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导读:四世纪时中国北方地区还处在五胡十六国的混乱之中,此时在北方草原兴起的鲜卑族拓跋氏的首领拓跋珪,将都城从内蒙古盛乐迁到平城,即大同。</p><p class="ql-block"> 随着北魏统一整个北方地区,不计其数的人民从华北、关中及河西等地区来到平城。这些人之中有不少的佛教信徒,如侍奉道武帝和明元帝的道人统法果出生于河北赵郡,文成帝时期的道人统师贤、沙门统昙曜等来自凉州。在这些高僧的引导下,北魏皇帝崇信佛教,法果提出“皇帝即当今如来”的思想。在北魏统治阶级和佛教集团互相依靠的关系之下,佛教得到北魏皇室的保护。其间虽经受过太武帝的灭佛,但文成帝即位之后立刻复佛,其发展趋势马上超过了灭佛前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进λ景区后,经过礼佛大道,礼佛浮雕墙,来到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 我很喜欢屋顶的装饰,但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寓意?如你知道请告诉我拜托。</p> <p class="ql-block"> 走出灵岩寺,再往前行,便看到了石窟。</p> <p class="ql-block"> 知识导读:云冈石窟造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上,从早期的“昙曜五窟”到中晚期的造像风格,展示了丰富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早期造像特点: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风情。造像面相丰圆,身体壮硕,显示出强烈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中期造像特点:中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造像风格复杂多变,富丽堂皇,体现了北魏社会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晚期造像特点:晚期的造像规模虽小,但佛、菩萨雕像更显面相清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形成了“瘦骨清像”的风格。此外,石窟中还留下了乐舞和百戏杂技的雕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 按景区行进的方向我们先参观北魏中晚期开凿的石窟,后参观早期的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 第七、八窟内主尊多为二佛并坐。体现当时的政治格局,北魏中期冯太后与孙子孝文帝(拓跋宏)共同执政。</p><p class="ql-block"> 导读:冯氏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北魏掖庭,充为奴婢。太安元年(455年),被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受册封为皇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当时鲜卑贵族乙浑专权,诛杀朝臣。冯氏密定大策,诛除乙浑,开始临朝听政。随后下令各郡设太学,置博士、助教,根据各郡大小,招收学生。皇兴元年(467年),皇子拓跋宏出生,冯氏还政于献文帝。后与献文帝的矛盾日渐激化,至承明元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拓跋宏即位,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自太和元年(477年)起,开始改革吏治,颁行俸禄制度,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以巩固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在与南齐交战多次失利后,与之和好,使得边疆无事。但冯氏多疑好杀,宠佞佛教,广修佛寺、石窟,耗费巨万亿钱财蓄养男宠、独裁专制使天子尸位的行为,也招致史家非议。太和十四年(490年),冯氏在平城病逝,享年四十九岁,谥号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史称“文成文明皇后”。</p> <p class="ql-block"> 窟顶的“飞天捧团莲"图。叹古人精湛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的"云冈六美人”</p> <p class="ql-block"> 窟内精美绝伦的雕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骑乘孔雀的鸠摩罗天</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天五头六臂</p> <p class="ql-block"> 骑神牛的摩醯首罗天,三头八臂。</p> <p class="ql-block"> 第八窟造型独特,极为罕见的露齿而笑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窟被称为音乐窟。色彩斑斓,飞天如行云流水,前室有大量演奏乐器的佛像,窟内共雕刻14种50多件乐器,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p> <p class="ql-block"> 托举的力士</p>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无限;而5个石窟的中央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昙曜五窟反映了北魏初期特殊的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16窟正在封闭维修。象征当时在位的北魏第四个皇帝文成帝拓跋濬。</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窟形制较特殊,洞窟地面低于洞外地面。主尊也和前面几个洞窟不同,是交脚菩萨,高15.5米,面部、双臂及背光的大部分已崩塌。</p><p class="ql-block"> 据纪录片《云冈》介绍:因此窟下卧,主尊为交脚菩萨(不是佛),象征着太武帝拓跋焘末继位便死去的太子拓跋晃。死后被封为景穆帝。</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洞窟外观与第十九窟基本相同,有一门及明窗。窟内主尊为立佛,同时还有胁侍菩萨立像、佛立像以及比丘像的群像结构。主尊高15.5米,立在很低平的莲花座上,素面高肉髻,面相浑圆,大目、高鼻、垂耳、面带微笑,宽肩,右臂垂下,手已残,左手举于胸前持袈裟。身着贴身的袒右肩袈裟,沿着袈裟衣纹贴满了小坐佛。主尊两侧各有一胁侍菩萨,在菩萨头上各雕五尊比丘像,共十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捏莲花或水瓶等,身姿各异,它们可能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p><p class="ql-block"> 象征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p> <p class="ql-block"> 看点:比丘的顽皮神态</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主洞左右各开一个侧洞,大佛直接坐在石窟地面上,无台座。身穿与第二十窟大佛同样的袒右肩、右肩覆衣的袈裟,右手举于胸前,五指伸展,左手持衣角置于腹前,衣纹表现与第二十窟相同。牟尼和其子罗睺罗。</p><p class="ql-block"> 因造像太大,不管在窟内还是窟外,无法把握大佛的全貌,礼拜者必须站在洞窟外面,透过明窗才得以瞻仰大佛容貌。大佛和洞窟限制了参观者的视角,也就是说大佛拒绝参观者无礼的眼光,只有在它规定的范围内才允许与其交流。</p><p class="ql-block"> 据纪录片《云冈》介绍,此尊对应的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的主尊是云冈石窟最有名的大佛,俗称露天大佛。因为前壁和窟顶崩塌,本来藏在洞窟内的主尊像完全暴露在外面。主尊坐佛像高约14米,腿部风化严重,高肉髻,头部素面,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系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内衣),衣边饰联珠纹,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此窟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p><p class="ql-block"> 据记录片《云冈》介绍,本尊对应着北魏第三个皇帝太武帝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参观完云冈石窟,四大石窟己经看了三个(莫高窟和龙门石窟),只差麦积山石窟在等我们前往一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