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行访问京杭大运河的山东会通河段、中运河段。经过的城市有临清、聊城、济宁、枣庄、淮安,回程经过了曲阜。最后一夜留给济南。一是回京必由,二是以上城市大部分是山东的,济南是龙头。三是集中时间对三个列入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景点逐一扫荡。这三个建筑在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中均有着墨。</p>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p class="ql-block">一百二十多公里外曲阜赶来。看门人说刚刚开放不到一个月,是试营业。来之前还担心网上说的主殿不开放。还臆想了说辞试图混入。</p><p class="ql-block">看来“战术有千百条,第一条就是肯打!”</p> <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孝堂山(原名巫山)顶。为东汉章帝、和帝时期(76-105年)的墓地祠堂,旧讹传为西汉孝子郭巨祠。</p><p class="ql-block">石祠为全石结构,单檐悬山式,坐北朝南,祠内东西宽3.8米,南北进深2.08米。前面正中用比例硕大的八角柱分隔为二,在八角石柱与后山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使祠成为两间形式。墙壁均以0.2米厚石块砌成,屋顶主要落在东西北面石板墙壁和南面3根八角柱上,正中八角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一架三角石梁。屋顶两面坡雕刻出脊背、瓦垄、勾头、连檐等形状。</p><p class="ql-block">祠内东、西、北三壁和隔梁石上刻36组画像,主要内容是与祠主经历和生活有关的车骑出行、庖厨饮宴、狩猎、百戏等画像,是汉画像石中少有的精品。雕刻多为平地阴线刻法,少部分采用凹入平面刻法,风格劲利,在汉画像石中独具特色,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祠内、外壁面有历代留下的大量刻字和默书题记,西山墙外,刻有北齐武平元年(570年)《陇东王感孝颂》。现石祠院落为1999年、2016年维修扩建,新建围墙、碑廊、罩室、东西配房、大门等,占地约40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迄今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画像石祠堂,<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b>为研究汉代画像艺术、房屋建筑史等提供了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它历经两千载风雨变迁,不单是建筑史上的奇迹,更因内壁遍布题材多样的汉画像而闻名于世。这些线条刚劲锐利的平面阴刻画像,凭借简洁凝练的艺术形象和流畅洒脱的雕刻技艺,通过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构建起一个万物相生的汉代世界,展现出东汉画像石艺术巅峰时期的风貌,体现了汉代对于人与人、人与神、人与万物关系的思索,重现了两千年前山东地区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以及生活状态,是一座融合史学、文学、美术、雕刻与建筑于一身的汉代文化艺术宝库,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刘海粟。</p> <p class="ql-block">登堂入室。又见罗哲文。</p> <p class="ql-block">石祠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考古动真格。</p> <p class="ql-block">孔子会老子。</p> <p class="ql-block">精细有加。</p> <p class="ql-block">车水马龙。</p> <p class="ql-block">华美气派。</p> <p class="ql-block">中国之最。</p> <p class="ql-block">百善孝当先</p> <p class="ql-block">汉代墓地构成。</p> <p class="ql-block">细看图纸。</p> <p class="ql-block">回家一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图文并茂。</p> <p class="ql-block">济宁嘉祥武氏祠石刻给了我们新概念。这里就稍微好理解一点了。</p> <p class="ql-block">附近的石刻和石碑都在这里集合。</p> <p class="ql-block">魏。</p> <p class="ql-block">明。</p> 四门塔 <p class="ql-block">阙。转战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神通寺,历史博物馆,位于山东省济南历城县柳埠青龙山麓,为古代名刹,也是山东佛教的发祥地。原名郎公寺,约建于东晋初,前秦皇始元年(公元351年),开山祖师为僧朗公禅师。</p><p class="ql-block">神通寺,以门楼、大雄宝殿、千佛殿、方丈禅堂、法堂为中轴线,左右以伽蓝、达摩配殿及斋廊为翼,至清末庙宇尽毁,仅有数座古塔与墓塔林立于该寺遗址之处。</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位于寺址东侧,建于隋大业七年(661年),是<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中国现存最古之单层佛塔</b><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b>塔身通体用大块青石筑成,平面作正方形,每边长7.4米,通高15米,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外墙厚80厘米,上部略向内收。塔身上部用5层石板叠涩出檐,檐上用23层石板,层层收进,形成截头方锥形塔顶。中央置方形须弥座、山花蕉叶和相轮组成塔刹,与云岗石窟中浮雕塔刹形制相同,古朴深厚。塔内部有一方形塔心柱,立于石墩上,墩台四面各置佛像一尊。</p><p class="ql-block">佛座上旧有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景龙三年(709年)尼无畏等造像记,原已毁,今据题记拓片重制。