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启河北周边游之寻古探宝篇(一)

李艳

<p class="ql-block">1、2024年6月30日践行“这么近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的河北周边游,先去有5000年文明史和2600年建城史的古时称为中山府的定州看看吧~定州是汉代中山国的核心地区,也是北宋在河北地区与辽朝对峙的重镇,还临近唐至元代的古代定窑瓷窑场,因此汉、唐、五代、宋、金遗存非常丰富。</p> <p class="ql-block">路上老公还给加了一个景点—新乐河北美术学院,因为没有预约所以就车览一下吧。位于南区的魔法城堡,还真是漂亮,有机会可以深度游一次~</p> <p class="ql-block">定州的建城史是公元前649年,齐国国相管仲在今定州境内筑城,即今天的定州城。定州在行政上先后归属战国时期中山国、巨鹿郡、恒山郡、汉中山国(西汉、东汉17代中山王绵延329年)、安州。公元400年北魏改安州为定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定州名称。定州城在历史上曾称为卢奴县、弗违、鲜虞县、安喜县,公元1370年明朝改安喜为定州,从此定州名称一直延续至今。定州是两朝古都,战国的中山国国都、南北朝后燕的国都,<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中山靖王刘胜(刘备的祖先)的封地</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 定州博物馆,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县级博物馆的天花板。始建于1959年,2018年迁入新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以汉代和宋代文物为主,其中国宝文物3件,国家珍贵文物965件,品类丰富,价值厚重,诠释了两千多年来中山古国的辉煌与荣光,展示了定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一进大门的大厅里,就能看到集中了几次重要发现珍贵文物的浮雕像,龙螭衔环玉璧、北朝佛陀、龙首莲瓣纹净瓶、金刚力士像等~</p> <p class="ql-block">主要文物精品大多出自中山穆王刘畅的墓中,这是银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刘畅墓出土的掐丝镶嵌金辟邪,一共两只,非常小,但异常精致。一只头上有双角,一只单角,博物馆大门外两边的立兽就是以它俩为原型。不但如微雕般掐丝,还嵌上许多米粒大的宝石,如果不是考古发现的,真会认为这是清代时才能有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刘畅墓的绿釉方形三层红陶楼、掐丝镶嵌金龙头、陶连枝灯</p> <p class="ql-block">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之一一—青玉龙螭衔环谷纹璧,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玉壁通高30.5厘米,直径24.4厘米,厚1.1厘米。体形硕大,玉质半透明,青色,局部沁蚀处有褐斑。外沿及孔周皆有宽带一圈,内饰规整的谷纹。上方凸出透雕一龙(有角)一螭(无角)相对衔一环,身体弯曲蜿蜒,做出飞腾之势,用细线刻出五官及足爪,间饰云气纹。两侧镂雕形态各异的龙形耳。壁面上雕满的是规整饱满的谷纹。做工精良、玲珑剔透、庄严神圣、雍容典雅,为汉代玉璧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是目前所见最大并且保存最完整的一块玉壁,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严禁民间用玉,因此历史上的盗墓贼不拿墓中的玉,才得以给我们留下大量珍贵古玉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由四块新疆和田镂雕黄玉片插接而成,高16.9厘米,宽6.5厘米。座屏两侧支架为连壁形,表面透雕加线刻的翼龙、螭虎,代表了东西方位。玉屏主体为透雕加线刻的略似半月形玉片,上片正中为西王母形象,下片正中为东王公形象。关于玉屏文献中多有记载,但考古所见,这是目前唯一的实物,是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之一,也是我国195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对照示意图连蒙带猜才多少能看出来几个,可想在这么小的玉片上竟然雕刻有15个以上的神仙和仙界动物形象,还得是透雕技艺,汉代的工匠技艺太高超了吧!</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龙首莲纹大净瓶,北宋,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高60.5厘米,瓶细长颈,鼓卧足,龙首短流。颈上部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肩部刻覆莲纹三重,上腹有缠枝花一周,下腹刻仰莲纹四重。肩塑龙首流,龙前额突耸、怒目、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绺龙须,龙头高昂,颈短粗。瓷胎细白、坚硬。釉色莹润、乳白泛灰,略有垂釉痕。器型修长秀雅,纹饰精细流畅,形体特大,打破了定窑无大器的说法,为定窑产品之最,有“定瓷之王”的美誉,是定州博物馆三件国宝之一,也是我国195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展品为仿品。