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117领略明皇宫,探索南博院

玮祎

<p class="ql-block">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 。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p> <p class="ql-block">午门建于吴元年(1367)九月癸卯,明洪武十年(1377)冬改筑。此门为宫城正南门,即天子所居之南门,"以位当子午而得名"。洪武年间,午门是朝廷的一处重要场所,作为宫城正门也是皇权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明故宫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此后数百年间,明故宫经历了多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行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几乎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蛇鼠出没的废墟‌~</p> <p class="ql-block">目前,明故宫遗址的规模和轮廓清晰可见,遗址被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地面遗存有午门、内五龙桥、外五龙桥、东华门、西安门、玄津桥以及奉天门遗址、西华门遗址等。周围还有一批散落的石柱础、螭首、石刻构件、石碑等‌12。今天在明故宫的遗址上建起了明故宫广场和午朝门公园。</p> <p class="ql-block">南京故宫“午门鱼”,刻在午门正门东中的神秘图案。这条鱼雕刻的很有古意,应该是一条鲤鱼,不像是现代人刻画的。明清时,午门的中门非常珍贵,平时只有皇帝才能经过,在殿试中考入状元榜眼探花的人可以从此门中走过一次。这条鱼又是谁刻的呢?明代是没人敢刻,因为明代实行的是南北两京制,南京故宫的管理应该与北京是一样的,清代中期之前刻的可能性也不大,当时明故宫被建成了八旗驻防城,也绝对不允许在地上随意刻画,这条鱼很可能是晚清的人刻画的~太平天国失败之后,明故宫成了废墟,人们都可以随便进来参观,也有许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这里拜见方孝儒的祠堂,有一个举子为了讨口彩,就在这里刻画了一个鲤鱼跳龙门,因为皇帝走的门就算是龙门,而且正对着金水河,期盼通过科举而高升。除了午门,还有东华门,西安门等也都有“午门鱼”,有空过去寻寻…</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北,地上铺设的每一块城砖上,都刻有铭文,这是明朝的城砖责任制。南京城墙砖,是一座"活"的明初资料库,为世界城垣建造史上所独有,其砖文是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城墙砖文上有最早的规范的生产责任制系统。造砖涉及的各阶层人员都印于砖上,上至府州县各级官员职务及姓名,下至造砖管理基层组织人员与烧造工匠的姓名,最多的达十一级。这种精细的问责制度,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放眼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制度有效的加强了制砖工序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了城砖的质量,避免了粗制滥造的残次品的产生。</p> <p class="ql-block">明故宫石壁~该组石壁原位于明故宫内。1911年被英国人法雷斯取走,1958年在下关发现,后移至午门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组云龙鸟兽石壁由七块石壁组成,分别镂雕有龙凤祥云、鱼跃龙门、林中仙鹿等图案,连同基座高2米。</p> <p class="ql-block">随意漫步到南博,此时的南博已经张灯结彩,一派新年景象。</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南博,人山人海,只见人头攒动,每个馆门前都排着长队,有序地进馆。原来今天起中小学放寒假了!</p> <p class="ql-block">龙蕴华彩,陈设清宫</p> <p class="ql-block">大清“和硕智亲王宝”赑屃钮金印~此金印整体近似正方形,印面纵11.3厘米,横11.5厘米,高12.3厘米,台高3.6厘米,纽长17.5厘米。金质铸造,成色60%,重量9925克,形象为龙首、龟身(尾爪均为龙)的赑屃为钮。金印印面为阴刻篆书阳文,“和硕智亲王宝”以满文和汉文两种格式镌刻于印面左右,刻工细腻工整,6个汉文和6个满文,12字排列四行,字体首尾开叉,别具一格。此印是31岁的旻宁被父亲嘉庆皇帝封为和硕智亲王(后来的道光皇帝)时颁发的。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故遣之负碑。龟背边饰连续雷纹,中六棱形,抬头,张嘴露齿,卷舌,双目圆睁,独角,龙须伸曲,龙尾上翘,微曲,颈、腿、尾上凿满小三角印,四足四爪。