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穷源,溯祖归宗——记八年来的寻根问祖历程》作者:王维刚

蜀渠水

<p class="ql-block"><b>  二00五年退休后,我经学院安排返聘上课至二0一一至二0一二学年度,现仍为学院教育督导团成员发挥余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我以主要精力转而研究家史和撰写宗谱。</b></p><p class="ql-block"><b> 我读小学时,父亲宗理公就给我讲,民国初年,祖父光廷公趁舅公陈远达赴川东垫江陈氏老家的机会,委托他顺道去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送坪老家抄绿家谱。我们几兄弟从小住在原中街钟鼓楼旧居楼上,都见过这册字体工整、书写漂亮的手抄家谱《三槐氏録》。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老家在重庆涪州。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叔宗铭公有练毛笔书法的爱好,他在中街房子拆迁时把即将毁坏的《三槐氏録》重新誊録,并把在瓮安生长的三代裔孙一并记録在后面,这就是我们瓮安钟鼓楼王氏的家谱。现在看来,是祖父光廷公的远见卓识,舅公陈远达的跋山涉水和三叔宗铭公的孝道美德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家史文献,传家之宝。</b></p><p class="ql-block"><b> "传家之宝"--《三槐氏録》手抄本,瓮安钟鼓楼王氏已保存近百年,三叔宗铭公重新誊绿已四十年。我们的子孙们难道还要继续使用这一发黄变旧的手抄本家谱吗?不!历史早已跨入二十一世纪,我们要在前辈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我决心把我家的"传家之宝"重新撰写整理。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家谱不单标志着个人与家庭的血脉相连,而且关系着我们的历史和文明。从家谱我们可以看到祖先历经的苦难和辉煌,了解到祖先的生存状态,立身处世和价值观念等状况。族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它是家族的史书,它与国史和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因此,研究家史和家谱文化就是认知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涪州长里上三甲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 二00六年,我从狮子山维纶大哥处,把三叔宗铭公誊録的《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带回都匀进行认真研究。阅读后,我尝试排列传衍世系,发现我们的直系先祖正廷公是六房,正纪公二房、正位公三房、正贤公四房、正仁公五房。我还注意到尚质公、正廷公和大禄公三代都出生于四川东道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送坪马路口王氏屋基。尚质公和正廷公都葬于马路口,而大禄公葬于大路湾。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那么涪州长里上三甲在哪里?一开始,我认为"长里"是重庆市长寿区,网上、电话都围绕着"长寿"进行。我通过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学会会长王成先生联系到长寿的王峰宗亲,又通过王峰联系到涪陵的王国柱和王纯礼宗亲。王峰宗亲给我寄来长寿周边地区的若干王氏共同编写的《王氏史志》,王国柱宗亲还坐车去南川市水江镇查阅《王氏族谱》,但却查无结果。二00八年上半年在网上浏览"王氏家谱网",发现王世远发的一张贴子:"……于康熙年间迁四川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二甲(现重庆南川市冷水关乡义和坝)居住。……"这一信息说明,"涪州长里上三甲"就在南川市冷水关乡附近,而不是长寿。我在网上查南川市冷水关乡附近的地图,在冷水关乡附近有聚宝、同乐、凤来和中村等乡镇,而且在地图上"送坪"、"马路口"、"泡桐湾"、"斑竹园"、"大石箐"、"关口"、"千丘榜"、和"江家溪"等小地名相继出现。这些小地名与《三槐氏録》手抄本里的地名非常吻合。这一带是涪陵、南川和武隆的交界地区。这段时间,我还发出了三封信,第一封是写给重庆涪陵区史志办,主要是咨询清朝时期涪州长里上三甲是现在的哪些乡镇;第二封是写给当时武隆县凤来乡一位姓王的书记;第三封是写给同乐乡信用社一位姓王的同志。后两封的目的是想联系这一带的王氏宗亲。