</p> <p class="ql-block">静志寺、净众院塔基地宫总计完整出士800余件文物珍宝,其中包括佛骨舍利、宋代壁画和极品定瓷,是研究我国佛教史和宋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双思惟菩萨是定州独有的造像题材~</p> <p class="ql-block">五代至北宋鎏金铜与彩绘木雕力士像,虽然材质不同,但力士双眉紧锁、怒目圆睁,肌肉💪爆凸,造型刚劲有力、英勇魁梧、张力满满~</p> <p class="ql-block">铜龙、鎏金铜猪,尤其是铜龙尾巴翘起,身形矫健,虽然小但制作精巧,活灵活现~铜蚕,这说明在古时候定州是流行养蚕出丝绸的~</p> <p class="ql-block">这串琉璃葡萄您能想象它来自一千年前的北宋吗?第一眼看去就和家里放了几天的没洗过的葡萄一样,还蒙着灰挂着白霜😄,古代匠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真是太巧妙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 定州贡院,是我国北方地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文武兼备的清代科举考场,建于乾隆三年。古代的科举考试一般分四个阶段:院试(考秀才,每年一考)乡试(考举人,三年一考,在各都会城市举行,即秋闱)会试(考进士,乡试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进行,即春闱)殿试(给进士排名次,会试之后由皇帝主持出题,决出状元榜眼探花),连中三元就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上就见到了独特的装饰物——大毛笔~</p> <p class="ql-block">贡院平面呈方形,占地2.21公顷,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贡院建筑群为坐北朝南中轴式布局,现保存有中轴线上文场部分的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5座主体建筑,东西对称,东侧为武场区有演武厅。整个建筑布局<span style="font-size:18px;">规模宏大、气势庄严肃穆、</span>有张有弛,富于变化,既体现了清代建筑特点与高超的设计技巧,又具有地方建筑的灵活性,是研究清代地方建筑艺术及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实物资料。定州贡院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代考生在进入考场大门之前的入场搜检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穿过大门,两棵枝干虬劲已有270年树龄的古槐郁郁葱葱笑迎宾客,这就是乾隆双槐,又称"文昌槐",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过定州,曾到贡院慰问考生,并亲手栽下了这两棵槐树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魁阁号舍是贡院的主体建筑,南间魁阁为半四角攒尖结构,殿脊叠涩四层出檐,从两侧到中心逐级向上,翘起的翼角如鸟似翼,如翼似飞,形成奇特“品”字形外观,犹如鸿雁振翅高飞。四层结构代表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意在向所有学子昭示仕途的艰难。与出三檐硬山卷棚顶形式的号舍相连。整座建筑雍容壮观、构思独特,结构严谨复杂,显示了清代特有的建筑风格与高超的设计技巧,<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定州贡院的突出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魁阁是在晚清时加盖的,一是装饰,二是供奉“魁星”,魁星主管文运,立在这里是为考生取一个好彩头。古时候读书人能否取得功名,苦读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掌管文运的魁星朱笔点中,也会名落孙山。魁星手中的朱笔就是专门用来批点名次的,“任你才学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魁星点斗 独占鳌头”</p> <p class="ql-block">从网上找的一张魁阁号舍的航拍图,在现在都能感受到考场的壮观,更何况在清代!</p> <p class="ql-block">号舍以山面为正面,与魁阁组合而成。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是考取秀才的正式场所,可容纳百余人。这里不是初试海选环节,而是复试环节,考生无需住宿,当天就可结束。定州贡院主要负责童试,也就是小升初。</p> <p class="ql-block">而且号舍条件非常好,房屋高大通透,每层逐级升高处加了错层增加了采光。监考官可以站在高处居高临下监控整个考场,说明当时定州贡院是精心设计、民风尚学,在当时很有名气的!</p> <p class="ql-block">行置其中,既可领略宽敞高大的建筑空间,又可想象当年宏大的考试场面,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历史见证。这是展现当年文试的情景,监考官威严~</p> <p class="ql-block">这些“蝇头小抄”字写得真心不错,也煞费苦心了</p> <p class="ql-block">二堂是考官评阅试卷的场所,阅卷人不准当地人担任,必须在本省五百里之外招聘,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也是在追求公平性。