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俩亲家、亲家母合影于泉州惠安崇武古城。</p> <p class="ql-block">《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半岛东端,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千米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崇武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有“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之称,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风景区。景区内的崇武古城是一座为抵抗倭寇而建的滨海石头城,是中国明初沿海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古城南侧有“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p><p class="ql-block">2003年,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崇武古称小兜。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惠安置县时,设崇武乡守节里,宋初置巡检寨的军事机构。</p><p class="ql-block">元初,改为巡检司。</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武古城始建,当时由于东南沿海倭寇肆虐,江夏侯周德兴为了抵御海上倭寇的侵袭,在此兴建了这座石头古城。</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多次拨款全面修复部分倒塌的崇武古城墙。</p><p class="ql-block">1996年,崇武石雕博览园建成。</p><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交由惠安县文旅集团旗下的公司运营管理。</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日上午,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一期改造提升后重装开园。</p> <p class="ql-block">《气候特点》</p><p class="ql-block">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崇武古城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约20℃,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7℃左右,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12℃左右。因有海洋气候调节,夏季不炎热,6—7月台风偏多而常伴有较大的降雨;冬春时节北风南侵,因有山峰阻隔及海洋气候,冬天也不寒冷。一年四季海风大、日晒猛是这里重要的气候特征。</p> <p class="ql-block">惠安崇武古城风景区内有一座为抵抗倭寇而建的滨海石头城——崇武古城,是中国明初沿海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古城南侧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一处荟萃石雕精品的主题公园,共收藏有不同艺术风格的石雕艺术精品500余件;其中有中国最大的岩雕艺术作品“大地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p><p class="ql-block">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园,位于崇武古城古城墙南侧,全园长约1200米,幅面宽度60—200米,总面积9万平方米左右,园里散布着崇武数百家石雕厂精心雕琢的石雕艺术品,与古城、大海浑然一体。园内安放有500多件石雕精品,划分为25个景区,包括石雕动物园、狮子林、妈祖艺术展区、石雕艺术珍品馆、聊斋志异区、三国演义区、水浒人物区、西游记区、十二生肖区、二十四孝区、八仙区、观音坡景区、华夏诸神展区、崇武石雕艺术重要工程展馆、惠女雕像广场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代以来不少来崇武的官宦文士都题联赋诗加以赞美。如明嘉靖年间吏部郎李恺为西门楼题联:“举酒邑南溟谁将鸣琴歌舜日;登台瞻北斗我当缙笏拜尧天”。明末司空何乔远为东门楼题联:“玄岳借名山胜镇边城乍大小,光天先出日辉明望县锦田溪”。崇武所城一修建就很特殊地按县城的规格把宋代建的诚应庙改为城隍庙祀显佑伯,同时兴建了东岳庙。由此可见,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加强防务建设时,是把崇武城作为重点工程另眼看待的。《明史·兵志》也载:“惠安东偏,穷海而止,其镇崇武。国初以其为岛夷出没之路,设千户所,置官屯戍,以御外护内,虑至远也”。</p> <p class="ql-block">在崇武城南郊峡道壁谷,盘石岩,峭壁间的“海门深处”石刻即为诗、书、画名家黄克晦所书。黄克晦曾经“十年避乱别江湾”。明隆庆三年(1569年),倭患平定,黄克晦重返家园,他咏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战尘收,漠漠平沙罢唱筹,渔艇已鸣烟前橹,农人又住水边洲”。明代布政使惠安人戴一俊也曾在崇武的龙喉岩上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是中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已有600多年历史。