结果这三封信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为寻根,维刚(第二排左六)、维新(第二排左七)在水城参加西南王氏恳亲会合影,第一排左八为王成先生,左十为王听兰先生。</i></b></p> <p class="ql-block"><b>  一有空闲,我就在网上搜索浏览,后来在网上知道在浙江湖州市有一个"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并办有"中华王氏网"(chinawang.org),我与理事王听兰先生联系,他说网上有"王氏论坛"可以看一下。我入会成为研究会的会员。同时在网上获悉"西南王氏恳亲文化交流会"将在贵州六盘水召开。二00九年八月,为了寻找"涪州长里上三甲",我和五弟维新出席了在水城召开的"第二届中华西南王氏恳亲文化交流会"。在会上与王成先生、王听兰先生和王定安先生见面了,他们都是这一阶段我寻根溯源的引路人,以前只闻声未谋面,今天终于见面了。会上我们还散发了我们瓮安钟鼓楼王氏的寻根问祖的书面材料二百份,但重庆市武隆、涪陵和南川均无人到会,所以也未得到有用之信息。不久,我又通过"中华王氏网"联系上重庆市沙坪坝区的王崇溥先生(现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重庆工作站站长),他老人家非常热情,给我发电子邮件,给我提建议,复印一些资料寄给我,并告诉我南川市王泽模、王世远和王孝阳等宗亲的电话。王泽模又告诉我王达丰的电话,并说,王达丰老先生是他们这支《王氏家谱》的主编。我与达丰先生电话联系,方知他老人家就住在贵州余庆大乌江。</b></p> <p class="ql-block"><b>  二00九年农历腊月二十二日,离除夕没有几天了,我赴瓮安和侄儿道耿驱车前往余庆县大乌江拜会了八十多岁高龄的王达丰先生,我们受到了热情欢迎和接待,并获得了《涪陵同乐大滥坝王氏族谱》和他主编的《务川牛塘王氏族谱》,同时王老根据我寻根问祖的情况,给我提供了几个宗亲的电话。回到瓮安维新处,我们几兄弟都翻阅、细查了这两部谱书,但也查无结果。阅读了达丰先生主编的《务川牛塘王氏族谱》使我感慨万千,受到很大鼓舞。"耋耄老翁,独身出门,日晒雨淋,单行夜宿,万般辛苦。寻根溯源,联宗睦族,修荧撰谱,功圆德满。"达丰先生为家族,为修谱,私利全抛,精神可敬,行为可佩,真是尔汝楷模。</b></p><p class="ql-block"><b> 回到都匀,根据达丰先生提供的第一个电话,我与重庆市涪陵何家堡17号的王开寿宗亲取得了联系。他非常热情,也非常酷爱族谱文化。随即我给他写了一封详细的信,连同《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件邮寄给他,请求他的帮助。二0一0年正月十五左右的一个晚上,开寿宗亲来电话说"同乐雪峰村(大烂坝)王道荡家的字派很符合你家的。"我叫他告诉我王道荡的电话,我直接与他联系。其时,《三槐氏録》手抄本正摆在我的书桌上,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与道荡通话,"他告诉我他的父亲叫维有,祖父宗德,曾祖父光伦,高祖明智,伯高祖明谟……,"我一边翻看着《三槐氏録》一边说,道荡你是四房正贤祖的后裔,我是六房正廷祖的后裔,我们同宗同祖……。"我叫他给我找一个维字辈的宗亲的电话告诉我。回头,我又和开寿宗亲通话,表示非常感谢他。那一晚我们都非常激动连续通了三次电话。</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吃中饭后,我正坐在客厅沙发上,电话响了,是道荡的电话。他告诉我武隆县凤来乡高寿王维礼家的电话。我随即打电话与维礼宗亲联系,他听不懂我讲话,结果是通过他的孙女德玉和我通话,我讲一句,德玉就给他爷爷讲一句,他爷爷回答后,她又讲给我听。我问有家谱没有,回答说有,德玉还脱口说出"正大学文明,光宗维道德……"。终于和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尚质祖的后裔王维礼和王道荡联系上了。"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就是今天重庆市武隆县凤来乡和涪陵区同乐乡一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回到百多年前的故乡﹣﹣涪州送坪</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左右,我的祖父光廷公时年七岁,随父母离开家乡重庆府涪州长里上三甲送坪逃荒迁徒入黔,历尽艰辛辗转卜居平越府瓮安县。现在已历经六代百多年了,曾祖考妣,祖父和父辈们都没有回过故乡。</b></p><p class="ql-block"><b> "涪州长里上三甲找到了,我已经与维礼和道荡宗亲联系上了"我把这一消息转告兄弟姐妹们,大家无不欢欣鼓舞。二0一0年三月下旬,我和五弟维新代表着瓮安钟鼓楼王氏就要实现我们几代人的夙愿了。我们从都匀坐火车到重庆北,清晨随即坐上动车,大约九点半到涪陵站。