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五老峰下,紧靠着美丽的厦门大学校园,有一座建于唐代会昌、大中年间的千年古刹。因它是观音菩萨的主要道场之一,又在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起源于唐代,由入厦始祖南陈族人所建。初建时取名“泗州寺”,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改名“普照寺”“普照院”。元至正元年(1341),南普陀寺曾一度荒废被毁。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明末(1628)又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将军再次重建。 南普陀寺背依秀美群峰,面临碧澄大海,规模宏大。寺内建筑一律是古代宫殿式重檐飞脊式屋盖,全覆以琉璃瓦。全寺周围石墙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密,具有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寺中特色建筑是大悲殿,为斗拱结构无梁殿,古称蜘蛛结网。 南普陀寺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它们依次布局在南北向中轴线上。另外还有左右厢房、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舍、养正院等建筑,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彰显出“佛法无边”的威严。 走进南普陀寺中,看到的第一个殿就是俗称“弥勒殿”的天王殿,殿中供奉的弥勒佛耳垂双肩,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两侧则是金碧辉煌、魁梧高大又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由转逢和尚于1932年重建,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两层攒尖式的建筑,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中供奉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 大悲殿建于石砌台基之上,为八角三层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仰视藻井,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所罕见。它虽是建于清初,但却是由明代惠安王益顺设计。遭火焚后于1930年由太虚和尚重建。殿内奉祀观音菩萨,正面是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 臂观音。 藏经阁为两层文物楼,建于1936年。一楼为法堂,僧人在这里讲经说法。二楼是玉佛宝殿,有缅甸玉佛 28尊,并珍藏中外佛典经书和名人字画,如明版《大藏经》、宋印影《碛砂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血书《妙法莲华经》、唐代铜佛、明代铜塔、明观音施甘露像等。 天王殿前有放生池、荷花池和凉亭。放生池建于清光绪年间,池内鱼翔浅底,供人观赏。据说建寺之初,南普陀寺门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今的放生池仍低于海平面。在放生池与荷花池之间有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7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高11层的万寿塔是南普陀寺的标志性建筑物,极富南亚佛教建筑风格。 寺内的闽南佛学院创办于1925年,它是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作为弘扬佛法、培养佛家弟子的摇篮,在东南亚地区有广泛影响。1937年,佛学院因抗日战争而停办,直到1985年才重新办学。目前佛学院设有养正院、预科班、正科班和研究班,学制都是两年。其中的佛教养正院是著名的弘一法师于1934年增办的。 南普陀寺后的五峰林立谓“五老凌霄”,绿树兀石间,有碧泉、净业洞、太虚亭、兜率陀院、须摩提国、阿兰若处等古迹和大量摩崖石刻。其中清代振慧和尚改写的“佛”字,高一丈四尺、宽一丈(约4.67米X约3.33米),如此大的字在国内实属罕见。 普陀寺作为中国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众多信众朝拜的圣地。这里终年香火旺盛,香客与游人络绎不绝。据说大悲殿的“平安符”十分灵验,许多人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往祈求平安。 对了,到南普陀寺观光,品味一下寺内的素斋也是不错的。它以清纯素雅的独特风味驰名中外,不但讲究色,香、味、形、神、器,每道菜还冠有一个雅名,其中以“半月沉江”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