崇武古城是中国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采用当地特产花岗岩石砌筑,城外墙用长方形条石作横直“T”字砌筑,城内跑马道挡墙用乱块石或卵石花砌,中间夯以五花土。全城平面略呈梯形,总面积373756平方米。城周长2567米,城基宽4米,含女墙高7米。四方设门,上建门楼。东、北、西三面有月城,四周上设烽火台五座。崇武古城古城城墙均为白色花岗岩砌垒,城墙四座城门保存也较好,分别为东、南、西和水门。城内保存亦有众多古民居、红砖厝、祖祠、寺庙等宋明清时代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依山海之势而建,攻守兼备,古城墙、窝铺、月城、城门楼、烟墩、中军台、演武场以及古城内独具特色的道路系统,构成了古代完整的沿海军事战略防御体系,融防、守、住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丁字形石筑古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全部由花岗岩石条砌筑,不仅城墙如此,古城内部街巷及城内民居大部分也均由石条砌筑,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代表了当时当地的建筑成就,整个古城的营造是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典范。作为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群体村镇的典型实例,崇武城墙以及古城内部防御体系形成的“崇武所城”,构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崇武古城富有地方特色的古代城防工程,以其气势雄伟、保存完整的格局,为了解明代东南沿海海防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是中国军事建筑学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崇武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祟武古城视频。</p> <p class="ql-block">游览祟武古城视频。</p> <p class="ql-block">《蟳埔》蟳埔村,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下辖村,位于福建省泉州中心市区东南,相距10千米左右,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面积约2.3平方千米,岸线总长3千米。</p><p class="ql-block">2019年蟳埔村居民1970户,户籍人口7000人左右。</p> <p class="ql-block">鱘埔民俗村导览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位于泉州晋江入海口,其背倚鹧鸪山,三面临海。</p><p class="ql-block">蟳埔村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足,四季常青。</p><p class="ql-block">蟳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明代曾设鹧鸪巡检司,保郡城之安全</p><p class="ql-block">,因盛产红蟳于泉州地区故称蟳埔。</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北岸,曾是远洋商船的出发地,蟳埔女以头戴鲜花做的“簪花围”而著称,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境内顺济宫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宁海庙、富美宫等景点。</p><p class="ql-block">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名称衍变》</p><p class="ql-block">蟳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座落于后埔的前面,故称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捞渔虾、红蟳为主业,且盛产红蟳于泉州地区故称蟳埔。</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蟳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p><p class="ql-block">蟳埔原是一面背小山丘,三面临晋江下游二平方千米左右的海边地带,约于元末明初,一姓氏为候的富者身后墓葬于蟳埔,墓主人立一墓牌长1.8米,宽约1.2米,上书明朝候氏之墓,墓身何处至今不明,同时两根文笔,两对石马倒下埋于海边的泥沙里,为管理此墓顾一翁氏为之守护。</p> <p class="ql-block">翁氏定居后,先后有庄、陈、吴、蔡、张等相继外地迁入居住,开始上述姓氏仅是垦地造田,从事农耕先计,直至明永乐年间紫云蟳埔始祖黄驾山,从惠安下村。逃荒抵蟳埔定居住于现厝仔海边,搭竹棚为厝,开始从事渔业生产。</p><p class="ql-block">明代曾设鹧鸪巡检司,保郡城之安全。</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行政区划保甲制。区以东村为法石镇,蟳埔是晋江下游的北端靠近江边,取名临江保。</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由蟳埔、金崎、霞圹合为一村,故取临江的临字,金崎宁海庙的海字,合称临海村。</p><p class="ql-block">1951年,随着县、市分治,蟳埔村归泉州市管辖。</p> <p class="ql-block">1951年,随着县、市分治,蟳埔村归泉州市管辖。