下车后乘出租车到涪陵南门山菜市场,经电话联系后,开寿宗亲到市场口热情地迎接我们。开寿宗亲已七十多岁,经交谈了解,他出生在武隆县凤来乡石林村,1960年参军入伍,曾在新疆建设兵团工作达二十七年。他退休后返乡定居涪陵何家堡。他属务川牛塘王氏之涪陵大烂坝支。他重视宗亲文化,积极参与修复大烂坝宗祠和编修族谱。在开寿宗亲家坐下后,他展示了他收集的一些老谱给我们翻阅。吃过开寿夫人安排的丰盛的午餐后,在开寿宗亲热情引领下,我们去涪陵汽车站坐车去同乐。到同乐后,坐上一位收购生猪专业户的车(开寿事先联系好的)。不久车驶过涪陵区界,进入武隆县凤来乡高寿村,在大屋基维礼宗亲家后坎下车,维礼的孙女德玉已经跑出来迎接我们了。 </b></p> <p class="ql-block"><b>  进到维礼家,见到维礼的父亲宗发公,老人家已经九十多岁了。据了解宗字辈在世还有几位。互相介绍后,我把《三槐氏録》复印件给维礼阅览,说明我们是正廷祖的后裔,迁徙去贵州已经一百多年了,我们找你们已经几年了。我问有家谱没有,维礼兄离开上楼去,回来拿着两页纸给我们看。一页写着从送坪始祖王守先到维礼兄的直系各代的名字(可能是从经单簿上抄来的),另一页是《王氏家史回忆录》(后来了解是送坪北坡宗秦公二000年撰写的)。我们阅读后,便知维礼兄是四房正贤祖的后裔。同时知道了尚质公的父亲叫王之佐,祖父是王守先,守先公是涪州送坪王氏始祖。字派尚字辈之前还有四个字:子、来、守、之,同时了解到宗秦公在原来二十字字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个字。我们问到祖坟,维礼兄说,都在马路口、大田湾一带。你们去送坪后叫八叔(王宗仕)带你们去看看。维礼兄特别提到,你们去送坪北坡找王维远,他是宗秦公的长子,有文化,送坪小学校长退休。说着说着,餐桌已摆上酒杯,碗筷和菜肴,我们就一起在欢乐气氛中就餐。当晚,开寿宗亲和我们都在大屋基维礼兄家住下。</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吃了早饭,我们就要下送坪,嫂子(维礼之妻)怕我们走错路,特别叫孙女德玉与我们同行,沿着一条乡村大道,下一长坡,路还平缓,大概有几里路,不一会就到送坪街上。走着走着,德玉告诉我们,"王校长就在前面!"。我们在街中心一家商店前会见了维远,同时宗仕八叔也在那儿(原来维礼兄也给八叔打了电话)。我们自我介绍从贵州来,并说大屋基维礼兄叫我们找你们,同时拿出《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件。维远只浏览了大约两分钟就说,"到家里去吧!"后来我才知道,维远也是四房正贤祖的后裔,他的直系先祖大行公、学注公、文习公和明东公的名字都赫然出现在我们带去的《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件上。</b></p><p class="ql-block"><b> 在北坡维远家坐下,我们继续交谈,我问维远有家谱吗?维远上楼去拿出保存完好的三册下来。我翻阅后,才知道是"经单簿"或叫"经簿"。一个家庭的长辈过世后,家庭财力尚可承受的晚辈,请道士(俗称阴阳先生)来家为死者做"法事"(亦称道场)以超度亡灵,尽其孝道。"经单簿"就是这个道场的备忘录,道场结束后,"经单簿"由孝家留存供后人查考留念。"经单簿"里有一重要的内容是孝家对直系列祖列宗数世的追悼序列,对死者的生死时间地点、下葬的时间地点和向山等种种事项的记录,这对寻根溯源,叙明世系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因此"经单簿"作为家族的历史文献,与家族坟墓的墓碑一样对考证家族的繁衍历程和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不知不觉中,维远夫人已经端出几碗汤圆。我们真回家啰!午餐后,我们就准备去祖先的落业点马路口查看祖荧。开寿宗亲非常高兴地看到我们回家了,他已经完成了带我们回家的使命。他向我们告辞去高楼走亲戚,然后返回涪陵。</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维远的引领下,从北坡走过送坪街上,转弯向马路口前进。我们先去昌湾宗仕八叔处,八叔带我们先上岭岗,这里卜葬着二世祖她婆。三百多年了,坟墓还是保护完好,墓碑上字还可见,我们发现三世祖除手抄本上的尚质公、尚文公和尚志公外,还有尚爵公和尚忠公。接着下岭岗去马路口,到寨子后坎,有很多老坟,我和维新在一座大部被建筑垃圾埋的坟荧墓碑上发现大智祖的名字,手抄本记录大智祖是我们大禄祖的二弟。看来,大智祖一直坚守马路口。据了解现在马路口老寨子已没有一户是守先祖的后裔了。守先始祖的坟荧就在马路口寨前左侧,墓体尚存,但碑也不在。守先祖墓前是尚质祖和妣李氏的坟墓,墓体庞大,墓围为石块砌成。碑尚存,碑上刻的字大部可认,正字辈,大字辈,还有部分学字辈的名字。碑联是:一水朝宗荫百代,二山环顾佑千秋。在尚质公夫妇坟墓的左侧有一大圹,工程宏大的石墓,是这一带修得最大最好的坟墓。