队的火力射程之内,所以只要老百姓进了米汤庵,对面的部队就开始执行起保护老百姓的任务,日军是绝对不敢试图靠近的。<br> 外墙是我们为了保护米汤庵增建的,后期我们会逐步向游客开放米汤庵,让大家体验米汤庵式的安全感,同时也让我们铭记历史,致敬先辈!<br></div> 手机拍摄<div><br></div> 摄于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