清宫旧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这枚体积不大的和硕智亲王金印重量竟然将近10公斤,精美华贵,如此贵重的金印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青花暗八仙皮球锦纹包袱式瓷瓶</p><p class="ql-block">清 道光(公元1821-1850)</p> <p class="ql-block">随处的精致:清代笋形水盂,小粉炉,雕漆宝座,镂空雕彩绘香熏炉…皇家的尊贵与华靡在宫廷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哪怕是在起居、日用、盥洗、游憩等活动所涉及的器具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各种饮食用具更是如此。宫廷宴会名目繁多,规模大、讲究多、程序严。所有器具依照"美食配美器"的原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食器皿体系,人们以食器数量的多少、材质的优劣、工艺的高低来彰显礼仪、增添情趣。除常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外,还有金银、玉石、髹漆等材质的器具,制作考究,美轮美奂。它们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给人以无限的审美享受和文化熏陶。</p> <p class="ql-block">雕漆三国演义人物大瓶,锡铜立鹤,碧玉活环饕餮纹提梁壶,清代透雕满金漆插牌|插牌~</p> <p class="ql-block">清代雕漆山水楼阁人物纹盒,雕漆婴戏纹珠宝盒,翠玉双耳活环带盖炉 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清代乾隆御题龙凤形玉璧(公元1736-1795年)~</p> <p class="ql-block">掌上的风雅,赏玩珍品,材质珍贵,造型独特,技法精湛,工艺精巧。或点缀书案,或欣赏自怡,逸态横生,使人爱不释手。康熙帝有着卓尔不群的审美情趣,艺术品风格清新浑朴、简约隽朗;雍正帝追求文人意趣,在他的引导下赏玩器物走向了典雅与精致;而乾隆帝则崇尚"物以载道",在他四万余首御制诗中,有大量歌咏工艺珍玩的作品。乾隆时期的作品,使用了各种材质,制作了各种器形,雕刻了各种图案,各种工艺日臻完善。富丽而不失优雅,工巧而不失大方;一器之成,经年累月,代表了一门工艺中的最高水准。百年之后,仍无人能及,是宫廷工艺最杰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鎏金释迦、观音、文殊三连台铜像</p><p class="ql-block">清 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鎏金四臂观世音铜像 </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孝贞显皇后鎏金铜发塔,清 同治(公元1862-1874年)</p><p class="ql-block">信仰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凭~</span>清代皇室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和萨满教等,但主要是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它们是清政府团结蒙、藏民族有力的政治工具。清宫主要珍藏的宗教文物有造像、佛经、法器三大类,形制规整,质地华贵,工艺考究,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造型与风格多样的佛教精品,凝结为厚重的文化内容,以其鲜明的佛教特色独领风骚,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或古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精巧别致,成为意蕴丰富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粉彩太平有象瓷塑</p> <p class="ql-block">留得素花暖人间。我国古无"棉"字,只有"绵"、"繇"字,指丝绵,后棉花传播,以木棉称之,显然,其与攀枝花的木棉花不是一种植物。宋代以后,历代皆有《耕织图》和《桑织图,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的帝王皆为《耕织图》、《棉花图》亲自题诗。御题诗的内容反映出清代明君们不仅了解耕织生产的艰辛,而且深知农事好坏与经济盛衰,乃至政权的巩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乾隆时期,《棉花图》、《耕织图》、《蚕桑图》和《陶冶图》组成系列,表明清皇室对生产技术的重视和对图说这一传统形式的继承。《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举木棉事十六则,为图说以进" (《清史稿》语) 。清乾隆30年(1765年)正月,乾隆皇帝四巡江南时方观承迎驾,乾隆帝欣然为《棉花图》赐诗,故被称为《御制棉花图》。</p> <p class="ql-block">吉祥如意自风流 。清乾隆粉彩瓷极端程式化,这10对花盆将各种造型、色彩、纹饰搭配,形成令人眼花缭乱的组合。</p> <p class="ql-block">造型有长方委角、六方、海棠、梅花、葵花、菱花、菊花、腰圆等8种,足式为配合造型有6式:花式、如意式、圈足如意式扁足、如意式、圈足如意式角足。