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长征2303||“太行军工十八英雄”纪念邮简今日在北京会城门邮局举行首发式

紫秋

<p class="ql-block">【紫秋纪实】文化新长征—2303:</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1日周二(北京多云/-3℃—8℃)。今日下午,由老兵方阵和八路军太行分会等单位联合筹划出品的“太行军工十八英雄”纪念邮简在北京会城门邮局举行了首发仪式。 </p><p class="ql-block"> “太行军工十八英雄颂”纪念邮简记述的18位英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军工部评选出的十八位劳动英雄。他们分别来自军工部所属的不同部门和岗位,包括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一线生产人员。这些英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为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们是:甄荣典、杨鸿章、柴栋良、教逢春、石成玉、陈兆祥、刘贵福、邵希明、李银成、郭栋才、王孝堂、尚文元、孙永福、安蓬莱、张浩、王民钦、高文喜、关丁旺。</p><p class="ql-block"> 这些英雄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上活跃着,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生活,身居高山沟壑、吃糠咽菜、粗衣草鞋,以苦为乐、夜以继日、浴血奋战。正是他们拯救民族、报效祖国的无奉献,使八路军的军事工业从修械、复装枪弹、锻造冷兵器、自制黑!药、手榴弹、地雷开始,继而自制三酸、无烟火药、烈性炸药,进而展到生产制式马步枪、全新子弹、掷弹筒、小臼炮、曲射炮亲,为我军坚持敌后抗战赢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p><p class="ql-block"> 他们也是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群体中的代表。他们默默无闻,坚韧不拔,淡泊名利,他们为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青春,他们是共和国诞生的奠基者,他们是革命信念的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音乐家贺绿汀谱写的《游击队之歌》中曾这样说:“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但历史的真实情况则是:据统计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士从敌人手中每缴获一支三八大盖枪,就要以三位八路军战士的牺牲为代价,十分惨烈。这才是当时敌后艰苦环境的真实描绘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10月22日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要求在一年内要增加步枪一万支。1938年11月毛泽东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和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亲自勘察选址,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实地视察后一致决定,将军工部厂址选在太行腹心区黎城县(仅有的抗日完整县)西北部一座叫水窖山(俗称黄崖洞)的大山里。1939年6月中旬,八路军军工部正式成立。到1941年11月,经过两年半的发展,军工部在晋冀地区逐步整合为10个生产单位,职工总数达到3000多人,初步形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工基地。</p><p class="ql-block"> 其中黄崖洞兵工厂是军工部建厂时间最早、厂区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质量最好、生产种类和数量最多,也是整个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可生产七九式步枪、八一式步枪、掷弹筒等近10种武器,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称为“法宝”和“掌上明珠”。</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八路军军工部肩负起历史重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胜了敌人的封锁扫荡,克服了难以想象艰难困苦,不断创新,勇于拼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模范和光荣事迹。 </p><p class="ql-block"> 传媒新长征,我们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资信/老兵方阵,编撰/紫秋)</p> 纪念邮简电子版 (邮简电子版/供图:余滨)<div><br></div><div>巍巍太行,莽莽千里,她像一位伟大的母亲,用沧桑的褶皱刻下历史的坐标,用绵长的手臂护卫并养育了英雄。民族危亡之时,抗战之火从这里点燃;和平撕裂之际,解放全中国的大潮从这里喷涌。就在这绵延千里的大山之中,曾经有一群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他们手不离枪,却很少扣响扳机;他们藏踪蹑迹,却能影响着前方的战局。</div> <div>(邮简电子版/供图:余滨)<br></div><div><br></div>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数千人活跃在太行山上,他们当中:有的出身名门世家,有的来自高校大厂,有的来自大小城市,有的留洋学成归国。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生活,身居高山沟壑、吃糠咽菜、粗衣草鞋,却以苦为乐、夜以继日、浴血奋战。正是他们拯救民族、报效祖国的无私奉献,使八路军的军事工业从修械、复装枪弹、锻造冷兵器、自制黑火药、手榴弹、地雷开始,继而自制三酸、无烟火药、烈性炸药,进而发展到生产制式马步枪、全新子弹、掷弹筒、小臼炮、曲射炮等,为我军坚持敌后抗战赢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div>(邮简电子版/供图:余滨)<br></div><div><br></div>上党战役后,他们再为华北解放、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这些开创了我军军事工业先河的知识分子与能工巧匠们,就是被毛泽东称为“生产战线上的英雄”的特殊战士。<br><br> <div>(邮简电子版/供图:余滨)<br></div><div><br></div>这个群体在十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地传奇,他们以脚下奋战的这片土地命名,他们就是太行军工人! 邮简首发条幅 <p class="ql-block">首发式条幅(供图/余滨)</p> <p class="ql-block">军工英雄刘贵福后代刘建国老师给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紫秋老师发出的邀请函和邮简快递信息(制图/紫秋)</p> <p class="ql-block">首发式嘉宾签字(供图/刘建国、修板/紫秋)</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在有机邮简(供图/刘建国)</p> <p class="ql-block">娃娃在签字(供图/刘建国)</p> <p class="ql-block">军工后代签字(供图/刘建国)</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X5e_INyeAk_jjYsb02CSA" target="_blank">【老兵方阵】《太行军工十八英雄》纪念邮简在京首发</a></p> 文化公益主编 中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紫秋简介。<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