</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市委为加速渔业生产的发展,便于对渔业的领导,由东海公社的临海大队与城东公社的金凤屿大队合并为泉州市渔业公社,蟳埔则由原来的临海大队划分为捕捞大队与临海大队,“文革”后捕捞大队撤销后,依旧合称临海大队,直至人民公社改制为镇政府后,临海再更名为蟳埔大队。</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中心市区东南,相距10千米左右,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积约2.3平方千米,岸线总长3千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蟳埔村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足,四季常青。年平均气温18.8℃,常年最冷月份为2月,月平均气温10℃~12.2℃;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5~28.6℃。年日照442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36.1毫米。</p> <p class="ql-block">《地形地貌》</p><p class="ql-block">蟳埔村位于泉州晋江入海口,其背倚鹧鸪山,三面临海。</p> <p class="ql-block">《自然资源》</p><p class="ql-block">蟳埔村植物品种较为单一,村内植物多为常绿植物,开花植物较少,主要植物为沿丰海路耐阴耐旱的刺葵和龙血树,村民的庭院及外墙多栽植了一些龙眼之类的果树、花卉盆栽,蟳埔村的寺庙周围栽种较为常见的高山榕以及垂叶榕。</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蟳埔村形成独特的本土建筑景观风貌,最鲜明的特色建筑当属蟳埔村的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由牡蛎建造而成。蚵壳屋不但具有天然的通风气孔,还具有良好的融热性,具有冬暖夏季凉爽等特点当地村民见蚵壳墙体坚固不易腐蚀,不积雨水,比红砖更加适合作为当地建房的原料,以此来抵御海边潮湿的气候环境使得房屋的寿命延长。埔村蚵壳厝建筑主体材料是蚵壳、红砖、条石、木材、瓦。不同阶段的蚵壳厝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通常是在基底以上四围铺上红砖块和条石,其他的墙面均嵌以白色蚵壳。有的蚵壳厝采用了红砖方形窗户。有的蚵壳厝则是在地基之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堆至窗底下以及墙角乙方石砌筑,在搭配红砖方框,最后用蚵壳做装饰,呈现出红白色相间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神诞节庆》</p><p class="ql-block">神诞节庆是蟳埔渔村神明崇拜的一个重要的时刻,蟳埔村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一起参加庆典,是蟳埔村最为盛大的日子,分别是每年正月廿九、三月廿十,九月初九。村落内将举行“妈祖巡香”游行活动,各家各户都设立“香妈桌”,摆上鲜花、鲜果供奉,蟳埔女则“簪花围”,打扮得光彩照人出席这盛大的活动。有人挑着整框的花果,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提着灯笼举禽旗跟随着巡香队伍巡演,活动通常要举行好几天。</p> <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蟳埔女服饰特点是是“民主头,封建肚”。蟳埔女的头饰往往也被称之为是“田螺头”或是“粗脚头”。“发式、发饰和装束”等方面不同年龄段的蟳埔女都有不同的讲究。在幼童时就喜将菊花、玉兰花、山茶花等插满双鬓,等到十五岁后,就要由亲人为她们梳髻,也被称之为是“大盘髻”,至此要将头发扎成一个螺旋形盘在脑后,然后用一根象牙筷子固定起来。髻的周围鲜花团簇,也称为“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也又分为生花与熟花,生花就类比于时令鲜花,而这些生花都是蟳埔附近的云麓村的黄菊、素馨花、玉兰花等小朵鲜花。熟花则是塑料、绢花这些人造花卉,“簪花围”一般用麻丝线缀环,套在发髻周围,可以绕三个小环到七环不等,并配以玉钗、银钗、梳子等饰品,故又被称为“头顶花园”和“四季花坛”。在普通的生活日常当中通常只需戴上2~3串花环,如果是有比较隆重节日的时候则会戴4~5串不同颜色的花环。</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因要常年劳作,因而其服装显得简朴宽松的服饰,上身的衣服大都是赤褐色的,被称为“薯榔衫”或者“大据衫”,下身穿着一条宽大的黑色长裤,方便在沙滩上干活时挽起裤腿,红色的腰包里装配女人常用的随身信物。上衣大多是赤褐色的侧襟衣,人称“薯榔衫”或是“大据衫”,下身穿黑色的宽筒布裤,在海滩上劳作时便于卷起裤管,腰间的红腰包装配女人常用的随身信物。且由于古时染料的局限,传统服装早期都是以黑色、褐红色等青蓝色调为主。</p><p class="ql-block">2005年“蟳埔女服饰”成功申报首批省重点非遗保护项目。</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p> <p class="ql-block">《顺济宫》</p><p class="ql-block">顺济宫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是舟船商贾精神支柱。蟮埔人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古时每家每户均用船上的香火、造金身敬奉妈祖。明万历年间,商贾与渔民共同发动百姓,集资筹建妈祖宫,几经扩建,至清顺治年间,宫庙成现有规模,并取名“顺济宫”,如今的顺济宫是2014年重建的宫庙。</p> <p class="ql-block">我爱人与94岁高龄的蟳埔老人合影于顺济宫。</p> <p class="ql-block">用生蚝壳贴外墙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剝石头海蛎卖游客。(每500克25元左右)</p>