二堂建筑已遭破坏,现为二堂基址。</p> <p class="ql-block">考试成绩会张榜公布在大门前的影壁,影壁长22米、高6米,气势雄伟,当时发榜仪式非常隆重,要鸣炮、奏乐,场面极为壮观。考试合格的童生就可以进入到考场后面的大堂参加入学仪式了。</p> <p class="ql-block">在考生进入大堂前要经过这一对雕龙的石柱,这就是所谓的“跃龙门”。考上秀才虽然不能直接当官,成绩好的国家会按月发生活费,秀才可以见官不拜,免除徭役,罪不用刑等。</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考官议事、收取、封存试卷的地方,也是考生举行簪花礼的场所,由学政在大堂召集中试考生行簪花礼,再由知州携学子们到孔庙拜谒孔子,之后到学宫拜见老师,算是正式入学了。</p> <p class="ql-block">放榜之后学政大人为新秀才颁簪花礼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后楼又称“揽胜楼”,为考官办公、住宿之所,廊下两层木制栏杆的看台,可供考官观看东侧武场比武场景。登临其上,俯瞰贡院全景,更能体味出学子们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心情。闲暇之时,来自不同地区的文人雅士常汇聚于此,尽揽霞光美景,题诗会友。</p> <p class="ql-block">定州贡院是唯一保留了武科考场遗址的贡院,文举武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两大创举,文科举在隋朝出现,武举由唐朝武则天创立,科举制度给古代人以巨大的希望,可以实现报效朝堂实现个人价值!</p> <p class="ql-block">武科举有三个考场,有兵法策略的笔试考场、有开弓举重舞刀的技勇考场,还有骑射、步射的射箭场。</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 开元寺塔,定州是先有开元寺,后有定州塔。唐宋金元明时期,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大寺院。清代前期,寺内建筑除开元寺塔外均毁损。河北民间流传“沧州的狮子定州的塔,真定府的大菩萨”也就是河北三宝。</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上有一个巨大的定州地图,还有许多石刻的成语故事,每一个都是一整块大石凿刻而成,工艺还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定州开元寺塔,又名“料敌塔”。始建于北宋1001年完工在1055年,塔高83.7米(我国第三高砖塔)(陕西咸阳泾阳崇文塔含塔刹、山西汾阳文峰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享有“中华第一塔”的美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塔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由塔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十一级,从下至上按比例逐层收缩,外部每层用砖层层叠涩挑出短檐,檐下悬挂风铃。塔身一至九层四个正方向辟门,门券上彩绘火焰纹,象征佛光普照、香火缭绕的佛门胜景。四个侧方向辟盲窗。十层和十一层,八面辟门。</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塔雄伟壮观、挺拔秀丽,既具北国山川的雄浑气势,又有江南秀水的柔美风姿。是一座集建筑艺术、佛教文化、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的宝塔,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定州开元寺塔整体结构由内、外层衔接而成,之间形成回廊,犹如外塔环抱内塔(从下面部分坍塌的图片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来塔中塔)。上下两层之间,内设升蹬梯道,穿过塔心逐层攀旋登高。每天登塔名额只有60个,要想登塔需要早点来。</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塔经历了千年风雨,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的东北角从上至下全部塌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维修,2003年基本竣工。</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展厅内有一些开元寺遗址出土的文物,鸱吻、金刚经函和铜佛坐像等珍贵文物。还有破损的塔刹原物,全高8.56米,由砖雕莲花瓣形底座、束腰、仰覆莲纹铁钵、两个铜制宝珠和一个铜制宝顶组成,中间有刹杆连接。</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宋、辽对峙时期,站在北方山西应县木塔上的萧太后你可曾望见了南边高耸入云的这座定州塔?当年“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惟定州最重”。定州"实为天下要冲之最"。宋代,定州是北部边防要地,辽宋边境,北与契丹相接,经常发生战事,宋王朝为了防御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敌情,故又称"瞭敌塔"。