由造像记知佛像并非同时刻成或与塔同时建造,而系后人从它处移来或补刻之物。佛像面部表情生动,衣纹流畅飘逸,为中国早期石雕佛像之佳作。</p><p class="ql-block">四门塔造型简洁,古朴庄严,与嵩岳寺高耸挺秀风格完全不同。墙身平直,四面券门亦与墙平,整座塔除刹略有雕饰外,全为素洁石块砌筑而成,简单明了,在古松掩映下更显朴素无华。塔后有著名的九龙柏,附近有千佛崖、祖师林、唐基台等古代佛教遗迹。周围重峦迭峰,幽谷清泉,风景秀丽。</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平面作正方形,塔通高15.04米,塔身高6.6米,每边宽7.4米。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用二十三行石板层层迭筑,成四角攒尖锥形塔顶。刹部由露盘、山华、蕉叶、项轮宝珠构成。整塔形体简洁朴素、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典范。</p> <p class="ql-block">四门塔每门内心柱平台上各雕高1.4米石佛一尊,南面谓保生佛,北面谓微妙声佛,东面谓阿佛,西面谓无量寿佛。塔内四尊佛像,南北两尊大体一致,东西两尊大体相同。</p> <p class="ql-block">佛头失而复得。</p> <p class="ql-block">九顶松</p><p class="ql-block">四门塔北侧,有古柏一株,生有九大主枝,人称"九顶松"。清《泰山道里记》曰:"塔前古柏一株,九顶苍秀,传云汉植。"此树高约15米,树围5.4米◇虽树龄近两千年,仍挺拔苍劲,茂密葱茏,与四门塔交相辉映,今人合称其为"古塔松风"。</p><p class="ql-block">此树汉代所植,已有两千多岁,相传凤凰衔枝而生九顶,故称九顶松,此树历经沧桑,受寺院经声佛号熏陶已"心"中有佛,善男信女每每求佛都如愿以偿。据记载隋文帝杨坚曾在此树下求愿,后果登大基。遂于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朗公寺为神通寺,封此树为神松。凡求愿者须绕树正三周反三周并系以求愿灵符,即可保你心想事成,鹤寿遐龄。</p> <p class="ql-block">四门九顶,相得益彰。今天直奔四门塔而去,身体有些疲惫,对公园内其他景点提不起兴趣了。</p> 城子崖遗址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三个180也是最后一个景点了。又跑了50公里。</p> <p class="ql-block">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批复立项,列入国家第二批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017年12月2日,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济南市仅城子崖一处。</p><p class="ql-block">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以城予崖遗址及其环境风貌保护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与合理展示为发展方向,逐步将城子崖遗址规划建设成为具有"真实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考古遗址公园,为城子崖遗址的永续保护、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2万平方米,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地理地貌及功能要求,规划8个不同的功能区划,具体包括遗址展示区(遗址外环)、管理服务区(城子崖博物馆北侧)、博物馆展示区(原城子崖遗址博物馆所在区域)、滨河遗址风貌区(遗址西侧)、陶艺展示区(遗址东侧)、考古体验区(遗址西北)、农耕区(遗址南侧)、预留区(遗址本体周围约10米范围)。</p><p class="ql-block">遗址公园投资总估算约为4.68亿元,规划建设期限为2013-2025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开放。</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90年代的两次考古发掘,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多项第一,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城子崖遗址是山东最早发掘的考古遗址。1928年首次发现,经20世纪30年代和发展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城子崖遗址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的"考古圣地"。</span></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遗址以最早发现黑陶文化遗存而闻名,并以地处龙山镇而命名为"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的第一个遗址和命名地。<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龙山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她的发现和命名,不仅找到了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更是国人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新的里程碑。</b>龙山文化最具特色的是其卓越的黑陶工艺,以"黑、亮、薄"而著称,特别是器壁极薄的蛋壳陶,代表了中国陶器制作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不仅手工业、农业极度发展,而且出现了文字、城邦国家、冶炼金属等先进因素,标志着龙山文化已经迈入了文明时代的大门。</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遗址和龙山文化的发现对于后世的影响,正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之父李济先生所预言的那样,"要是我们能把城子崖黑陶文化寻出他的演绎的秩序及所及的准确范围,中国黎明期的历史就可解决一大半了。"