一看是明科公夫妇的墓室,坟墓左侧有墓志铭:</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公讳明科字炳荣文清公之子矣,原籍川北保宁府巴州崇化乡望金山、高兴寺、银匠坪和石牛山。守先公迁黔省平越府湄潭县小教场南门外,妣氏胡卒葬于斯,复入川东涪邑之马路口而居焉……。"</b><b>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看来,宗秦公撰写的《王氏家史回忆录》的依据就在于此。我们正凝神注目,瞻仰墓室,细看墓志铭时,身边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个人,一问是住在马路口前几十米茶腊湾的维生宗亲,一了解他是大计祖(大禄祖的么兄弟)的后裔。我问他正廷祖的墓在哪儿,他挥手向右一指说"那儿"。手抄本记载正廷祖"墓葬本宅右壬山丙向",真是非常吻合。两百多年了,正廷祖和妣杨氏的石圹还依然雄伟,只是杂草丛生有几分苍凉。正廷祖夫妇的墓室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墓室前有门廊,门廊两根大石柱和横梁尚存,墓地周围都是菜地了。宗仕八叔又带我们去大田湾看始祖妣曾氏的坟墓,墓体不大,有碑。使我们惊奇的是,我们家族的字派都刻在碑上,</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字派:子来守之尚,正大学文明。后派:光宗维道德,裕后登朝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维纶(后排中)、维刚、维纪、维新、维进、维建等一行九人赴涪州送坪途中(2011年)</i></b></p> <p class="ql-block"><b>  返回北坡的路上,我问维远大路湾在哪儿?(手抄本记载在大禄祖考妣三人合葬于大路湾宅后)泡桐湾在哪儿?(手抄本记载高祖文森公葬于泡桐湾落荡田)维远说都在他家(北坡)附近。出送坪北场口,小路去北坡和高寿,大路去千丘榜和马路口有一个大弯,这就是"大路湾"。沿小路有一块大田,田的后面有两幢住宅,宅后是山林,这就是手抄本所载的学沛祖生长的"大路湾新屋基"。维远带着我们向宅后树林中几座坟墓走去,其中一座墓碑已坍塌,看不见上面的字。该坟右侧还有一大坟墓,石头也不存在,也无碑。</b></p><p class="ql-block"><b> 晚餐,维远夫人摆出了一桌丰盛的菜肴。听说贵州的宗亲来了,附近的维超、维恒和道全等都来到维远家来串门。看着我们带去的《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件,他们都感到新奇。有些宗亲家里没有"经单薄",有的宗亲对自己文字辈或明字辈的祖先的名字也不知道了。他们想从《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件中找到线索。道全宗亲甚至把复印件从头到尾朗读了两遍,读到很多本地的有关地名时不时地点点头。我们到送坪的目的,除了寻根问祖,回老家,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来寻老谱和看新谱,以便编撰瓮安钟鼓楼王氏的宗谱。看来这个目的没有达到。我们带去的《三槐氏録》手抄本复印件竟成了涪州送坪王氏的宝贵家史文献,我带去的两份复印件都留给送坪的宗亲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重庆涪州送坪王氏修谱小组合影(2011年)</i></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早上,维远和维超带着钢钎,我们又去"大路湾新屋基宅后",把那块坍塌的墓碑撬翻过来。一看墓主不是大禄祖,而是光祈公。根据手抄本记载,光祈公应是三房正位祖的后裔。这样光祈公右侧那个无碑的大坟墓就应当是大禄祖、冉氏妣和邓氏妣三人的合葬墓了。接着,维远又带我们去泡桐湾,那里还住有人家,询问也没有人知道"落荡田"在哪儿?我们也查看了周围的坟墓。高祖文森公的坟墓可能是土坟,也可能没有碑,一百三十多年了,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无法寻找了。下午,维远带我们去看四房正贤祖、大行祖和学注祖等的坟墓,并说王氏祠堂的原旧址就在学注公坟墓旁,困难时期失火烧毁了,现在已是耕地了。我们还去王家湾看三房正位祖裔孙的老屋基。我电话联系王道荡,说明已到送坪两天了,请他明天到送坪来见面,一同扫墓祭拜先祖。</b></p><p class="ql-block"><b> 第三天,吃过早餐,维远和我们去送坪街上买些香蜡纸烛、鞭炮等祭品。这时一个身穿呢子外套,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出现在送坪场口。一问正是道荡,他是我联系到的涪州送坪王氏的第一人。道荡把装有香蜡纸烛的纸箱放在摩托车上,他骑着车走大路,维远和我们走小路向马路口前进。维生宗亲听到鞭炮响也出来参与其中,福寿的王维理宗亲也来了。