而位于山西的应县木塔则是同时期辽萧太后瞭望北宋军情的瞭敌塔~萧太后可曾会想到多年后,这两个地方早就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了~</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 定州晏阳初旧居,位于定州中山东路定州中学的斜对面,是晏阳初先生在“贫民教育运动”中的居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晏阳初先生是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毕业于耶鲁大学,1926年由美国归国,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设立"中华平民教育总会办事处",选择定县作为平民教育实验区,全家从四川迁于此,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农村调查等工作达10年之久,一部分文史资料保存在此。1943年晏阳初先生和爱因斯坦等10人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晏阳初先生人格魅力的感召下,500多名归国留学博士、教授、知识分子从全国各地来到定县“博士下乡”,“定县经验”全国推广,全世界推广。晏阳初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体系,从这里走向世界~他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教农民识字,解决“愚”;通过生计教育也就是农业科学化教人种田、养猪,解决“穷”;通过卫生教育教人刷牙、接生,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学界称为“定县模式”),解决“弱”;通过公民教育,启发人的集体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解决“私”。晏阳初先生是有大爱的人👍这个“平”字所有的笔画都是横的,说明大家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一起往前走,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除文盲,作新民”</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 定州文庙,<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由定州帅卢简求废天佑寺创建,宋皇祐二年(1050年)定州帅韩琦扩建殿宇。是河北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建筑群,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文庙坐北朝南,所在位置却叫刀枪街,占地1.2万平方米,保存下来的东、西、中三个相邻的院落,建筑布局为中轴式。东院主要建筑为崇圣祠与魁星阁;西院为明伦堂(现在是冀中职业学院的一个实践基地);中院为大成殿、戟门、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戟门是古时候武将祭孔时需要将携带的兵器放置在这里(相当于过安检),一进戟门就看到东坡双槐,苏东坡于1093-1094年任定州太守时为怀念亡妻王闰之亲手栽种的这两颗龙凤双槐,至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正殿,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大成”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人。</p> <p class="ql-block">东院有魁星阁,是祭拜文运之神“魁星”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院里有一颗槐抱椿,比较神奇~还有一个落星石,原来的定州博物馆就在文庙这里。连水龙头都这么霸气~来时候工作人员提示说明天闭馆维修,今天运气真好~</p> <p class="ql-block">小节:定州一日游非常充实,也非常惊艳!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就有九个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次去了四个),一个县级博物馆居然就有两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和一件国宝,这里不仅是定窑的发源地,还是中山古都,真是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但是也太低调了!定州景点非常集中很好逛步行可达,定州的名人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刘禹锡、“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崔护、冯玉祥的老师王瑚,还有音乐家李延年和他的妹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苏轼、韩琦曾在这里任职。河北周边的人文景观,等我慢慢打开~</p> <p class="ql-block">2、2024年11月30日去看看号称“战国第八雄”的战国中山国——一个存国200余年三起三灭,曾建都于保定唐县、定州和平山县三汲乡(灵寿城)的中山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老公每次都给加景点~鹿泉岸下石窑小镇,村里利用现有石窑旧宅打造的一个美丽乡村,路边有牛群吃草、小羊一家三口、打谷场、长颈鹿。