城子崖遗址考古点燃了龙山文化的探索、龙山文化考古点燃中华文明进程的探索,城子崖遗址、龙山文化由此载入史册,被喻为文明之初的启明之星。</p> <p class="ql-block">城子崖遗址与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通常将文字的产生、金属的使用、城市和国家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形成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以往将夏王朝的建立作为文明的起点,中国文明史算起来只有四千年。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文明的探源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文明的历史提前至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龙山文化已经步入了文明社会,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特权阶层、原始城市等文明社会的重要因素。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文明的种子在龙山时代犹如天上的星星撒落在中国的大地上,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早期文明银河中最闪亮的一颗明星。</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陶鬹。</p> <p class="ql-block">上图,1931年春,城子崖遗址发掘前的左起,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p> <p class="ql-block">史语所聘任研究员名单。如雷贯耳不足以形容,简直天打五雷轰!</p><p class="ql-block">蔡元培,胡适,陈垣,陈寅恪,赵元任,俞大维,刘复,林语堂,马衡,李济,容庚,朱希祖,沈兼士,徐炳旭,袁复礼,许地山,冯友兰,罗家伦,顾颉刚,杨振声,傅斯年。</p> <p class="ql-block">南渡北归。</p> <p class="ql-block">殊途不归。</p> <p class="ql-block">寻根济南</p><p class="ql-block">章丘东平陵城</p><p class="ql-block">城子崖遗址上有三座城址相互叠压,最早的为龙山文化城,次为岳石文化城,最上面的为周代春秋城。战国时期,城子崖古城被废弃,其东北不远处另筑新城取而代之,这就是东平陵城。</p><p class="ql-block">东平陵城平面呈方形,面积400万平方米,始建于战国时期,历经两汉,魏晋以后衰落。汉代是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据文献记载,西汉初年设济南郡,始有"济南"之名,并置东平陵县,属济南郡;汉文帝时建济南国,东平陵城始为济南国王都;汉景帝时济南国谋反,国除,改为济南郡;东汉初年,光武帝恢复济南国,封其子刘康为济南王;西晋时济南郡的郡治迁移到历城县,即是今天济南城的位置。可以说,章丘东平陵城是济南市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结语:从八千年前的环壕村落、到四千年前的原始城、再到两千年前的繁荣大都市,城子崖文化见证了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进化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品读博物馆,犹如穿越历史时空,经历了一次文明的访问之旅,心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愉悦感,更是历史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小小遗址,创就了大文化,城子崖遗址不仅是龙山的、山东的,更是民族的、世界的,她向世人昭示了文化延绵的温情、历史传承的力量!站在现代文明的顶端,是否感受到了古代文明的脉搏和文化的自信?</p>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深埋心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出来,到遗址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田野考古,实践活动。</p> <p class="ql-block">城子崖岳石文化北门遗址展示</p><p class="ql-block">北门在西北﹣东南向近100米的范围内由南、北两段相对独立的隔墙可分割成三个相毗邻的豁口,豁口应为开设门道位置,根据结构布局分为北偏门、中门、南偏门三部分。其中中门又由两个2米余长的近椭圆形夯土基坑等分为三个门道,即北门道、中门道、南门道。又于北隔墙西侧发现可能具有类似门塾警卫性质的房屋建筑。</p> <p class="ql-block">最后景点,大功告成,笑容欣慰。</p> <p class="ql-block">考“考古”。</p> <p class="ql-block">日落西山,倦鸟归巢。</p> <p class="ql-block">杨同学此行表现得足够亲民,被我们拖累得消费降级。几天来也混成了金卡会员了!</p> <p class="ql-block">一路全季,方便舒适。继续努力,铂金在望。</p> <p class="ql-block">八日七夜运河游顺利结束。从临清到淮安运河段,领略会通河及中运河一路的自然风貌、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收获满满。顺路到访了5处180。</p><p class="ql-block">“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由济宁籍乔羽作词的《我的祖国》一直回响在脑海里。这是头两句,还要接着唱下去。</p><p class="ql-block">扬州以及南到杭州的江南运河,还有杭州到宁波的浙东运河两岸,这是祖国最富庶地方,至少还要有四五次出行加以初步覆盖。扬州地主眭同学指示我们等他一起畅游。看来出征有期啦!</p><p class="ql-block">经过5个多小时的驾车急奔,顺利回到大运河的北端头,美丽的故乡北京。一路走来,2459公里。无风沙无雨雪,平安顺畅。今天小年儿,开始过年的节奏了。</p><p class="ql-block">这是此行七篇美篇的完结,读到这里也不易。下次出行再见。祝您春节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