</p> <p class="ql-block">花盆内壁饰湖绿釉,外壁装饰品种主要是粉彩,有白、黄、绿、红、粉红、蓝6种地色,纹饰题材有宝相花、荷花、寿桃、佛手、石榴、蝙蝠、燮龙、夔凤、如意头、结、馨和5字,它们不其烦地组合变化,合成了吉祥如意的主题纹样。这组花盆似乎无意做鲜花的点缀,而是尽量将讨吉祥口彩的习俗融入花盆创作中,将乾隆官窑粉彩瓷色彩华,面面繁缚、画笔细腻、寓意吉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宫廷钟表-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位于特展馆四层。中国计时器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器。明末清初,欧洲人把钟表作为贡品,奉献给满清王朝,把钟表带到了中国。</p> <p class="ql-block">钟表是南京博物院特殊与珍贵的藏品种类,是极致的实用品,也是高贵的艺术品,这里展出的50件中外钟表,有英、法、德、瑞士等名家之作,也有清宫“造办处”和国内广东、苏州等地制作的精品,制作年代自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代表了当时钟表制作的最高水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共收藏西洋钟表和清代各地仿制钟表体现了古代钟表的精髓,及各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其中既有来自英国、法国等的西洋钟表,还有清宫做钟处以及广州、苏州等地生产的精品,代表了十七至十八世纪世界钟表制作的最高成就。这些具有无可争议艺术魅力的宫廷钟表,其实背后还包涵了丰富的历史内涵。</p><p class="ql-block">欣赏这样精美的钟表,令我们现代人大开眼界,一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省时胎地区的一处窖藏中偶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金兽盖在铜壶上,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那么,金兽为何能成为一件镇院之宝,它有着怎样的未解之谜,与它伴出的物品是什么,又如何被发现呢……</p> <p class="ql-block">金兽,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员。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颈部有项圈三道,上有环钮。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我国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p> <p class="ql-block">盱眙一带为秦、楚、汉纷争之地,风云际会、战事频繁。南窑庄害藏可能与秦汉之际战事有关,这一带乱世遗珍多长埋地下,从此无影无踪。公元前241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盱眙成为楚国的重要据点;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陈婴率东阳(今盱眙县东南东阳城遗址)少年响应,与窖藏地点接近;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范增等楚国贵族拥立楚怀王之孙,名心者为王,建都盱眙;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废楚王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侯国都在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甘罗城),公元前 196 年,吕后以谋反罪诛韩信,夷三族,淮阴侯国除;汉高祖末年,荆王刘贾被叛乱的英布大军击溃,败亡富陵(今江苏洪泽境内,已没入洪泽湖中)……</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起,南京博物院陆续在盱眙县及周边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盱眙东阳城遗址曾出土过秦权、半两钱等遗物,确定了大城和小城的范围,遗址周边发掘出包括大云山汉墓和小云山汉墓在内的200余座汉代墓葬,其中大云山汉墓确定为西汉江都王刘非的王陵。盱眙县官滩镇发掘项王城遗址,为秦汉时期城址所在。这些考古发掘证明,盱眙是当时区域政治、经济中心之一,在盯胎有如此重要的楚汉文物出土,也绝不是偶然的。</p> <p class="ql-block">兴亡谁定,盛衰无凭? 镇护之宝,属于谁?镇护了谁?又为何长埋于此?是祸福治乱中的仓皇离散?抑或是爱恨情仇、生死悲欢的哀婉凄情?如今,重现天日,陈列于此,诸多疑问,仿若谜团,发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前来博物院,总是能够带给我惊喜和新的知识,每一步都是历史的穿越,每一件藏品都是时光的见证‌。南京博物院,藏着历史的印记,它等你一一探寻那些尘封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