岸下岸下,把心安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山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进行了40多年,在长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2万多件精美文物,更有以器物为载体的中山国文字的出现,是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重大发现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是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诸侯国,发源于陕西,经山西迁至河北中南部。中山国春秋始立,战国中期复国定都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一带),达到极盛,成为七雄之外最为强盛的“千乘之国”,号称“战国第八雄”,中山存国200余年,曾三次崛起,三次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群雄争霸的天地间纵横捭阖,顽强生存,公元前296年赵国吞并中山国,至此彻底消亡。</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古城遗址的主要陵区—中山国王陵陈列馆,分地上一层地下一层,总面积3100平米。陈列馆展示了中山国代表性文物及发掘情况,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展现于世人眼前。</p> <p class="ql-block">迎面是一个中山国议政大殿的复原场景,虽然小但也是独立的国,天子坐中帐、用九鼎,群臣两侧跪坐、十五连盏灯,编钟、石磬…该有的礼乐制度都有~</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后期在灵寿城85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面积约1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至10万余。城池依山(太行山)傍水(滹沱河)营建精巧,依自然地形而建,呈不规则的桃形。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分为宫殿区、王陵区、平民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不得不佩服古人高超的规划设计能力!</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游客非常少,连上我们稀稀拉拉就五、六个人,这种感觉非常好,可以安安静静地慢慢看,没有河北省博那么多孩子的声音。看到古中山国人们的狩猎和生活场景,还是非常讲究的!邻居赵国赵武灵王推出的“胡服骑射”莫不是对抗的咱们古中山国吧!而且看着这些男子气宇轩昂慷慨悲歌女子窈窕淑女琴瑟和鸣,装扮礼仪与燕赵中原国家已经完全融合了!</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鼎盛时期为仅次于七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完整的军事建制,先进的兵器,彪勇善战的游牧民族作风,保证了中山国对战晋、赵、燕的多次战争胜利。</p> <p class="ql-block">中山王铁足铜鼎、中山王夔龙铜方壶、铜圆壶统称为“中山三器”,以其历史文献价值之高、刻制铭篇之长、器物制作之精而著名。原物均在河北省博。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明确记载当时中山国君王世系,为揭开中山国神秘面纱提供了史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文字纤细隽美、刚劲挺秀、韵味十足,堪称青铜器刻铭之绝品,被后人称为“中山篆”。铁足大铜鼎铭文469字,仅次于毛公鼎,是战国时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是我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三器的长篇铭文均按战国时期流行的一套格式作成,记载了制器原因、赞扬先祖功绩、告诫后王之语。方壶铭文450字,颂扬了中山伐燕的战绩,并提到了几代中山国国君的名号,填补了史籍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中山三器铭文中多处引用儒家经典,反映了中山国对华夏礼乐制度的崇尚和对儒家思想的奉行。圆壶铭文182字,是中山国国君姕䖪为父亲厝写的一篇悼词,歌颂了先王的慈爱贤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带铭文的青铜器除了中山三器还有中山侯钺等。中山侯钺长29.4厘米宽25.5厘米,钺是古代兵器,也是象征王权的礼器。侯钺铭文仅16字,但记载了周天子授权中山这一作器原因。</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文字的书体飘逸洒脱,为战国盛行的大篆,但运笔极具自身特点,尤以中山三器上的中山篆最为出色,字体纤锐修长,结构匀称整齐,笔锋刚柔相济,这是中山先民挥洒自己的气韵和才情,融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创造出的属于自己的超凡艺术。