我们拜谒了涪州送坪始祖守先公,始祖妣曾氏,二世祖妣李氏、三世祖尚质公和妣李氏、四世祖正廷公和妣杨氏,以及大智祖和大计祖等。随后,我们就在茶腊湾维生家休息、交谈、合影留念和吃中餐。这是我们瓮安钟鼓楼王氏第一次在涪州送坪拜谒先祖,并会见了同宗同祖的这么多宗亲。</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2011年清明涪州送坪王氏部分宗亲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道荡与我们一起返回北坡,他的先祖就是从北坡迁往大烂坝的。我们一起在北坡祭扫四房的先祖。在这个过程中,道荡还发现了他的先祖学泳公的墓室。</b></p><p class="ql-block"><b> 我和维新顺利地完成了瓮安钟鼓楼王氏赴涪州送坪寻根溯祖的使命。谢谢开寿宗亲!谢谢送坪众多的宗亲;特别要谢谢维远和夫人,在他家吃住并全程陪同。第四日,我们就告辞送坪的宗亲,经涪陵、重庆返黔。</b></p><p class="ql-block"><b> 二0一一年清明,我们贵州瓮安钟鼓楼王氏后裔维伦、维纪等一行九人,乘两辆车赴重庆武隆凤来乡送坪,参与涪州送坪王氏的清明会并为始祖守先公重新立碑,扫墓祭祖。这次清明会涪州送坪王氏决定重修《重庆涪州送坪王氏宗谱》。二0一二年五月,为了解更多信息,修好宗谱,我和三弟维纪赴浙江湖州市出席了第九届中华王氏文化研讨会。此行进一步获悉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正在稳步推进,《三槐王氏大总谱》即将告竣。"以王听兰为首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编委们,他们平均年龄72岁,为了王氏精神家园的建设,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是用生命的最后一搏来表达他们对家族以至民族文化的自觉和担当。这是何等的奉献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同时会上认识了巴中市政协的王代龙先生,并委托他寻找"巴州崇化乡",也进一步了解编撰和建立数字化网络谱的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第二排右起十八为维纪,第二排右起二十为维刚</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三、寻根穷源:我们是马三垭王氏后裔</b></p><p class="ql-block"><b> 几次去重庆市武隆县凤来乡送坪村,我们都看见了宗秦公整理的《王氏家史回忆录》,也认真地阅读了明科公大圹的"墓志铭",这些信息都告诉我们:"吾族原籍川北保宁府巴州崇化乡望金山、高兴寺、银匠坪和石牛山"。那么巴州崇化乡又在哪里呢?</b></p><p class="ql-block"><b> 二0一0年五月以后,我就委托在网上认识的巴中市人大的李天富先生帮忙寻找"巴州崇化乡",同时重庆沙坪坝的王崇溥先生也给我提供了巴中市的王止孝先生联系和咨询。二0一二年五月我们又委托巴中市政协的王代龙先生帮忙。但是两年多来,一直未有确切的信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维刚(左)、维纪(右)在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办公室(湖州)会见王听兰(中)</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参加第九届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研讨会的四川、贵州代表,右四为王成先生</i></b></p> <p class="ql-block"><b>  二0一二年九月十日教师节,李天富先生来电话祝福我教师节快乐!并说给我寄来了《巴中县志》,叫我自己查一查。过几天,我就收到他快件寄来的《巴中县志》,当晚我就在《巴中县志》的80页和81页的</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代巴州境域示意图(1371-1644)"和"清代巴州境域示意图(1644-1911)中,发现了"从化乡",看来,先祖给我们留下的"崇化乡"应是"从化乡"。</b><b>再查94页和95页"乡村建置"得知,"从化乡"(治今平昌云台):一甲老官庙场(今平昌云台乡),州东180里。二甲撕岸沱场(今平昌撕岸乡),州东90里。三甲板庙场(今平昌板庙乡),州东220里。又三甲、四甲俱无场市(今平昌板庙、青凤乡地)。我又在网上搜索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板庙乡和青凤乡等地的地图,发现板庙乡附近有"望京山",青凤乡附近有"卧牛山",这可能就是先祖给我们留下的地名"望金山"和"石牛山"了。