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京清凉山景区

赵志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志良 37844102</p> <p class="ql-block">  南京清凉山,是南京城起源地,“石头城”、“金陵”均来源于清凉山。它也是金陵文化发源地和佛教法眼崇的祖庭所在地。现景区有三国时诸葛武侯驻马坡、古清凉寺、南唐还阳井、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崇正书院、明末清初龚贤扫叶楼等历史文化古迹。还有魏紫熙和李剑晨的艺术馆等现代人文景点。随着景区的建设,这里将成为南京一块幽静典雅的城市山林与历史文化古迹旅游的新胜地。</p> <p class="ql-block">  清凉山大门为粉墙黛瓦牌坊式的三拱门,中门上“清凉山”三个大字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诗人龚贤所书;两旁门眉上分别有“六朝”、“胜迹”四字。</p> <p class="ql-block">  扫叶楼,在南大门景区西侧的山坡上,是座三开间二层翘角木结构建筑,为龚贤旧居。龚贤(1619—1689)字半千,号半亩居人,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著名画家、诗人,被誉为“金陵八大家”之首,明亡后在清凉山定居。他的画作中,最知名的是自画像《僧人扫叶图》,绘有一僧执帚扫叶图悬于楼上,而得名“扫叶楼”,闻名于世。现内部在整修,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清凉寺始建于南朝,五代十国之杨吴顺义中(公元921—927年间)大丞相徐温重建,名兴教寺。南唐升元初(公元938年)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文益禅师创建了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明初称清凉寺,沿用至今。2009年6月,清凉寺恢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清凉寺是中国佛教法眼宗的发源地,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禅学思想在海内外的影响极高。清凉寺曾是南唐首刹,鼎盛时期是南京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如今,清凉寺已经重修一新,继续传承着佛教的深厚文化。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清凉寺现主要由天王殿和法眼主庭大殿组成。</p> <p class="ql-block">  新恢复的天王殿内供奉的主要菩萨是弥勒菩萨和韦驮菩萨,同时还有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弥勒菩萨位于殿堂中央,他坐在那儿开怀大笑,让人们瞬间忘却了烦恼。上面的匾是“皆大欢喜”,两边抱联是“笑口能登欢喜地,慈心广结清凉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韦驮菩萨位于中央背向位置。上面的匾是“三洲感应”。两边抱联是“汝有真修我护法,人无邪念自降魔。”</p> <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分别位于东西两旁,他们分别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寓意着“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恢复的法眼宗大殿</p> <p class="ql-block">  位于清凉寺内的“南唐 . 还阳泉”,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唐保大三年(954年)所掘,故又称保大井,后人称之为“南唐义井”。相传,此井之水常饮之人可白发转乌,年迈不衰,还阳泉即由此得名。1982年,在井上建六角形亭一座。亭上横联“南唐义井”,抱联:“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脚为师高”。</p> <p class="ql-block">  井旁有书法家潇娴书写“还阳泉”三个字。</p> <p class="ql-block">  “清凉问佛”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清康熙年间的《金陵名胜图》载,清凉山又名小九华,相传为地藏菩萨驻锡地。每逢农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前来清凉山礼佛者络绎不绝,川流不息。据说仅供香客休息的进香茶棚,从大中桥一直摆到清凉山,此一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荣盛况,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凉问佛”传诵至今</p> <p class="ql-block">  “解铃还需系铃人”成语,就出自南京的清凉寺。据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他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和尚大都瞧不起他,唯独主持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假思索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面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 法眼听后当众赞扬了他。后来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p> <p class="ql-block">  位于清凉寺东侧山坡上,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崇正书院遗址。崇正书院为明嘉靖年间督学御史耿定向讲学所筑。明代南京第一个状元焦竑曾就读于此。后书院废焦竑等改建为祠,以纪念耿定向。清嘉庆元年僧人展西修缮,复称崇正书院。沿着这石阶小道就可到达书院。</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崇正书院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它是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书院,与扫叶楼,共同构成不朽的清凉文化。现已恢复为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体验和传承场所。</p> <p class="ql-block"> 书院大门正中匾额上书有“古崇正书院”五个大字,四根暗红色立柱抱联隽刻“崇丘万物儒为道,正气千秋乐即诗。” 和 “与山同佩青蒼玉,对月长谈旷朗文”,表述了书院倡导的治学精神。现书院内还在整修,暂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清凉山后坡,为驻马坡。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出使东吴,途经秣陵石头山(今南京清凉山),驻马观望秣陵山川形势,赞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于黄龙元年(229)迁都于此,开创了南京都城的历史。后人立石纪念,曰:“诸葛武侯驻马处”,并建有诸葛武侯祠,后皆毁。现“驻马坡”三字为刘海粟大师1984年题写。2022年初春,诸葛亮铜像立于驻马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诸葛亮铜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驻马坡”石刻旁建有驻马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魏紫熙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李剑晨艺术馆,建于2002年,有生平简介厅,作品画廊等。</p> <p class="ql-block">  李剑晨(1900.02.25—2002.02.20)男,原名李汝骅,字剑晨,河南省内黄县人,著名建筑学家、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水彩画理论体系,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一生专注于教书、育人、做学问,生活简朴清淡,为人正直坦荡,品格高尚,被誉为“德高、艺高、寿高”的“三高老人”。李剑晨,1999年,荣获香港“艺术大师奖”。2001年荣获文化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颁发的首届中国《金彩成就奖》终身奖,这是国家美术最高奖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剑晨金彩画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城火种广场</p><p class="ql-block"> 石城火种广场建成于2021年6月,面积70平方米,由火种造型雕塑、石头城背景墙和锈钢人物雕等组成,旨在纪念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清凉山继续革命斗争的中共南京地下党组“清凉山小组”。当时宋绮云、宋日昌、曹冷泉、贺瑞麟等十余位中共党员不畏白色恐怖,时常聚集在清凉山进行党的秘密活动,并成立了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清凉山小组。1928年春,中共南京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清凉山小组停止活动。该小组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保留了党的革命火种,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 谢 收 看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志良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1月2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