</p> <p class="ql-block">玻璃地面上秀美的中山篆随着脚步飘逸着~</p> <p class="ql-block">寻踪至美,中山遗珍,中山国出土的青铜器种类齐全,风格与中原礼器多有类同,显示出中山国受中原礼乐文化影响深远;也有部分文物造型仍保留北方少数民族特色,体现中山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融合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的图腾“山字形器”是用在宫殿和军帐前的礼器;夔龙玉佩</p> <p class="ql-block">错银双翼神兽是战国时期的镇器,在1号墓王厝墓的东西两库中各出土一对,共四只,战国时期的此类艺术品自前国内其他地区尚未发现,为中山国独有。神兽长40cm左右,高24cm左右,重达11kg左右。据研究,这种神兽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的形象。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铸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河北省博大门口的吉祥物也是你们哥俩吧~</p> <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出土时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重18.65kg。周身错金银花纹,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方案底部两雄两雌梅花鹿跪卧承重,上四龙独首双尾反勾双角,上吻托住斗拱,四凤双翅聚于中央连成半球形,凤头从龙尾纠结处引颈而出。整体造型优美,新奇细腻,结构复杂,工艺精美,无以复加,是一件极罕见的艺术瑰宝。上图为在河北省博的原物,下面这个仿品比例较大能看得更清楚。是我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王陵——战国后期中山国第五代国君王厝墓,是已知战国中山王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上原有高大的封土,封土上建有三级台榭巍峨享堂,现均已无存。墓室由主椁室、三个库室以及南北两条墓道组成,为“中”字形积石墓。墓室外面还有葬船坑、车马坑、杂殉坑和陪葬墓等附属区域。厝墓主室基本被盗空,但在两个库室中仍出土各类文物800多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珍贵文物,是战国考古的重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中山国王厝墓主椁室及东、西库,主椁室在墓室正中央,是安置墓主人棺椁的地方。因曾遭盗掘和大火焚烧,仅发现一件珍贵文物一—错金银兆域图铜版,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早的(距今2300年)具有比例的建筑平面规划图,通过对上面450多字铭文的解读,得知是中山国王厝在他人生巅峰阶段规划营造自己的陵墓,后国力衰弱后代王没有完全依此图建成。东、西库是工人一脚踏空偶然发现的,造型矫健敏捷,动势极强的错银双翼神兽,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的形象;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等众多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的国宝级文物均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兆域图发现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工匠故意遗落在墓室呢😆下左图为在河北省博的铜版兆域图原物,下右图为在考古探索中心木雕的兆域图。</p> <p class="ql-block">厝墓前规划了宽阔的平台,与哀后墓的平台连成一体,北高南低,北靠灵山,南临滹沱河。据说王厝和哀后的感情很好,去世时不满30岁。哀后墓位于王厝墓东侧,尚未发掘。</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东林山和西林山</p> <p class="ql-block">这个遗址公园非常大,包括桓公墓、成公墓和中山王厝墓三座中山国王陵遗址保护展示区,以及大面积的宫殿遗址、官署遗址、烧窑遗址、居住建筑遗址、护城河城墙遗址等,这次我们看的其实只是中山王厝墓遗址保护展示区这一处地方,由陈列馆、王陵墓室以及哀后封土几部分组成,属于整个遗址公园内很小一部分。另一部分区域有体验馆和文创店,这是考古探索中心的一个墓室的模拟体验区,可以让孩子们进行考古挖掘,增加趣味性。看介绍这里还可以模拟考古青铜铸造、陶艺制作、射艺体验等项目。在文创店里有孩子在做拓片,成品一出来非常有成就感,还可以加上画框摆在家里,现在的孩子真幸福!</p> <p class="ql-block">还有小小朋友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小节:不好意思,来了一场河北省博镇馆之宝的溯源呀😃13件镇馆之宝有7件出自这里,而且还有两件是我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厉害👍👍👍但博物馆无论从规模、环境、灯光、展陈各方面条件更好,是文物最好的🏠归宿!古中山国,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3、2025年1月31日大年初四在正太饭店家宴请三哥一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