我基本认定,我们涪州送坪王氏的先祖四百年前就在现在的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和青凤乡一带生活。</b></p><p class="ql-block"><b> 必须找到现在生活在平昌县云台镇、板庙乡和青凤乡的王氏宗亲才能了解更多情况。我把我认定的情况电邮告诉李天富先生,并问他这一带有熟悉的人否?后来他告诉我云台镇一个退休校长叫王宋元的电话。经联系,王宋元校长给我寄来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说明他们属于通江三垭王氏,入川始祖为王鼎。我问他板庙乡有否熟悉的王氏宗亲,他一时想不起来,并说:"他患病中风,无法行走,不能去板庙查古碑古墓,请谅"。二0一二年十一月,我在平昌县人民政府网上了解到板庙乡康坪村建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村支部书记叫王良义。于是,我给良义宗亲写了一封信寄去(因不知道联系电话),但暂无回音。这段时间,我在网上还认识了巴中市巴州区的王宗超,平昌县的王安和与王代鸿。他们都是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会员,但都不是板庙乡一带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维刚、维纪2018 年宣汉会议后在恩阳古镇与李天富先生(右)合影</i></b></p> <p class="ql-block"><b>  二0一三年元月下旬,我在网上搜索"川东北王氏",以期获得一些线索,结果发现四川省渠县人大常委会傅昌志先生的文章《四川省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徒调查》。文中写道,"达县青宁硝水坝王姓一脉,由楚入蜀,先世王鼎落业通江县马三,其子孙不断外迁,几经辗转最后定居达县青宁十桥坪白果树湾。……此系王姓族人广泛分布达县、平昌、宣汉和通江等地,分40多种字辈。"文中还提到"王守准后裔一支……"和"王守和后裔……"等等,这和我们涪州送坪始祖王守先有什么关联呢?元月二十九日我给傅昌志先生发了一封信,并附上我的联系电话。几天后,傅昌志先生来电话了。经通话了解,他是一个酷爱姓氏文化的学者,搜集了很多姓氏的宗谱,也曾协助很多人寻根问祖。他们傅氏已经启动编修全国总谱,他是主要的编辑之一。通话中,我向他索要川东北有关的王氏家谱复印件。二0一三年二月十二日(正月初三)我收到他寄来的《达县青宁王氏家谱》和《宣汉石火炉王氏族谱》的部分章节复印件。我真遇到贵人啰!</b></p> <p class="ql-block"><b>  阅读了这两部谱的有关复印件,我进一步了解通江马三垭王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了解更多情况,我打电话,发信息向傅先生询问《青宁谱》的主编王尔星宗亲的电话。这一阶段傅先生在武汉的《傅氏全国总谱》编辑室。清明前他回到达州和我通话并发信息:"请与王明态1398289xxxx联系,他是达州市一印刷企业老板,印了很多宣汉和达县等王氏柴炭烟灰四系家谱,他是烟系后代。"这样,我就与马三垭王氏的后裔王明态和王尔星联系上了,这时他们正在马三垭祭祖。清明后,我与《青宁谱》主编王尔星宗亲一直在通话和发信息,不断地了解马三垭王氏,并获悉众多王鼎公的后裔捐款修祖坟和维修马三垭王氏总祠。</b></p><p class="ql-block"><b> 涪州送坪王氏始祖守先公给我们留下的地名在平昌板庙,而不是达县青宁,还是要想法联系到平昌板庙的王氏宗亲才行。我通过王尔星宗亲联系到通江三合乡马三垭王氏总祠的王政芳和王文泽宗亲,又通过他们获知平昌县原政协主席王廉堂宗亲的电话(后来知悉他是平昌县望京乡人也是马三垭王氏后裔)。五月七日,我和王廉堂宗亲通话,并发信息,说明寻根问祖的情况,请他帮忙提供平昌县板庙乡一、二个王氏宗亲的联系电话。在通话中了解到廉堂宗亲曾任县委副书记管组织人事,我提示他说,"板庙乡康坪村支部书记叫王良义。"第二天,廉堂宗亲给我来电话说:"康坪村的支部书记确实叫王良义,我刚刚和他通电话,你和他直接通话吧!他的电话号码是1388165xxxx"。</b></p> <p class="ql-block"><b>  我终于联系上平昌板庙乡的王氏宗亲,在和良义宗亲通话中了解到"望金(京)山"就在板庙乡政府所在地,高兴寺就在他家附近,他们也是王鼎祖的后裔。我还不断地问他,板庙乡这一带谁在整理撰写家谱?七月四日良义宗亲告诉我,青凤乡退休干部王承银在整理撰写家谱,并发信息告诉我王承银宗亲的电话。七月五日我和王承银通电话,并给他发了一段较长的信息,说明我涪州送坪王氏始祖守先公1644年左右从川北南下重庆,特别指出祖坟墓志铭给我们留下了这样重要的信息:"吾族原籍川北保宁府巴州从(崇)化乡望京(金)山、高兴寺、银匠坪和卧(石)牛山。"我还告诉他,"查《巴中县志》,明清时期的巴州从化乡就是现在巴中市平昌县云台镇、板庙乡和青凤乡一带。"后来与承银宗亲通话中,他已经把我当成同宗同祖的宗亲了。