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廊房头条

吟风弄月

<p class="ql-block">老北京人提起前门大街路西的廊房头条,那可是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廊房头条的建筑以中西合璧居多。和南边廊房二条商业繁华区相通,是清末民初各地商家寄宿和聚集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将同一条街上并列相邻的胡同按顺序命名为“某条”的做法,至少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明代嘉靖年间张爵著于1560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有“咸宜坊一条胡同、二条胡同、三条胡同”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一条”往往被称为“头条”,就是“头一条胡同”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庸先生的家族前辈查慎行著于清代的《人海记》提到,明代永乐皇帝定都北京之初,曾在城门口和钟鼓楼等处建造店铺房屋,招商经营,统称为“廊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时按地段不同分别制定了税收等级,指定廊房中有能力的经营户充当“廊头”,负责收敛税款,送交皇家天财库(在西什库),供皇帝宴会和赏赐开销。如今前门外的廊房头条等胡同名称就是那时的遗留,称得上是北京最早的招商区。由此也可以理解,“廊房”就是商业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旧京琐记》记载:“灯市旧集于东、西四牌楼,后始移廊房头条。”所以,过去廊房头条有“灯街”之称,在这里有华美斋、文盛斋、秀珍斋等二十来家灯笼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些灯笼铺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生产的灯笼主要有两大类:一种是圆纱灯,多用于喜庆宴会时点燃。另一类是宫灯,主要供应清皇宫内使用。这些灯笼铺生产的各式灯笼,既是生活照明用品,又是民族工艺美术品,非常受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每逢正月十五,大栅栏地区还举办灯市,各家店铺门前各种花灯竞相点燃,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七年(1868年)开业的大同金店也在这个胡同,清末和民国时期,大同金店几乎垄断了北京黄金市场,足显廊房头条胡同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二年(1910)开业的“京师第一劝业场”和北京著名的天宝、三阳两家大金店也都开在这个胡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劝业场”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廊房头条过去的一家大卖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设商部,商部建立了“京师劝工陈列所”,以展览各地新兴的产品为主,同时附设了一个销售单位,就是劝业场。陈列所的地址几经变迁,最后由前门箭楼移至廊房头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式叫劝业场是在1936年以后,劝业场划归北平市政府,改名为北京劝业场。意思是“劝人勉力,振兴实业,提倡国货。”规定私人可以在此租地设摊,只许卖国货,不许卖洋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劝业场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点。共有二十二个行业,一百八十多个货摊,吃、穿、用、玩俱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劝业场就是名副其实的筒子楼,小摊店就设在每层楼的里圈,主要经营珠宝玉器、金属器皿、丝织品、刺绣、棉麻织品及土特产品等,同时出售日用百货、皮货、五金电器等。因为有许多“小玩意儿”,那也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喜欢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所以对这里这么熟,是因为六十多年前,我的妈妈曾经在这附近的一所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妈妈刚刚脱下军装,全家便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来到北京。本来,妈妈是可以去301医院工作的,那里离家近,环境也好。但那时候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百废待兴,组织上希望妈妈去那所地方上的小医院“掺沙子”。做为一个十四岁就参军的“小八路”,妈妈毅然决然地服从了组织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相信妈妈在那里工作一定不轻松,那所叫做“红十字会妇产医院”的小单位,解放前是一所教会医院,里面的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九成以上都是女士。除了日常的业务,做为一个工农干部,妈妈还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引导她们,在她们心中树立起正确的“为人民服务”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妈妈是怎么做的我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那些阿姨都非常尊重和喜欢妈妈,每到节假日,阿姨们总会不惧路途遥远(我家住在城外的部队大院,起码要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到我们家去聚会聊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时,妈妈常常值夜班,如果夜班在周六,妈妈就会带我们去医院。我们最喜欢跟着妈妈去医院了,换乘两路公交车,坐到前门大街,然后穿过长长的廊房头条到达妈妈医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医院除了有雕花的小洋楼,还有三进的院子,印象里,每到夏天,院子里总会种着很多丝瓜和苦瓜,藤架上开着黄色的小花,院子里弥漫着丝瓜浓郁的土腥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是不吃丝瓜和苦瓜的,但医院里有家在南方的阿姨,她们说那些瓜很好吃。虽然我们不习惯那个味道,但院子里丝瓜的土腥味和熟透了的苦瓜红红的籽儿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以致到现在人们一提廊房头条,我首先想起的就是丝瓜和苦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近,在网上看到说廊房头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并将一个巨大球形牡丹花灯悬挂在廊房头条胡同口,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拍照打卡。心里突然思绪万千,想着,不知道妈妈她们的小医院还在不在,毕竟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起码也有三十来年没去前门一带了,必须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走就走,走进廊房头条,周围的一切全都变了,老的劝业场不见了,原来胡同两边的雕花小楼也所剩无几。不过新修的楼房虽然都不高,但高端大气,挥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更为吃惊的是,走到胡同另一头,也完全没有找到妈妈的医院,心里凉冰冰的,以为那座承载着我童年记忆和欢乐的小医院就此不复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知,我继续往前走,走进了与廊房头条一条马路之隔的北火扇胡同,却依稀感觉有些熟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看到了一座似曾相识的小楼屋檐,但楼立面没有记忆里细腻柔和的雕花,又完全不是记忆里的样子。在胡同里走来走去,也没有找到那座小楼的入口,只好失望的往回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找个人打听一下,但来来往往的大多是年轻人,估计他们也说不出什么。走到北火扇胡同口,恰巧遇到两位和我年龄相仿的老人,我赶紧上前打听:你们知道原来这附近有个红十字会妇产医院吗,现在还在不在?两个人疑惑地摇摇头:不知道,没有听说过,我们也是二十多年前才搬到这个胡同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失所望,谢过他们,我正准备离开,那位女士说:你刚才过来的那边倒是有个社区医院,我们看病都在那儿,要不你去那儿问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热心地领着我,在一个隐秘的拐角处,找到了那栋小楼的入口。天啊,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又回来了,当年,妈妈她们医院的门就是这样开的,但又觉得不像,现在院子怎么这么逼仄,小楼屋檐和立面的雕花也不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个社区医院,看着挺简陋的。找到四十多岁的值班女医生,她亲切的问:你哪儿不舒服?我说没有什么不舒服,只是想问问,这里五十多年前是不是叫红十字会产院?她吃惊地看着我,说:你怎么知道,一般人现在都不知道了。我笑了,说:你就告诉我是不是吧。她点头肯定地说:是的,原来就叫红十字会产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下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又有些想流泪,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我终于又找到了妈妈曾经工作的医院,尽管它已经历尽沧桑,面目全非,但仿佛冥冥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有一种思绪在牵动着我,让我又回到了妈妈的身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实,北火扇胡同也是一条有故事的胡同,当年的益顺兴商行,至今门楣牌匾仍清晰可见。这里还有创立于明万历年间的老字号“鼎盛当铺”,建筑也是西洋式门楼,民国初年,《商业日报》也在这个胡同里创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想来,当年我们从廊房头条进来,因为没有两个胡同间那条横着的马路,所以,我们一直以为妈妈的医院就在廊房头条,这次寻找,也算澄清了一个误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廊坊头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道路加宽了,很多老建筑进行了重新装潢,显得更加高端大气,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虽然已物是人非,但它依然是我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手机拍摄</b></p><p class="ql-block"><b>文字、制作:吟风弄月</b></p><p class="ql-block"><b>背景音乐:故乡是北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 感谢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