</b><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说,他家就在卧(石)牛山附近,是从银匠坪迁过来的,并说,王烟祖第六子志伦公落业板庙银匠坪,现在变化很大,叫王家坪了。志伦祖入川始祖王鼎的曾孙,所以板庙这一支王氏也属于通江马三垭王氏。</b><b>八年了,我们终于搞清楚了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银匠坪就是我们祖先四百年前卜居生活的地方。我们是"马三垭王氏"的后裔。</b></p> <p class="ql-block"><b>  为更多了解"马三垭王氏",我又在网上搜索"马三垭王氏",结果在巴中网的专题视频中出现了《马三垭王氏总祠癸已清明祭祖》的视频。我点击,慢慢地欣赏起来,随着祭祖活动的开启,宏伟壮丽的"六行山墓室"和"马三垭王氏总祠"出现在屏幕上,真是人山人海,鞭炮鼓乐齐鸣,……。又见达县青宁乡以王尔星为首的二百多人赠总祠"千秋人才辈出,万代繁荣昌盛"牌匾以及族谱和祖宗之神主牌位等。我一口气把这六十六分钟的视频看完,并把它收藏起来。我把这一发现和感受与达州青宁的尔星宗亲电话交谈,他说,"《马三垭王氏六行山祖墓修复纪念册》已经印出,我给你寄一本去。"九月十二日,我收到尔星宗亲用快件寄来的《纪念册》,阅后真是感慨万千,百感交集。巴中市通江县的宗亲们在王北辰、王绍成、王尚第、王文泽、王本森和王政芳等六位老人的带领下,修复了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王鼎公六行山墓室,而且这么雄伟和壮丽,真是为马三垭王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和光照千秋的大善事。从《纪念册》看到捐资1000元以上的宗亲有近二百人,马三垭王氏真是名门望族,人材济济。</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我把三弟维纪从南沙洲叫过来,一起观看《马三垭王氏总祠癸已清明祭祖》的视频和翻阅《马三垭王氏六行山祖墓修复纪念册》。我们商量决定九月二十六日赴平昌和通江,同时电话告知重庆武隆县凤来乡送坪的维远。我们要一同完成涪州送坪王氏的寻根溯祖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千里恳亲行,祭祖又归宗</b></p><p class="ql-block"><b> 我和维纪于九月二十六日下午三时在都匀登上K487列车的硬卧车厢,二十七日晨五点左右到达重庆北站。下车后就在售票厅右侧的豆花面馆休息和吃早餐,等待维远的到来。7:30左右,维远到达售票厅,我们随即买票登上8:25去达州的列车。11:30左右列车驶入达州站,出站后见一"平昌饭店",我们就入座就餐,一边打听去平昌的路程和达州西客站的位置。12:30左右,我们在达州西客站上了去平昌的汽车,3:30到达平昌县城。县城座落于通河和巴河的交汇处江口镇,是一座山城,只见河两岸高楼林立,层见叠出。看时间还早,我们随即坐出租车去另一乡镇汽车站坐上去板庙的汽车。同时与王良义宗亲电话联系,说明我们已经上了去板庙的车了。此时王良义宗亲正在平昌县城,他叫我们在板庙街上等他。</b></p> <p class="ql-block"><b>  汽车沿着河岸缓缓驶出县城,经云台镇逐渐进入回旋曲折,山峦重叠的山路,二十多公里的路程,汽车很快就驶进一较开阔的高山坪地,出现了不少房屋商店,这就是平昌县板庙乡(即明清时期的从化乡二甲板庙场)。我们下车在一家杨氏茶馆边喝茶边等王良义宗亲。不久良义宗亲骑着摩托车来了。我五月份就和他通电话,只闻声未见人,现在良义宗亲就在我的眼前。他五十开处,敦实健壮,精明强干。在茶馆坐一会,聊一会后,良义宗亲就叫了两辆摩托车,带着我们驶过板庙场坝向康坪村驶去。他家的新房装修很好,堪比城市里的高档住房。厕所里有抽水马桶,还有专门利用太阳能的洗浴室。在客厅休息一会,良义宗亲说道:"寨子里原先有王氏祠堂(现为私人房屋),还留有一块大石碑。我们立马去查看,只见碑的右上方开篇就是"川北保宁府巴州从化乡……",其中有些字句是记述康草坪的清朝时期的先祖王圣贤先去达县,后返回落业于康草坪……。二十七日晚上,我们就住在良义宗亲家,同时与青凤卧牛山的王承银宗亲电话联系,明天去拜访他。</b></p> <p class="ql-block"><b>  二十八日,在良义宗亲家吃过早餐,我们合影留念后,两辆摩托车带着我们奔向青凤乡。驶出康坪村,进入板庙大道的交叉路口,摩托车停了下来,这里就是"高兴寺"旧址。摩托车到场坝板庙中学前又停了下来,原来"望京(金)山"就在板庙中学后面,板庙中学就在"望(京)金山"山脚。摩托车沿着山脊棵继续前进,驶过十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在一商店门口停下来。和王承银宗亲电话联系,他家在下面的半坡上。我们在商店老板的指引下,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山下的小路走去,走着走着前面没路了(我们走错路了)。这时王承银宗亲上坡来了,在他的招手指引下,我们才跟着他到了家。不一会承银宗亲就把他保存的有关族谱、资料以及他考证整理的有关材料拿出来放在小桌上。我们一边翻阅,一边交谈。</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据他多年根据古碑和古墓的考证,通江马三垭烟祖六子志伦公就落业卜居板庙银匠坪。志伦公配马氏,生二子:松宇和春宇。春宇公也配马氏,生一子:永贵。永贵公配孙氏,生二子:如松和如柏。……承银宗亲支系是如松的后裔,从银匠坪迁卧(石)牛山。承银宗亲说,你们守先公应是如柏的后裔。</b></p> <p class="ql-block"><b>  二0一0年三月我第一次知道我们涪州送坪王氏"原籍川北保宁府巴州崇化乡望金山、高兴寺、银匠坪和石牛山。"到现在已经三年零六个月了,也就是说,我们寻找守先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重要信息花了四十二个月的时间。今天我们涪州送坪王氏的后裔终于来到了四百年前的祖籍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板庙乡和青凤乡。守先公是如柏公的后裔,如柏公是志伦公的后裔,志伦公是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王鼎的后裔。因此,我们涪州送坪王氏是通江马三垭王氏的后裔。</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在承银宗亲家吃了午饭,就告辞上山,坐车返回平昌,随即坐车去通江,同时电话联系马三垭总祠的王文泽和王政芳宗亲。两个小时后,我们在通江汽车南站下车。通江也是一座在通河边上的山城,街道比平昌县城要宽些。不久王文泽宗亲就来车站接我们,并引导我们坐车到市中心安排晚餐和住宿。在旅馆住下不久,克容宗亲、政芳宗亲和文泽宗亲先后来旅馆见面交谈。文泽宗亲给我们带来了《告族胞书》、《马三垭总祠修复规划图和经费概算》以及《六行山祖墓修复纪念册》。政芳宗亲带来了他多年搜集的一些资料,和他二000年撰写的《王氏宗谱》,并和我们座谈了二小时左右方才离去。</b></p> <p class="ql-block"><b>  二十九日,在绍成和政芳宗亲的热情安排下,政芳儿子开车,政芳宗亲亲自陪同我们去春在乡侯村塬"六行山墓室"。汽车驶入春在乡,从公路旁的"王氏入川始祖六行山墓室由此去"的指路牌,沿着水泥小路走几分钟,雄伟、壮丽和庄严的墓室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入川始祖王鼎及子彦福孙王烟三世夫妇俱葬于此,世谓六行山。下到墓室一看,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我们燃放鞭炮、点上香烛、焚化纸钱、拜谒先祖、瞻仰墓室并合影留念。随后驱车三合乡马三垭王氏总祠。总祠坐落于通(江)达(州)公路三十公里的三合乡马三垭村,"其秀,可同峨眉;其幽,能比青城;其人杰,世代可谓子孝孙贤。"堂门上楹联"三垭美名扬宇内,一方灵地出英才。"横额:"秀度眉山",便是对她的真实写照。下车后我们同样燃放鞭炮,在石阶下焚烧池烧香点烛焚纸钱,然后一步一步登上石阶。到祠堂正殿,瞻仰入川始祖王鼎的画像和先祖的神主牌位。然后,我们依次虔诚跪拜并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拜标志着我们涪州送坪王氏完成了千里寻根问祖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拜意味着马三垭王氏的裔孙﹣﹣涪州送坪王氏回到了七百年前先祖生活的圣地。</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拜就是维刚,维纪和维远等代表涪州送坪王氏众多宗亲认祖归宗了。重庆涪州送坪王氏是四川省通江县马三垭王氏入川始祖王鼎的后裔。我们是马三垭王氏。</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是:根在洛阳,望出开封,堂名三槐,脉自壁江,巴州从化,涪州送坪,瓮安鼓楼,一脉相承。</b></p> <p class="ql-block"><b>  回到通江,绍成和政芳等宗亲与我们一起举行了联谊午餐,进行了热情的交谈。他们给我们复印了一些资料,并赠送我们《马三垭王族六行山祖墓修复纪念册》二册和一盘 VCD 光碟,以及王政芳主编的《王氏宗谱》和王芝香主编的《四川通江马三垭王氏宗谱》各一册。饭后,绍成和政芳亲自用车把我们送到通江汽车站,并在站前合影留念。真是"千里祖地行,宗亲情意浓"。</b></p><p class="ql-block"><b> 当晚,我们三人就经达州返回重庆,结束了这次千里祭祖归宗的通江马三垭之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 O 一三年十月二十八日于都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